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腰文鳥(十姐妹(白腰文鳥俗稱))

白腰文鳥(白腰文鳥俗稱)

十姐妹(白腰文鳥俗稱)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白腰文鳥(學名:Lonchura striata)是小型鳥類,體長10-12厘米。上體紅褐色或暗沙褐色、具白色羽乾紋,腰白色,尾上覆羽栗褐色,額、嘴基、眼先、頦、喉黑褐色,頸側和上胸栗色具淺黃色羽乾紋和羽緣,下胸和腹近白色,各羽具“U”形紋。相似種斑文鳥腰不為白色,羽色亦不同。棲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腳平原地帶。性好結群,除繁殖期間多成對活動外,其他季節多成群,常成數隻或10多只在一起,秋冬季節亦見數十隻甚至上百隻的大群,群的結合較為緊密,無論是飛翔或是停息時,常常擠成一團。主要以稻穀、穀粒、草子、種子、果實、葉、芽等植物性食物為食,也吃少量昆蟲等動物性食物。分布於尼泊爾、印度、斯里蘭卡、孟加拉國、緬甸、泰國、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等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白腰文鳥
  • 拉丁學名:Lonchura striata
  • 別稱:白麗鳥、禾穀、十姊妹、算命鳥、銜珠鳥、觀音鳥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鳥綱
  • 雀形目
  • 文鳥科
  • 文鳥屬
  • :白腰文鳥
  • 亞種:6亞種
  • 命名者及年代:Linnaeus, 1766
  • 英文名稱:White-rumped Munia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遷徙,習性,食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飼養管理,

形態特徵

白腰文鳥雌雄羽色相似。額、頭頂前部、眼先、眼周、頰和嘴基均為黑褐色,頭頂後部至背和兩肩暗沙褐色或灰褐色、具白色或皮黃白色羽乾紋。腰白色,尾上覆羽栗褐色具棕白色羽乾紋和紅褐色羽端。尾黑色,先端尖,呈楔狀。兩翅黑褐色,翅上覆羽和三級飛羽外表羽色同背,但較背深,亦具棕白色羽乾紋。耳覆羽和頸側淡褐色或紅褐色、具細的白色條紋或斑點。頦、喉黑褐色,上胸栗色,各羽具淺黃色羽乾紋和淡棕色羽緣,下胸、腹和兩脅白色或灰白色,各羽具不明顯的淡褐“U”形斑或鱗狀斑;肛周、尾下覆羽和覆腿羽栗褐色,具棕白色細紋或斑點。
幼鳥上體淡褐色或灰褐色,各羽均具白色或棕白色羽乾紋,腰灰白色,尾上覆羽淺黃褐色具褐色弧狀紋和近白色羽乾紋。頦、喉淡灰褐色或灰色、具淺褐色弧狀紋,胸、尾下覆羽和覆腿羽淡黃褐色,各羽具淺褐和灰褐相間的弧狀紋,腹、兩脅灰褐沾黃,其餘似成鳥。
虹膜紅褐或淡紅褐色,上嘴黑色,下嘴藍灰色,跗蹠藍褐或深灰色。
大小量度:體重♂9-15g,♀9-15g;體長♂99-120mm,♀99-128mm;嘴峰♂10.3-12mm,♀10-11.8mm;翅♂47.7-55mm,♀48-54mm;尾♂36.8-52mm,♀38.5-51mm;跗蹠♂12-15.8mm,♀12-16.2mm(華南亞種)。(註:♂雄性;♀雌性)
(註:白腰文鳥圖冊網址)

棲息環境

棲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腳平原地帶,尤以溪流、葦塘、農田耕地和村落附近較常見,常見於低海拔的林緣、次生灌叢、農田及花園,高可至海拔1600米。很少到中高山地區和茂密的森林中活動。

生活習性

遷徙

留鳥

習性

性好結群,除繁殖期間多成對活動外,其他季節多成群,常成數隻或10多只在一起,秋冬季節亦見數十隻甚至上百隻的大群,群的結合較為緊密,無論是飛翔或是停息時,常常擠成一團。常在矮樹叢、灌叢、竹叢和草叢中,也常在庭院、田間地頭和地上活動,晚上成群棲息在樹上或竹上。夏秋季節常與麻雀一起站在稻穗和麥穗頭上啄食種子,有時還成群飛往糧食倉庫盜食,故有 ‘偷倉’之稱。冬季群居在舊巢中,一般10隻或10餘只同居一舊巢,故又有‘十姐妹’之,稱。常站在樹枝、竹枝等高處鳴叫,也常邊飛邊鳴,鳴聲單調低弱,但很清晰。其聲似 ‘噓、噓、噓、噓’,多4-5聲一度,聲聲分開,急速而短,受驚時鳴聲更尖銳而短促。飛行時兩翅扇動甚快,常可聽見振翅聲,特別是成群飛翔時聲響更大,快而有力,呈波浪狀前進。性溫順,不畏人,易於馴養。經過馴養的鳥非常眷戀人和它棲居的籠子,常常打開籠門也不飛,或站到人的手上,也能教會它做些簡單的動作。過去有人利用它這一特性,訓練它占貼、卜卦、騙取錢財。

食性

野生白腰文鳥以植物種子為主食,特別喜歡稻穀。在夏季也吃一些昆蟲和未熟的谷穗、草穗。

分布範圍

世界分布:分布於尼泊爾、印度、斯里蘭卡、孟加拉國、緬甸、泰國、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等地。
中國分布:分布於長江流域及其以南的華南各省,北抵陝西南部、河南南部、安徽和江蘇等省南部,西至四川、貴州、雲南,南至廣西、廣東、香港、福建、海南島和台灣。華南亞種swinhoei見於中國南方大部地區包括台灣;雲南亞種subsquamicollis 於雲南及台灣的熱帶區。
白腰文鳥分布圖白腰文鳥分布圖

繁殖方式

白腰文鳥在中國的繁殖期持續時間較長。在四川成都地區,3月中旬即開始營巢繁殖,而在貴州,4月和9月均分別採得有卵的巢;在廣東亦是到10月末繁殖才結束;在福州繁殖期甚至從2月到11月。或許1年繁殖2-3窩甚至4窩。營巢在田地邊和村莊附近的樹上或竹叢中,也在山邊、溪旁和庭院中樹上或灌叢與竹叢中營巢。距地高一般為1.5-6m,也有低於1m或高達8m的,巢置於接近主幹的茂密枝權處。營巢由雌雄親鳥共同承擔,巢主要用雜草、竹葉、稻穗、麥穗等材料構成,隨地區而稍有不同,通常就地取材,內墊以細草。巢呈曲頸瓶狀、橢圓狀或圓球形,若為曲頸瓶狀,則開口於曲頸端部,其他形狀開口於頂端側面。
巢築好後即開始產卵,每窩產卵3-7枚,通常4-6枚。卵白色、光滑無斑,卵為橢圓形或尖卵圓形,卵的大小為5.1(14.4-18.0)mm×10.8(10.5-12.2)mm,重0.98(0.7-1.5)g。卵產齊後即開始孵卵,由雌雄親鳥輪流承擔。通常每1-2小時交換1次。夜間雌雄親鳥同時棲於巢中。當親鳥發現有危險或發現卵被侵擾過時,親鳥則將卵挾在臀部飛往他處,或躲過危險再返回巢中,具有搬運卵的本能。也曾發現兩隻雌鳥同在一巢孵卵的現象,孵卵期14天左右。雛鳥晚成性,雌雄親鳥輪流哺育,19天左右幼鳥即可離巢出飛。

亞種分化

白腰文鳥(6亞種)

中文名稱
學 名
1.
Lonchura striata acuticauda
2.
Lonchura striata fumigata
3.
Lonchura striata semistriata
4.
Lonchura striata striata
5.
Lonchura striata subsquamicollis
6.
Lonchura striata swinhoei

種群現狀

白腰文鳥種群數較豐富。由於在穀物成熟期間,常成群飛到農田啄食穀物,給農業帶來一定危害。但文腰文鳥小巧玲瓏,易於馴養,是很好的籠養鳥類,可供籠養觀賞。應有計畫地獵取利用。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飼養管理

白腰文鳥喜歡水浴,在箱籠要設定水浴盤的位置,每天9點以後在盤內注入清潔浴水,放入箱籠,它就會自己跳進洗澡。白腰文鳥是最容易飼養和繁殖的籠養觀賞鳥。由於身體強健,抱窩性強,常被用來孵育其它文鳥科中的籠鳥,故有保姆鳥之稱。在飼養中,只要有食有水,防止驟熱驟冷,則鳥兒就會正常生活。白腰文鳥的飼料主要是稻穀、小米、穀子和稗子,混合飼餵較好。在產卵和育雛期,可加飼雞蛋米和青菜,適當補飼蠣殼粉和骨粉。白腰文鳥的鳥籠因目的而異。觀賞籠用金絲雀、黃雀或沼澤山雀就很好。只是在遠離籠門近籠頂處直掛一壺狀草巢或小口葫蘆,供鳥休眠用。成對或成群飼養、繁殖,則宜用光線較暗的繁殖籠,可把金絲雀繁殖籠安巢部分用硬紙片或布稍加遮擋,巢改換成壺狀草果或暗巢箱。簡易箱籠可以用水果箱自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