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率低估

匯率低估

匯率低估是“匯率高估” 的對稱,本國貨幣匯率低於其本身應具有的價值。在自由外匯市場上匯率由外匯供求關係決定,一般不存在低估現象。而在由官方外匯機構制定匯率時,則會出現故意低估其貨幣價值,降低本國貨幣匯率的現象。匯率低估可表示為本國貨幣升值幅度低於國內通貨膨脹與國外通貨膨脹的差額,也即本國貨幣匯率低於相對購買力平價。匯率低估是採用高於本國通貨膨脹率的物價指數來計算匯率。匯率低估使本國出口商品以外幣表示的價格降低,商品價格降低能增強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有利於出口的增加; 反之,外國商品以本國貨幣表示的價格提高,從而限制進口。已開發國家常通過匯率低估的方法來進行外匯戰。這種方法使已開發國家既可以利用較低的價格打敗競爭對手,往往又可以獲得較高的利潤,所以已開發國家常通過使本國貨幣貶值到兩國通貨膨脹差額之下,通過匯率低估來進行外匯傾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匯率低估
  • 領域:經濟
  • 特點:需求彈性大
  • 影響:產業結構
基本資料,利弊,影響,導致後果,具體情況,專家分析,不利因素,統計數據,匯率政策的適當調整,產業結構升級,匯率低估的影響,

基本資料

利弊

在一國的進口需求彈性較大而國外的出口供給彈性較小的情況下,匯價低估對一國外匯收支的平衡是有利的,也起到保護本國民族工業發展的作用。但是,匯價低估對進口的限制是隱蔽的和無選擇性的,它在限制了本國需要限制的產品(如高檔消費品等最終產品)進口的同時,也限制了本國急需進口的技術設備和原材料,妨礙本國經濟的發展。
匯價低估還會形成對民族工業的過度保護,使本國產品失去降低成本和提高質量的國際競爭刺激。如果本國某些產品(如技術設備、原材料等)的進口具有剛性,那就更會提高企業的生產成本,推動價格上升,這不僅將導致本國企業及其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下降,還會誘發本國的通貨膨脹。為了保證必要的進口,在採取匯價低估政策的同時,可以有選擇地對某些產品實施進口補貼,以保證本國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必需的重要產品的進口。

影響

在開放的經濟格局中,匯率水平對一國產業結構有巨大的影響,顯然,在匯率低估狀態下,長期採取盯住匯率制度,必然導致對貿易出口的刺激,使中國大量的優質資源向外向型經濟部門聚集,而需要進行資源整合與改造的第一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和服務行業,則處於相對的資源缺乏狀態,使部門間、城鄉間和地區間的差距拉大。

導致後果

中國進出口行業近年來發展迅速,出口對中國經濟成長的拉動作用在20世紀90年代表現得尤其突出。20世紀80年代外貿對中國經濟成長的貢獻度平均只有0.5%,到90年代則達到7.5%。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的出口產品以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中國出口到美國、歐盟和日本的產品中70.3%為勞動密集型產品,包括服裝、玩具、體育用品等。受資本追逐利潤最大化特性的驅使,那些從事外貿活動的企業開始擴大生產規模,而那些非出口企業也開始調整自己的產品結構,向外貿產品的投資和生產過渡。

具體情況

由於國內的儲蓄率較高、在勞動力供給上又具有天然優勢,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選擇中國作為其加工和出口基地,使得出口保持了年均增長15%的高速度,對外貿易成為推動90年代中國經濟發展的強勁引擎。然而從全社會的角度來說,作為一個人均資源非常稀缺的國家,過度鼓勵低水平的外貿出口,則導致了資源的過度消耗和輸出。中國生產出口產品的企業中,大部分都集中在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而只有極少部分分布在中西部地區。眾所周知,東部沿海地區是中國集中最多優質資源的地區(包括人力資源、資金資源和政策資源),而優質資源大量集中於勞動密集型產業,不能不說是一種對於資源的浪費,這是造成中國目前有的地區人才和資金過剩,而另外一些地區則出現人才和資金極度缺乏狀況的一個根本原因,也是中國開放程度較高的沿海地區與中西部、可貿易品生產部門和貿易部門與非貿易部門之間經濟發展差距拉大的一個重要原因。從長期看,優質資源被占用,不利於高新技術行業吸收資源以獲得長足發展,使中國本來就存在的二元經濟結構更加固化。

專家分析

有專家指出,中國的產業結構調整可以借鑑90年代日本在亞洲推行的產業結構調整的“雁行模式”,即將夕陽行業轉移到亞洲其他處於產業鏈條低端的國家,使產品的生命周期在另外一個國家繼續延續,從而使亞洲出現大雁排列的模式。而幅員遼闊,產業結構多樣化的中國,可以在自己國內形成這樣的發展模式,即東部地區作為領頭雁,需要將已經成熟的產業轉移到中西部地區進行生產,而集中東部資源進行高端產業的開發。進行這樣的產業結構調整,需要同時調整中國的匯率政策經濟政策,使優質經濟資源集中到高新技術產業上來,同時將出口製造行業轉移到中西部地區。

不利因素

匯率低估雖然能刺激貿易出口的增長,但也使中國經濟形成了對外部經濟較強的依賴性,這種依賴性在中國加入WTO並逐步開放金融市場之後將更加明顯。有關資料表明,2001年中國進出口總額達5097.7億美元外貿依存度達44%,分別是1990年的4.4倍和1.47倍,甚至高於美國、日本等開放程度較高的已開發國家。根據國家海關總署所發布的2004年全年中國外貿進出口情況,2004年中國進出口高達11547.4億美元,這相當於2001年全年貿易規模的2-3倍。中國出口產品的附加值一般較低,為了爭奪外部市場,出口企業通常在國外市場上進行價格戰。過度打壓價格,不但是對國家資源和利益的一種浪費,而且還帶來了出口競爭性國家和逆差國家的指責。

統計數據

據統計,僅2003年的一年內,中國出口企業的71%、出口產品的39%遭國外技術壁壘的限制,損失約l70億美元,其中食品和土畜產品出口有90%的企業受損,造成損失約90億美元,輕工、機電類產品在“入世”後受技術壁壘限制加大,損失分別約40億美元和20億美元。在對我進行技術壁壘限制的國家中,歐、日、美三大經濟體總共占到95%,分別是41%、30%和24%。近20年來,中國商品受到一些國際組織和國家的近400起傾銷指控,針對中國的反傾銷案件已給中國造成的損失累計約近100億美元。然而在這樣的國際經濟環境下,人們為了獲得出口對GDP的支持,仍然不得不堅持以低估的匯率政策以及出口補貼等優惠政策來鼓勵貿易出口,這對中國的整體利益而言得不償失。

匯率政策的適當調整

匯率政策的適當調整,不僅能夠為競爭日益激烈的出口企業尋找更大的市場,還能使經濟發展的動力轉向國內市場自身的需求,將對於中國的產業結構調整,經濟持續發展產生一定影響。任何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都離不開內部需求的擴張。中國從1997年“軟著陸”之後就進入了長達六年的經濟緊縮時期,內需增長不足已成為中國當前所要解決的一大經濟難題。中國外向型經濟部門所生產製造的產品多數集中在輕工、機電、電器、紡織、服裝、玩具等行業,這些行業目前在中國東部地區的需求基本已經達到飽和,國外市場也同樣趨於飽和,進一步的生產不利於增加行業利潤,拉動需求;與之相反,中西部地區則對這些行業的商品存在有效需求,如果能順利地實現產業的跨地區轉移,一方面可以增加當地收入,另一方面也開發了一個巨大的市場。

產業結構升級

不能完全解決就業難題實物期權模型理論認為在需求達到一定限度之後,需求水平的少量變動不會帶來勞動力市場的改善。儘管傳統的出口部門在一定時期一定程度上部分解決了中國的就業難題,然而出口製造企業發展到今天,已經很難進一步解決中國勞動力市場的就業問題了。由於原有的出口部門的市場需求已經趨向飽和,因此對勞動力僱傭的需求增加將非常有限。原有的外向型出口加工產業已經不能再解決更多的就業量;然而另一方面高學歷人才卻存在缺乏和浪費兩種現象,這非常需要正確的產業政策進行引導調整。加快中國產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改革傳統的生產製造型企業,才是解決中國就業難題的根本方法。
值得說明的是,如果國家能夠使需要得到快速發展的高新技術產業走外向型發展的道路,將會帶來資源的重新合理配置,傾向性政策將會作用於這些行業,從而帶動它們的迅速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外向型發展是以優質產品和服務取勝於市場,並不需要匯率過度偏離均衡水平來為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獲得價格優勢

匯率低估的影響

對一個實行外向型經濟政策的國家來說,匯率制度安排的變動或多或少會改變社會利益分配格局。近些年來,在強勁的外貿出口態勢下,中國一直處於經常項目資本項目雙順差的狀態。這種情況使人們面臨更大的人民幣升值的壓力,為了穩定幣值,要投放大量貨幣外匯市場,使得央行不得不緊縮銀根,壓縮商業銀行貸款進行沖銷操作。其結果是將由外向型經濟部門帶來的損失轉嫁給了內向型經濟部門。很顯然,這種單一盯住美元制度的“分配效應”所產生的利益格局造成經濟資源的再分配,使外經貿企業、外向型經濟發達地區經濟表現相對內向型企業和地區處於優勢地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