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腰文鳥安達曼亞種

白腰文鳥安達曼亞種

白腰文鳥安達曼亞種(學名:Lonchura striata fumigata)是白腰文鳥亞種之一。體長10-12厘米。上體紅褐色或暗沙褐色、具白色羽乾紋,腰白色,尾上覆羽栗褐色,額、嘴基、眼先、頦、喉黑褐色,頸側和上胸栗色具淺黃色羽乾紋和羽緣,下胸和腹近白色,各羽具“U”形紋。棲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腳平原地帶。性好結群,除繁殖期間多成對活動外,其他季節多成群,常成數隻或10多只在一起,秋冬季節亦見數十隻甚至上百隻的大群,群的結合較為緊密,無論是飛翔或是停息時,常常擠成一團。主要以稻穀、穀粒、草子、種子、果實、葉、芽等植物性食物為食,也吃少量昆蟲等動物性食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白腰文鳥安達曼亞種
  • 拉丁學名:Lonchura striata fumigata
  • 別稱:安達曼白腰文鳥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鳥綱
  • :雀形目
  • 文鳥科
  • :文鳥屬
  • :白腰文鳥
  • 亞種:白腰文鳥安達曼亞種
  • 命名者及年代:Walden, 1873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白腰文鳥安達曼亞種雌雄羽色相似。額、頭頂前部、眼先、眼周、頰和嘴基均為黑褐色,頭頂後部至背和兩肩暗沙褐色或灰褐色、具白色或皮黃白色羽乾紋。腰白色,尾上覆羽栗褐色具棕白色羽乾紋和紅褐色羽端。尾黑色,先端尖,呈楔狀。兩翅黑褐色,翅上覆羽和三級飛羽外表羽色同背,但較背深,亦具棕白色羽乾紋。耳覆羽和頸側淡褐色或紅褐色、具細的白色條紋或斑點。頦、喉黑褐色,上胸栗色,各羽具淺黃色羽乾紋和淡棕色羽緣,下胸、腹和兩脅白色或灰白色,各羽具不明顯的淡褐“U”形斑或鱗狀斑;肛周、尾下覆羽和覆腿羽栗褐色,具棕白色細紋或斑點。虹膜紅褐或淡紅褐色,上嘴黑色,下嘴藍灰色,跗蹠藍褐或深灰色。
白腰文鳥安達曼亞種白腰文鳥安達曼亞種

棲息環境

棲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腳平原地帶,尤以溪流、葦塘、農田耕地和村落附近較常見,常見於低海拔的林緣、次生灌叢、農田及花園,高可至海拔1600米。很少到中高山地區和茂密的森林中活動。

生活習性

性好結群,除繁殖期間多成對活動外,其他季節多成群,常成數隻或10多只在一起,秋冬季節亦見數十隻甚至上百隻的大群,群的結合較為緊密,無論是飛翔或是停息時,常常擠成一團。常在矮樹叢、灌叢、竹叢和草叢中,也常在庭院、田間地頭和地上活動,晚上成群棲息在樹上或竹上。夏秋季節常與麻雀一起站在稻穗和麥穗頭上啄食種子,有時還成群飛往糧食倉庫盜食,故有 ‘偷倉’之稱。冬季群居在舊巢中,一般10隻或10餘只同居一舊巢,故又有‘十姐妹’之,稱。常站在樹枝、竹枝等高處鳴叫,也常邊飛邊鳴,鳴聲單調低弱,但很清晰。以植物種子為主食,特別喜歡稻穀。在夏季也吃一些昆蟲和未熟的谷穗、草穗。

分布範圍

分布於安達曼群島

繁殖方式

繁殖期3-9月,營巢在田地邊和村莊附近的樹上或竹叢中,也在山邊、溪旁和庭院中樹上或灌叢與竹叢中營巢。巢主要用雜草、竹葉、稻穗、麥穗等材料構成,隨地區而稍有不同,通常就地取材,內墊以細草。巢呈曲頸瓶狀、橢圓狀或圓球形。每窩產卵3-6枚。卵白色、光滑無斑,卵為橢圓形或尖卵圓形,孵卵期14天左右。雛鳥晚成性,雌雄親鳥輪流哺育,19天左右幼鳥即可離巢出飛。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