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十藥神書》一卷。元·葛可久撰。刊於1348年。本書收載了十治療虛勞吐血的經驗方,分別以甲、乙、丙、丁等天干次序排列。治療方劑奇而不離於正,實用有效,刊本及增補評註本頗多。1949年後有影印本。
民間傳說
“仙草骨痛活骨膏”配方,源自滇南民間。史料記載,公元1252年,元世祖忽必烈率大軍攻打大理,大理敗退,大將兀良合台奉命率軍追擊,慣於馬上征戰的將士,徒步翻越連綿群山。行至枯門嶺,瘴氣濕氣瀰漫,包括將軍在內的半數官兵都病倒了,有的腰疼腿麻,有的關節腫脹積水,疼得邁不動步,大軍躊躇難進。
忽一日,在山林中遇到一人,疑似探子,押至帳前審問,方知是一採藥郎中。將軍以禮待之,請其為將士治病,只見郎中將所採藥草從籃中取出,搗爛成泥,敷於患處,第二天即伸曲自如,馳騁疆場。全軍上下,無不感到驚奇,紛紛傳揚開來,大家都傳為是“仙官”下凡將天上的仙草帶到了人間,之後這些藥草也被傳為“仙草”。
故事越傳越廣,後來被元代醫家整理收錄在《十藥神書》里。在明代《滇南本草》對本方也有記錄。由於方中主藥只能在雲南南部山區瘴氣瀰漫的紅色土壤里生長,不能移植,而古代轉運困難,導致該方雖在滇南廣為流傳,中原民眾卻無福惠及,元、明、清三個朝代也只是作為貢品進獻朝廷,只有王公大臣和豪門巨商才能享用。
藥方摘錄
組方
大人參 二兩去蘆 以上每服,水一盞,棗五枚,煎一盞細呷之,服後熟睡一覺後,服諸藥除根
歌訣
功建三才得令名,陰陽血脫可回生,
人參二兩棗五枚,服後方知氣力宏。
舊注
凡失血後,不免精神怯弱,神思散亂,前方雖有止血之功,而無補益之力,故有形之陰不能即復;而機微之氣不當急固乎?頓使獨參湯,不但脫血益氣,亦且陽生陰長.觀先生自注云:熟睡一覺使心安,氣和則煩除,而自靜。蓋人之精神由靜而生,亦由靜而復也。奈何今之醫者,遇吐血家,乃視參如毒耶!
陳修園
按:【神農本草經】雲,人參氣味甜,微寒,無毒,主補五藏,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除邪氣,明目開心益智,久服輕身延年.經文只此三十七字。其提綱云:至補五藏,以五藏屬陰也,精神不安,驚詫不止,且不明心智不足,皆陰虛為亢,陽所擾也。令五藏得甘寒之助,則安之定之止之明之開之益之之效矣!曰:邪氣者,非指外邪而言,乃陰虛而壯水食氣,火即邪氣也,令五藏得甘寒之助,則邪氣除矣!細味經文無一字言及溫補回陽,何後人信從宋、元無稽之說,而反疑開天明道之聖經。邪此證用至二兩,以失血之後藏陰大虛,陰虛則不能維陽,陽亦隨脫。故用二兩任專力,可以頃刻奏功。但人參雖有補虛之功,而咳嗽者忌之;乘此大血甫止之際,咳嗽未作,急急止之。若得熟睡一夜則生,沛然莫之能御,即所失成升成斗,周時補之而有餘矣!若睡未足而驚醒之,則血亦停而不生矣;若血止一、二、三日而始服之不徒有益而有害。周氏舊注亦趨,但以人參為補氣之品,未免由於俗見,然人參補陰與地黃、龜板之一於補陰者不同。按其字意,參者參也,其人天地並立為參,且能入肺,肺為一身之橐龠,謂益氣卻亦近道程.山齡謂:貧者以歸脾湯代之,然不如取當歸補血湯二劑,入童便二茶碗,隔湯燉,二柱香,取汁頓服之。
相關醫學知識
肺癆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肺結核.《十藥神書》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癆瘵(結核病)專著,書中自序說:“此書得自師傳,在吳中治勞症,起死者數千人”。可見它的臨床實用價值之大。書中詳細闡述了證的分型和方法的分類。判定了十首合理的方劑,分為止血劑,止咳劑、祛痰劑、補養劑等。分別以甲、乙、丙、丁......十天干次序排列。
治療方劑奇而離於正,大多實用有效,為治療肺癆病提供了一套可遵循的治療法則和有效方劑,如甲字
十灰散、乙字
花蕊石散、獨參湯、
保和湯等得到後世許多醫家的重視,如清代醫家葉天士頗能巧妙地套用葛氏十方,並在治療中屢見奇功。至今這些方劑仍廣泛套用於臨床。
其後明代尚有些癆瘵方面的專著。如醫家龔居中公元1630年著《紅爐點雪》,胡慎柔公元1636年著《慎柔五書》,對研究肺癆等病很有價值。汪綺石的《理虛元鑒》(約撰於公元1644年),提出治虛勞“三本”(即與肺、脾、腎三髒有關)和“二統”(即分陰虛和陽虛兩種類型)的理論,對虛勞的辯證、審脈、定法處方均有獨到之處。
清時還有沈靈犀於公元1875年所撰的《虛勞要則》,現代著名醫家秦伯末(公元1901——1970)於公元1920年撰《癆病指南》,以及蔡陸仙於公元1935年撰《虛勞問答》等等這些都是有關虛勞病的重要著作,對後來的結核病研究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驗方摘錄
仙草骨痛活骨膏專治腰腿疼痛的神奇驗方
組方註解
六陽草,一名老鸛草,又名“仙草”,葉似豌豆,味辛、苦,性溫。治筋骨疼痛,半身不遂,手足顫搖及一切腰腿疼痛、肚腹冷疼。
燈盞花,花似燈盞,根如細辛。味苦、辛,性溫。活血化瘀、舒筋定痛、通經走絡,治風濕骨病,下肢癱軟。
鑽地風,又名黃瑣梅根。味酸,性溫,走經絡,治筋骨無力、痿軟麻木,止日久赤白痢。
作者簡介
葛可久,名乾孫。元代醫學家。平江路(治今江蘇蘇州吳縣)人。世業醫,父葛應雷為名醫。承家學,其術益精,他醫不能治者,往求治,多奇驗,因而名重大江南北。其學熟諳劉河間、張從正之說,治勞損吐血諸證尤富經驗,著有《十藥神書》,載十個治療虛勞吐血藥方,還有一個治療骨病腰、腿疼痛的驗方,反映了他治癆瘵(肺結核)等證治的豐富經驗。此外尚著有《醫學啟蒙》等書,已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