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匙葉豬籠草
- 拉丁學名:Nepenthes spathulata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雙子葉植物綱
- 目:瓶子草目
- 科:豬籠草科
- 屬:豬籠草屬
- 種:匙葉豬籠草
- 分布區域:蘇門答臘和爪哇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植物學史,自然雜交種,
形態特徵
匙葉豬籠草為藤本植物。莖可攀爬至5米的高處,直徑可達8毫米。節間距可達15厘米,橫截面為圓形至三角形或菱形。
匙葉豬籠草的葉片無柄至具小葉柄,革質。葉片呈匙形,可長達30厘米,寬至10厘米,漸狹至基部。葉尖圓,短漸尖或微缺。中脈的兩側各有3至5條縱脈。羽狀脈一般不明顯。籠蔓可長達20厘米,與葉片的銜接處有時可能呈盾形。
匙葉豬籠草的下位籠的下三分之一至三分之二呈卵形,上部為圓柱形,偶爾縮小。匙葉豬籠草是蘇門答臘豬籠草屬物種中捕蟲籠最大的物種;其可高達30厘米,寬至10厘米。腹面具一對可寬達25毫米的籠翼。捕蟲籠卵形部分的內表面覆蓋腺體,蠟質區極其發達。籠口為圓形,整體傾斜,可能具一個短唇頸。唇的前部較窄,寬僅可達5毫米,基部較寬,可達25毫米。唇的兩側向外展開,部分植株可呈波浪狀,但非該物種典型的形態特徵。唇的內緣具明顯的短唇齒。唇內緣部分約占截面表面總長度的32%。籠蓋為卵形,無附屬物,常略呈心形。籠蓋基部後方的籠蔓尾可長達10毫米,常分叉。
匙葉豬籠草的上位籠很少出現。其下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呈窄卵形,上部為圓柱形。體型較下位籠小,高僅可達15厘米,寬僅可達3厘米。籠口略圓,傾斜,不具唇頸。唇很窄,僅可寬達7毫米,邊緣呈波浪狀。籠翼縮小為一對明顯的隆起。其他方面類似與下位籠。
匙葉豬籠草的花序具有密集的短毛被。發育中的捕蟲籠也具有密集的短毛被,但通常早落。其莖部、葉片和籠蔓幾乎無毛。
匙葉豬籠草的莖和葉片為綠色。下位籠籠身可為淺綠色至淡黃色或青銅色,唇可為暗紫色至鮮紅色。
生長環境
匙葉豬籠草通常作為附生植物生長於苔蘚森林及低地山地森林中,而在山脊上矮小的高地山地森林中,其一般陸生。匙葉豬籠草也常陸生於葛林芝湖附近的高海拔泥炭沼澤中,其海拔約1100米。在此,匙葉豬籠草與蘋果豬籠草(N. ampullaria)、小豬籠草(N. gracilis)、奇異豬籠草(N. mirabilis)、兩眼豬籠草(N. reinwardtiana)和多巴豬籠草(N. tobaica)同域分布。已發現了三種關於匙葉豬籠草的自然雜交種
分布範圍
匙葉豬籠草原產於爪哇及蘇門答臘。在蘇門答臘,其存在於印度尼西亞的占碑省、南蘇門答臘省、明古魯省及楠榜省等省份。其水平分布範圍南至坦哥馬斯山(Mount Tanggamus),北至葛林芝湖。其海拔分布範圍廣泛,存在於海拔1100米至2900米的地區。
匙葉豬籠草通常作為附生植物生長於苔蘚森林及低地山地森林中,而在山脊上矮小的高地山地森林中,其一般陸生。匙葉豬籠草也常陸生於葛林芝湖附近的高海拔泥炭沼澤中,其海拔約1100米。在此,匙葉豬籠草與蘋果豬籠草(N. ampullaria)、小豬籠草(N. gracilis)、奇異豬籠草(N. mirabilis)、兩眼豬籠草(N. reinwardtiana)和多巴豬籠草(N. tobaica)同域分布。已發現了至少三種關於匙葉豬籠草的自然雜交種。豬籠草的純種和自然雜交種在該地區表現出高度的漸滲。該地區的植被主要由杜鵑屬(Rhododendron)和野牡丹屬(Melastoma)植物及蘭花和蕨類植物組成。其通常非常的矮小,茂密,高度很少超過3米。其與婆羅洲沙撈越巴廖的高地荒原森林有幾分相似。
植物學史
1935年1月11日,毛里茨·安妮·利夫廷克(Maurits Anne Lieftinck)首次採集到了匙葉豬籠草。編號為“Lieftinck 11”的標本採集於蘇門答臘楠榜省(Lampongs)的坦哥馬斯山(Mount Tanggamus)海拔約2000米的地區。
B·H·丹瑟在1935年的晚些時候正式描述了匙形豬籠草,其發表於其1928年的專著《荷屬東印度群島的豬籠草科植物》中。
亞德利安·優素福在2004年發現的亞德利安豬籠草
1986年,羅斯朱迪·塔明(Rusjdi Tamin)和堀田滿再次對匙葉豬籠草進行了分類處理,他們認為匙葉豬籠草是欣佳浪山豬籠草(N. singalana)的一個同物異名。他們還將其他四個物種歸入了欣佳浪山豬籠草:肉瘤豬籠草(N. carunculata、裸瓶豬籠草(N. gymnamphora)、梳形豬籠草(N. pectinata)及滴液豬籠草(N. densiflora)。但現在多數學者認為,肉瘤豬籠草是邦蘇豬籠草的同物異名,而梳形豬籠草是裸瓶豬籠草的同物異名。
邁克·霍普金斯(Mike Hopkins)、里基·毛德(Ricky Maulder)和布魯斯·薩蒙(Bruce Salmon)曾在登波火山發現了一種豬籠草。他們相信這是一個新物種,並將這個發現表於1990年的一期《食蟲植物通訊》中。其寫道:
“
我們往回走,去往登波火山,因為我們想至少爬一座未進行考察的山峰。在這座山上我們發現了一個豬籠草新物種,由葉片、莖和花序的形狀來看,其與蘇門答臘的高地豬籠草之間存在著近緣關係,但該物種的上位籠與產自菲律賓的翼狀豬籠草略相似。我們以登波火山的名字將其命名為登波山豬籠草。”
登波山豬籠草(“N. dempoensis”)為裸名,該類群目前被認為與匙葉豬籠草是同一個物種。
1997年,馬修·傑布和馬丁·奇克在其《豬籠草屬(豬籠草科)的框架性修訂》中對豬籠草屬進行了修訂。他們將匙葉豬籠草作為一個有效物種保留了下來,將編號為“Lieftinck 11”的標本被指定為選模標本。
2004年,亞德利安·優素福(Adrian Yusuf)發現了一種類似於匙葉豬籠草的爪哇豬籠草類群。兩年後,巴托羅(Batoro)、Wartono和馬修·傑布將其命名為亞德利安豬籠草(N. adrianii),在《海報資料工具包:豬籠草》一書中其被視為一個獨立的物種。這些植株的捕蟲籠通常為紅綠色,並具有紅色的斑點,唇也為紅色。但亞德利安豬籠草普遍被認為是匙葉豬籠草的同物異名。
自然雜交種
發現於占碑省伯里拉山(Mount Belirang)的匙葉豬籠草假定自然雜交種,其可能是與欣佳浪山豬籠草的自然雜交種。
因為僅有少數其他的豬籠草物種與匙葉豬籠草同域分布,所以關於匙葉豬籠草的自然雜交種較為少見。已記錄了7個假定的自然雜交種,其中至少3個存在於葛林芝湖周圍的高海拔泥炭沼澤中。
奇異豬籠草與匙葉豬籠草的自然雜交種
奇異豬籠草與匙葉豬籠草的自然雜交種(N. mirabilis × N. spathulata)是存在於葛林芝湖泥炭沼澤中的3個自然雜交種之一。因未發現其親本還在其他任何的區域同域分布,所以該自然雜交種不太可能存在於其他地方。奇異豬籠草與匙葉豬籠草的自然雜交種的捕蟲籠為紅棕色且具黑色斑點,唇為淡黃紅色。與奇異豬籠草的區別在於,其唇更寬達,且具明顯的唇齒和唇肋。與匙葉豬籠草的區別在於,其葉片為紙質,略呈匙形,邊緣常具長須。
兩眼豬籠草與匙葉豬籠草的自然雜交種
兩眼豬籠草與匙葉豬籠草的自然雜交種(N. reinwardtiana × N. spathulata)也是存在於葛林芝湖泥炭沼澤中的3個自然雜交種之一。與奇異豬籠草與匙葉豬籠草的自然雜交種一樣,該自然雜交種並不存在於其他地方。其下位籠的下半部為漏斗形,下部至籠肩之間為卵形,上部為圓柱形。腹面的籠翼較寬,可能具翼須。上位籠更細長,無籠翼。唇平滑,僅略微展開。籠蓋大,幾乎呈圓形。葉片為線形至披針形,略下延。
其他自然雜交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