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風·檜風·匪風

匪風一般指本詞條

國風·檜風·匪風》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一首詩。現代學者一般認為這是遊子或役夫思鄉的詩。詩人家住西方,而遠遊東土,久滯不歸,因作是詩以寄思鄉之情。全詩三章,每章四句,主要採用賦與興的手法。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國風·檜風·匪風
  • 作品別名:檜風·匪風
  • 創作年代周代
  • 作品出處:《詩經》
  • 文學體裁四言詩
  • 作者:無名氏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

作品原文

國風·檜風·匪風
匪風發兮,匪車偈兮。顧瞻周道,中心怛兮
匪風飄兮,匪車嘌兮。顧瞻周道,中心吊兮
誰能亨魚?溉之釜鬵。誰將西歸?懷之好音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檜(kuài)風:即檜地的樂調。檜地在今河南鄭州、新鎮、滎陽、密縣一帶。
⑵匪(bǐ)風:那風。匪,通“彼”,那。
⑶發:猶“發發”,風吹聲。
⑷偈(jié):疾馳貌。
⑸周道:大道。
⑹怛(dá):痛苦,悲傷。
⑺飄:飄風,旋風。這裡指風勢疾速迴旋的樣子。
⑻嘌(piāo):輕快貌。
⑼吊:悲傷。
⑽亨(pēng):通“烹”,煮。
⑾溉:舊說釋洗。聞一多風詩類鈔》則以為溉通“摡”,“摡同乞,給予也”。釜:鍋子。鬵(xín):大鍋。
⑿懷:遺,帶給。好音:平安的訊息。

白話譯文

那大風呼嘯起來旗帶飄蕩,那車兒飛奔起來轔轔作響。回顧通周的大道漸行漸遠,心裡陡然湧起無盡的憂傷。
那大風呼嘯而來左右迴旋,那車兒飛奔起來軲轆響轉。回顧通周的大道漸行漸遠,我心裡無盡悲傷好不悽然。
哪位妙手烹製鮮美的河鯉?我願為他當助手洗淨鍋底。哪位朋友準備西歸故鄉去?為我捎回一切安好的訊息。

創作背景

關於此詩的背景,歷來眾說紛紜。《毛詩序》以為檜邦“國小政亂,憂及禍難,而思周道焉”,鄭箋曰:“周道,周之政令也。”孔疏曰:“上二章言周道之滅,念之而怛傷;下章思得賢人輔周興道:皆是思周道之事。”朱熹詩集傳》云:“周室衰微,賢人憂嘆而作此詩。”把此詩解為一首懷周的政治抒情詩。現代學者多解為遊子或役夫的思鄉詩。詩人家住西方,而遠遊東土,久滯不歸,因作是詩以寄思鄉之情。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此詩前兩章字句略同,意思重複,寫法也一樣。前兩句寫所見之景,後兩句直抒胸中憂思。開篇即進入環境描寫:那風呼呼地刮著,那車兒飛快地跑著。詩人回頭望一望遠去的大道,心中禁不住地悲從中來。詩人滯留東土,佇立大道旁,見車馬急馳而過,觸動思歸之情。他的心也隨急馳的車輛飛向西方,但是,車過之後,留下一條空蕩蕩的大道和他孤身一人,車去而人竟未去。風、車之急速,他人之已歸去,與自己之滯留不得歸,動與不動,形成多層對比。“顧瞻周道”,描繪詩人徬徨無奈情狀如在目 前。這時詩人再也按捺不住滿腔的憂傷,終於噴發出強烈的心聲:“中心怛兮”,“中心吊兮”。其聲如急管繁弦,反映詩人思歸的急切心態。
第三章句法忽變,陡然一轉,以“誰能”二句起興,興中有比,是在無可奈何的境地中發出的求援呼聲,“誰將”二句,寫詩人既不得歸,只好托西歸者捎信回家,是不得已而求其次。但這次著也未必能實現,“誰能”、“誰將”均是疑問希冀之詞,還沒有著落。詩人不說自己如何思鄉殷切,羈旅愁苦,反以“好音”以慰親友,情感至為深厚。有人認為最後一章“誰能享魚?溉之釜鬵”二句,是用來概括使國家政治恢復到先祖時代的政治方法的,可聯繫老子所言的“治大國,若烹小鮮”來理解。

名家點評

宋代朱熹詩集傳》:“賦也。周室衰微,賢人憂嘆而作此詩,言:常時風發而車偈,則中心怛然。今非風發也,非車偈也,特顧瞻周道而思王室之陵遲故,中心為之怛然耳!”(第三章)“興也。誰能烹魚乎?有則我願為之溉其釜鬵。誰將西歸乎?有則我願慰之以好音,以見思之之甚。但有西歸之人,即思有以厚之也。”
清代陳震《讀詩識小錄》:“意在筆先,神愴言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