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解放軍後勤部牡丹江軍馬場“十姐妹放牧班”,是1968年建立的全國第一支女子放牧班。“十姐妹放牧班”在班長李月榮帶領下,發揚“摔死為革命,不死再上馬”的精神,一心為革命養好軍馬,被譽為“葵花山下向陽花”。《人民日報》、《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人民畫報》等新聞媒體進行報導,八一電影製片廠以“十姐妹放牧班”為原型,拍攝了紀錄片《後勤戰士》,齊齊哈爾評劇團創作編排了評劇《戰馬飛川》演遍大江南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十姐妹放牧班
- 類型:放牧班
- 成立:1968年
- 隸屬:牡丹江軍馬場
簡介,主要成員,事跡影響,
簡介
1969年10月,李月榮代表放牧班到北京參加國慶20周年慶典,受到毛主席等老一輩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被周總理請到中南海小住併合影留念。紀錄影片《二十周年國慶》記下了李月榮站在毛主席身後的特寫鏡頭。黑龍江、四川中學語文教材收錄了十姐妹放牧班的事跡。
主要成員
李月榮
因當年尋找軍馬受傷輸血而患上肝病,一代英模李月榮於2003年5月7日走完她55歲的輝煌歷程。
噩耗令人震驚,當人們聽說李月榮逝世後,熟識她的人紛紛從四面八方趕來。出殯那夭,參加送葬的近千人,當年“十姐妹放牧班”的戰友們更是袍頭痛哭,揮淚送走自己的好戰友。
李月榮,1948年8月生人,原籍江蘇省豐縣。1959年年僅11歲,她隨從父親的轉業來到地處祖國邊睡的牡丹江軍馬場,正值建場初期,生活十分艱苦。1968年全國第一個女子放牧班—解放軍後勤部牡丹江軍馬場“十姐妹放牧班’成立,她第一個報名並被選為班長。當時她20歲。當年十姐妹當中最大的21歲,最小的只有17歲。放牧點在離場部150公里外的寧安縣沙蘭鎮白樺川。那時的白樺川方圓幾十公里渺無人煙。在這山高林密的原始森林裡,經常有虎、豹、狗熊、野豬和狼群出沒。就是在這樣的惡劣環境下,十姐妹在李月榮的帶領下,徒步來到白樺川,開始艱苦創業。
事跡影響
十姐妹放牧班’的事跡經《人民日報》、《解放軍報》、《光明日報》、《黑龍江日報》、中央廣播電台、《人民畫報》等新聞媒體,迅速傳誼了千家萬戶。八一電影製片廠以.十姐妹放牧班’為原型拍掇了紀錄片《後勤戰士》。齊齊哈爾評劇團創作編排了評劇《戰馬飛川》,演油了祖國大江南北。上海工藝美術廠木勝‘十姐妹放牧班’,送加拿大展出。黑龍江省、四川省中學語文教材曾將‘十姐妹放牧班.事跡收進教課書。從此,牡丹江軍馬場“十姐妹放較班’英雄事跡和李月榮的名字家喻戶曉,她的事跡鼓舞億萬人民積極地投身於社會主義建設中去。
1969年5月19日,參加總後勒部第四屆代表大會的李月榮同全體代表一起,受到偉大領袖毛主席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親切接見。5月22日,李月榮錄音講話在北京電視台和中央電視台播送。
1969年9月29日至10月巧日,李月榮作為周總理特遨的+多名客人之一,住進中南海。10月1日國慶20周年大典,李月榮登上了天安門城樓。當毛主席從她身邊走過時,她和許多代表一起歡呼雀躍,使勁地鼓掌,流下了幸福的熱淚。10月7日,中央電視台晚上節目採訪了李月榮並播放了錄音。同日,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播放了李月榮介紹‘十姐妹放牧班.的事跡。在後來的《二十周年國慶》紀錄片中,李月榮看到了自己站在毛主席身後的特寫鏡頭。當時在懷仁堂開會時,鄧穎超就坐在她的身旁,李月榮和其他代表被安排陪同周恩來接見各會場的代表。接見後,周總理提議照張像。與周總理合影的是知青代表邢燕子,十姐妹放較班長李月榮,大寨鐵姑娘隊隊長夔派l蓮,‘草原刻創、姐妹,姐姐龍梅,我國第一批女飛行員代表岳喜翠,珍寶島戰鬥英雄華玉傑、冷鵝飛等。
李月榮的一生是艱苦奮鬥的一生,是幸福的一生。
她曾先後三次受到毛主席的接見,六次受到周總理的接見,留下許多珍貴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