半煎煮

半煎煮

我至今尚未在別的菜系中見過類似的烹飪方法。這種方法說難也不難,也就是將魚先下油鍋煎一煎,但只能煎其中的一面;煎至微黃起香之後,就要及時下調配料和水,這調配料通常包括普寧豆醬和味素,紅辣椒絲、薑絲、斜切的青蒜莖或芹菜段,水也有改用上湯的;加完要蓋上鍋蓋,如果是較小的魚兒,鑊內蒸氣冒出來也就差不多熟了。裝盤也要有些講究,目的是不把魚弄得破碎難看,最好是將潮汕人稱為鼎的煎鑊端起側傾,讓魚和配料保留在鑊內的形狀並順勢滑落盤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半煎煮
  • 出處:《道德經》
  • 釋義:烹飪方法
  • 特點:一魚二味
特色亮點,古籍記載,同類比較,內涵知識,

特色亮點

用半煎煮烹飪出來的菜餚有個最大的特點,就是一魚二味。上面的魚肉往往形相完整,與水煮無異,吃起來清鮮幼嫩,原汁原味;下面的魚肉經過油煎燜煮之後,色澤金黃,肉質香酥可口,雖然可能粘鍋破損,但沒有翻轉魚身是看不出來的。一些腥味較重的魚類,比如附圖的厚鱗(鯔魚的一種),經過半煎煮之後,不但腥味全無,而且更加入味,魚香普寧豆醬的鹹鮮味以及青蒜等配料的香味常能交融在一起,產生出一種難以言喻的鮮香。

古籍記載

老子《道德經》說:“治大國,若烹小鮮。”這小鮮通常是指鮮活的小魚,但江淅一帶也常將小黃花魚稱為小鮮,而潮汕人又將小黃花魚稱為紅口。因此老子這句話潮汕人也可以理解為:管理國家就像烹煮紅口魚一樣,其實並不太難。下面我們就以半煎煮紅口魚為例,來講述這個治理國家的大道理。

同類比較

我們知道,紅口是一種肉質鮮甜細嫩的魚類,只是魚味有些薄淡,烹飪時鹽一定要下得重一點,否則吃起來會淡而無味。如果先將其油炸,再加入調味料和湯水燜煮,當然會容易入味。事實上這種先炸後燜的辦法在各個菜系中並不少見,川菜的乾燒魚或魯菜的紅燒魚都是這樣做的。潮菜也有“逢燜必炸”的說法,如紅燜烏耳鰻就要經過油炸定型,這時“燜”這種技法與其他菜系的“燒”相當。
然而潮州人還認為,食物一經油炸之後,其鮮味便完全喪失了。因此,大多數的潮州菜餚都沒有油炸這道工序,除非是這種原料質地不是十分新鮮。比如你叫了一個“淡甲魚煮菜脯”,如果發現淡甲魚經過油炸,那么幾乎就能斷定原料是不太新鮮的。但一些廚師在做“姜蔥炒蟹”或“豆醬焗蟹”時也將鮮活的蟹塊過油,結果使做出來的菜餚失去了鮮味,則明顯是缺乏培訓造成的。
既然油炸不能保留鮮味,那就採用油煎吧。因為“煎”只是用少量的油使食物表面熟透,食物的內部可能還是半生不熟的,這個道理吃過牛排的人大都懂得。但是紅口魚不比牛排啊,其質地是很嬌嫩的,而且煮時還會粘鍋,煎單面還好些,翻過來煎雙面就很容易弄碎了。

內涵知識

為什麼說治大國如烹小鮮呢?那只能是一個比喻的說法,烹飪是一種日常生活的學問,掌握了,就能夠以小見大,由近及遠地去看問題。潮州人為什麼要半煎煮紅口魚呢?那是因為這種烹飪方法能夠提味增香,就如通過治理,使國力增強;但紅口魚只能煮單面,老去翻弄就會碎斷,正如國策也要穩定,經常折騰就會影響人民的生計,最好能夠像半煎煮魚那樣,不動聲色就煮出了一種美味佳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