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絡脈(十五絡)

十五絡脈(經絡理論)

十五絡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十五絡脈是經絡系統重要組成組成部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十五絡脈
  • 外文名:The fifteen collaterals
  • 經絡分::經脈和絡脈
  • 經脈分::十二經別
經絡系統組成,十五絡脈-定義,十五絡脈-特點,循行分布規律,十五絡脈作用,十五絡脈簡述,

經絡系統組成

經絡作為運行氣血的通道,是以十二經脈為主,其“內屬於府藏,外絡於肢節”。將人體內外連貫起來。 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
十五絡脈十五絡脈
經絡分:經脈和絡脈。
經脈分:十二經別十二經筋十二皮部、十二經脈、奇經八脈
絡脈分:十五絡脈、浮絡、孫絡。

十五絡脈-定義

十二經脈和任、督二脈各自別出一絡,加上脾之大絡,總計15條,稱為十五絡脈(fifteen collaterals),分別以十五絡所發出的腧穴命名。

十五絡脈-特點

十二經的別絡均從本經四肢肘膝關節以下的絡穴分出,走向其相表里的經脈,即陰經別走於陽經,陽經別走於陰經,加強了十二經中表里兩經的聯繫,溝通了表里兩經的經氣,補充了十二經脈循行的不足。
任脈督脈別絡以及脾之大絡主要分布在頭身部。任脈的別脈從鳩尾分出後散布於腹部;督脈的別絡從長強分出後散布於頭,左右別走足太陽經;脾之大絡從大包分出後散布於胸脅,分別溝通了腹、背和全身經氣

循行分布規律

十五絡脈的循行分布是有規律的。十二經脈的分支絡脈由於由絡穴分出,故均以絡穴命名。
由絡穴分出後分上下兩支:一支向下走向與本經脈陰陽表里相合的經脈,而達四肢末端,加強了陰陽經脈表里相合的關係,
十五絡脈十五絡脈
另一支向上走在本經脈循行部位的淺層,可到達頭面部,也可進入胸腹腔走在臟腑之間。
任脈之絡由絡穴分出後散絡於軀幹部之前面胸腹部而下行;督脈之絡由絡穴分出後散絡於軀幹部的後面腰背部而上行,直達足太陽經頭項部;脾經之大絡由絡穴分出後散絡於軀幹部的側面脅肋部。
這樣全身的浮絡、孫絡皆歸屬於十五絡脈,將氣血運送到人體各個部位,既起到了網路周身、聯繫內外左右前後的作用,又可完成滋潤榮養身體的正常生理功能。故《素問·皮部論》說:“凡十二經絡脈者皮之部也。”說明皮膚系統中充滿了浮絡及孫絡。
在臨床實踐中,由於一絡聯雙經,故有“一絡治兩脈”的說法。絡穴又常和原穴、合穴等相配方進行針刺治療。另外,皮膚針(包括梅花針七星針)不僅作用於皮部,同時也作用於絡脈。拔罐、刮痧、刺絡出血等療法同樣也作用於絡脈。

十五絡脈作用

十五絡脈的作用:四肢部的十二經別絡,加強了十二經中表里兩經的聯繫,從而溝通了表里兩經的經氣,補充了十二經脈循行的不足。軀幹部的任脈絡督脈絡和脾之大絡,分別溝通了腹、背和全身經氣,從而輸布氣血以濡養全身組織。
十五絡脈十五絡脈
經絡是什麼,存在於人體何處?經絡有哪些作用,是通過什麼途徑實現的?這些問題既是中外科學家研究的重大課題,也是老百姓非常想了解的奧秘。至今,儘管有關經絡的研究已取得相當的成果,有了很大的進展,但無論是實驗研究,還是假說論證,就其總體來說,仍處於百家爭鳴的科學數據和理論學說的形成、積累階段。因此,有關經絡的科學結論還需要長期的、艱苦的探索與研究。

十五絡脈簡述

1、手太陰絡脈 十五絡脈之一。名曰列缺,即從列缺穴處由手太陰經分出,起始於手腕上部列缺穴兩肌肉分歧處,與手太陰經相併而行,散布於手大魚的邊緣部(魚際),由腕後一寸半(即列缺)處走向手陽明經。此絡脈病候分為虛實兩證:實證為手掌熱;虛證為呵欠,氣短,或尿頻、遺尿等。當取列缺穴治之。
十五絡脈十五絡脈
2、手少陰絡脈 十五絡脈之一。名曰通里,即從通里穴處由手少陰經分出。起始於腕橫紋後一寸半(通里)處,由此向上與手少陰經並行於淺層,沿經脈而進入心中,聯繫舌根部,又聯屬於眼睛的根部;在掌後一寸半(通里)處走向手太陽小腸經。此絡脈病候分為虛實兩證:實證為胸脅及膈上撐脹不舒;虛證為不能言。當取通里穴治之。
3、手厥陰絡脈 十五絡脈之一,又稱手心主絡脈。名曰內關,即從內關穴處由手厥陰經分出。在腕橫紋後兩寸(內關)處,於掌長伸肌腱與拇長伸肌腱之間分出,然後沿著手厥陰經循行部之淺層上行,聯繫心包絡。此絡脈病候分為虛實兩證:實證為心痛;虛證為頭項強直。當取內關穴治之。
4、手太陽絡脈 十五絡脈之一。名曰支正,即從支正穴處由手太陽經分出,於腕橫紋上五寸(支正)處出來後向內注入於手少陰經;另一支沿手太陽經之淺層上行至肘關節部,再上行絡於肩髃穴處。此絡脈病候分為虛實兩證:實證為肘關節弛緩而不得屈伸,肘關節痿廢;虛證為皮膚生贅疣,小的如同指間生的疥結痂。當取支正穴治之。
5、手陽明絡脈 十五絡脈之一。名曰偏歷,即從偏歷穴處由手陽明經分出。在腕橫紋上三寸(偏歷)處分出來後進入手太陰肺經;另一支沿上肢行於手陽明經淺層,上行至肩髃穴處,然後上行至面部頰側屈曲處,即下頜角部,遍布於下齒中;另一支則入於耳中會合聚集於耳的宗脈。此絡脈病候分為虛實兩證:實證為齲齒、耳聾;虛證為牙齒寒涼、胸膈氣塞不暢等。當取偏歷穴治之。
6、手少陽絡脈 十五絡脈之一。名曰外關,即從外關穴處由手少陽經脈分出。在腕橫紋上兩寸(外關)處分出來後向上繞過前臂外側上行,注入於胸中會合手厥陰經至心包絡。此絡脈病候分為虛實兩證:實證為肘關節部痙攣;虛證為肘關節部縱緩不收,即不能屈。當取外關穴治之。
7、足太陽絡脈 十五絡脈之一。名曰飛揚,即從飛揚穴處由足太陽經脈分離出來。在踝關節上七寸(飛揚)處分出後走向足少陰經。此絡脈病候分為虛實兩證:實證為鼻塞流涕,頭背疼痛;虛證為鼻流清涕和鼻出血。當取飛揚穴治之。
8、足少陽絡脈 十五絡脈之一。名曰光明,即從光明穴處由足少陽經脈分出。在踝關節以上五寸(光明)處分出後走向足厥陰經脈,向下絡於足背部。此絡脈病候分為虛實兩證:實證為厥冷;虛證為痿躄,即筋肉萎縮或萎軟無力,坐而不能站起。當取光明穴治之。
9、足陽明絡脈 十五絡脈之一。名曰豐隆,即從豐隆穴處由足陽明經脈分出。在踝關節上八寸(豐隆)處分出後走向足太陰經脈;另一支沿脛骨外緣上行於同名經脈之淺層,直達頭項部,會合諸經脈之氣,向下絡於喉部。此絡脈病候分為氣逆及虛實證:氣逆,指本絡脈之氣上逆則喉痹,卒瘖,即喉部諸疾引起氣塞不通之症,故常突然音啞;實證為狂證和癲證;虛證為足脛屈伸不得,脛部肌肉枯萎。當取豐隆穴治之。
10、足太陰絡脈 十五絡脈之一。名曰公孫,即從公孫穴處由足太陰經脈分出。在第一跖趾關節(本節)後一寸(公孫)處分出後走向足陽明經脈;另一支則沿同名經脈淺層上行直絡於腸胃。此絡脈病候分氣逆及虛實證:氣逆,即本絡脈厥氣上逆時則病發霍亂;實證為腸中切切而痛;虛證則腹部鼓脹。當取公孫穴治之。
11、足少陰絡脈 十五絡脈之一。名曰大鐘,即從大鐘穴由足少陰經脈分出。在踝關節後面繞過足跟後走向足太陽經脈。另一支則與足少陰經相併行於淺層,上行走於心包之下,向外則貫穿腰脊部。此絡脈病候分為氣逆及虛實證:氣逆證則心煩胸悶不舒;實證則小便不通或淋瀝不盡;虛證為腰痛。當取大鐘穴治之。
12、足厥陰絡脈 十五絡脈之一。名曰蠡溝,即從蠡溝穴處由足厥陰經脈分出。在踝關節內側以上五寸(蠡溝)處分出後走向足少陽經脈;另一支沿著同名經脈的淺層經過脛骨內側上行至睪丸處,結聚於陰莖。此絡脈病候分為氣逆及虛實證:氣逆證為睪丸腫大,猝然發生疝氣病;實證為陰器挺長不收;虛證為陰囊突然瘙癢。當取蠡溝穴治之。
13、任脈之絡 十五絡脈之一。名曰尾翳。“尾翳”,歷代醫家多解釋為“鳩尾”穴;亦有釋為“會陰”穴者。從原文分析是由任脈之鳩尾穴上面分出後下行至鳩尾穴後再散絡於腹部的。此絡脈病候分為虛實兩證:實證為腹壁皮膚疼痛;虛證為腹壁皮膚瘙癢。當取鳩尾穴治之。
14、督脈之絡 十五絡脈之一。名曰長強,即從長強穴處由督脈分出,然後在脊柱兩旁肌肉邊上上行,直達項部,散絡於頭上。下面則在肩胛部左右有分支走向足太陽經脈,穿入於脊柱兩旁肌肉之內。此絡脈病候分為虛實兩證:實證為脊柱強直;虛證為頭部沉重。當取長強穴治之。
15、脾之大絡 十五絡脈之一。名曰大包,即從大包穴處由足太陰脾經分出。在腋窩部下三寸的淵腋穴(足少陽)下方三寸處分出後散布於脅肋及胸側。此絡脈病候分為虛實兩證:實證為全身疼痛;虛證為各關節皆弛緩。當取大包穴治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