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一首《植物志》,打通人與自然的阻隔,照出李躍豆記憶深處的世界。從此,她在二十一世紀的南粵地區穿梭,卻又如遁形般遊走於不同時代坐標中。移步換景下,她不斷變化,亦不斷生長。似已隱匿又在時間的流動中循環講話的親友,帶出一個斗轉星移的二十世紀下半葉。浮動的農場閃爍著獨特光芒,嬗變的詞語照耀著尋回的故土。當時空與變化中的面龐緊密相依,情感的源頭與歸處竟意外地合二為一。所有的信息洶湧而至,歲月的缺口成為包羅萬象的南國之詩。
作品目錄
注卷:六日半 | 疏卷:在香港 | 疏卷:火車筆記/滇中 | 注卷:縣與城 |
---|
章一 趕路的一日 章二 之前的半日 章三 這一日 章四 下一日 章五 又一日 章六 仍一日 章七 再一日 | (A)異地。母語。米缸。 (B)重疊。參照性。一種連綿。 | | |
疏卷:火車筆記(二) | 注卷:小五世饒的生活與時代 | 疏卷:滇中 | 注卷:姐弟 |
---|
| 章一 樹上(1952—1965) 章二 信(1979—1985) 章三 在路上(1965—2007) 章四 二十一個 | | |
疏卷:火車筆記(三) | 散章:蔥,綠榮 | 注卷:六感 | 疏卷:滇中 |
---|
| | | |
時箋:傾偈 |
|
---|
| 注卷:備忘短冊 異辭:姨婆的嘟囔,或《米粽歌》 尾章:宇宙誰在暗暗笑 《李躍豆詞典》補遺 |
創作背景
2020年是林白狀態超常的一個時期,這是她四十多年寫作史上從未有過的。她突然冒出了自1987年後就消失了的寫詩衝動,瘋狂地想要寫詩。對於那部繼2013年《北去來辭》之後漸漸拉坯成型的長篇小說,她一次次得到新的靈感,一次次重塑小說的模樣:火車筆記版、氣根版、註疏版……如此改動十數次。突然有一天,下午四五點開始,她動筆,到第二天下午三四點寫完。這就是《北流》的開篇《植物志》。在這首長詩的引領下,《北流》誕生了。
人物介紹
李躍豆
小說主人公李躍豆因為對人事的遲鈍和對自然的敏感,從童年時期,就沒有被時代的大潮淹沒,而是相對自足地活在自己的童年時光里。在她的世界裡,有高大的樹和艷麗的花,有雖然不多卻讓她津津樂道的吃食,有攜手闖禍和吵吵鬧鬧的小夥伴,似乎時代的潮汐湧來,她身上卻只淺淺打濕了一層,潮汐退去,又回復為懵懵懂懂的童心童趣。正是因為這種性情,以及由這性情導引的感性思維,決定了李躍豆童年和少年時期觀看世界的方式異於常人。她從來不是自上而下俯瞰生活,或者在記憶中按照後來劃定的時間分期來框定和理解曾經的生活。相反,她更多是從感性出發來觀察周遭的一切,視野里仿佛一直潛藏著某種更為本能的選擇機制,因此她好像部分忽略了日常生活強制造成的禁忌,看到的是自然界萬物的蓬勃生長,是人飽滿的欲望和不甘的掙扎,是雖被局限卻沒有泯滅的夢想,是一個個雖有缺點卻活生生的人。
時間線往後推,時代揭開了新的篇章,李躍豆也來到了她的青年時期。人物性格當然不會因為時間的變化陡然改變,童年和少年時期保護了自己感性直覺的李躍豆,顯然沒有很好地與偏於理性的社會達成和解,她在社會生活中,仍然更多憑靠自己的本能,即便看起來實際的計算和籌劃,也往往只作用於情感,而不是世俗的利益。如此憑靠直覺的青年人,當然也就很難理解某些基本的社會規則,因而在自己經歷的世界中遭遇種種挫折,幾乎是必然的了。不管是友誼還是愛情,甚至是最為普通的人際交往,李躍豆似乎都不夠遊刃有餘,大部分時候其實是格格不入。這種格格不入的處境,會把一個人從安穩的社會群體中驅逐出來,不停地在另外的群體尋找新的可能。因此,青年李躍豆很少有安定的時候,她幾乎總是處於不停的動盪之中,從一個群體進入另一個群體,從一段關係走入另一段關係,很快又因為不合而再次離開。也因為如此,李躍豆沒有不情不願地過早習慣某個群體,而是維持著自己獨特的好奇心,遊走在各種可能性的邊緣,從未完全封閉自己,以一種另類的方式閱歷了世事。
作品鑑賞
註疏體
註疏體是《北流》標誌性的文體特徵。無論是“從世界走回北流”的注卷,還是“出北流記”的疏卷,它們一方面也許得益於林白早年的圖書館學知識(這本身也成為記憶的標誌),但更多的則是源於作者一貫的寫作上的敏感,與對追溯往事的無與倫比的好奇心。除了注卷、疏卷,還有散章、後章、時箋、異辭、尾章,另附別冊《織字》和支冊《李躍豆詞典》,以及被改掉的火車版和氣根版,林白似乎要用文體上的發明向人們一再證明:小說沒有什麼固有的體例,或者存在著什麼等待我們去記錄下來的經驗,而是存在著懸而未決、有待完成的諸多可能性。事實上,這些精心結構的體例與碎片式的回憶相得益彰:一旦喚起讀者的隱秘記憶,一個時代的降臨時刻就像一粒種子發芽生葉,就像河水順流而下。
方言使用
《北流》突出的是它對方言的使用。和對意象的捕捉與體認一樣,林白嘗試用極度準確的字詞去描述方言,這同樣是一個自我認知和掌握的過程。《北流》在文本中採用了大量的粵語方言辭彙,這其中同樣蘊含著一種邊緣和中心的對立,這種語言上的對立古來有之,歷朝歷代“雅言”“官話”的存在即是這種等級關係的體現。在網際網路極度發達、任何事物都可以被大眾當作茶餘笑料的今天,方言普遍成為被嘲笑和取樂的對象,在各類社交媒體平台中承擔著“搞笑”“土味”的角色功能,只有粵語相對例外。這種等級關係在《北流》中也完全成立,一口純正的國語或廣東粵語(而非北流當地的土語),在北流人心目中是自帶權威的,令童年的李躍豆及其夥伴心嚮往之,它足夠賦予掌握者額外的威嚴,無論他本人原先有多么普通甚至落魄。國語和方言的交叉使用及其暗中較量貫穿了整部小說,因此《北流》首先是一本語言之書,語言從四面八方包裹了讀者,如潮水般將讀者吞沒。
林白在《北流》中對方言的運用具有突破性。比如,關於“散步”與“行街”或“盪街”,《北流》中曾經出現過這樣的一個語言細節:“散步這個詞是書面的,因而是夠高級。/本域不講散步,講行街,或者盪街。/的確,‘散步’與行街或者盪街很不同,行街或盪街均是玩耍,心無掛礙周身放鬆嬉皮笑臉……而我們兩個,一個高中生一個國中生,一出家門就要緊張起來,簡直要一溜小跑。為逃避家務,我先要假裝上廁所。快速穿過公路,在落坡處的楊桃樹底磨蹭到澤鮮溜出來……然後我們就正式開始散步了。/我們要求自己至誠正經、認真嚴肅地散步。這件叫做‘散步’的事情,我們賦予它喜馬拉雅的高度,然後專注精神沉浸其中——”同樣是隨便走一走這樣的一件事情,使用“散步”和“行街”或“盪街”的語詞方式,所抵達的效果便會明顯不同。一個是莊重的嚴肅的,另一個則是隨意的日常的。很大程度上,正是因為國語與北流方言之間存在著如此明顯的區別和差異,所以,林白只有大量而廣泛地徵用隸屬於南方粵語系的北流方言,方才有可能更加全面有效地抵達南方日常生活的縱深處。事實上,也正因為林白在小說寫作過程中大膽地徵用北流方言,才使得長篇小說《北流》徹底變成為一個北流方言和國語以有機的方式彼此交織纏繞的文學文本。
碎片化敘述
《北流》強調了北流之於林白認識世界的重要性。北流在林白心中是一個自成系統的世界,她通過對這裡的人物、場景、習俗和行為的描述,表達出她對現實、歷史、社會、人性的看法。這種世界觀的呈現帶有林白鮮明的特點,她不像有些作家那樣會以清晰的理性來統領自己的看法,而是讓這一切附著在自己的感性之中,因此整部小說基本採用的是一種碎片化的敘述。可以說,碎片化是她的世界觀以及文學觀的一種基本體現方式。她在作品中寫到一個細節,李躍豆在香港的大學講課,她對學生們提出要求:“找到自己最喜歡的方式瑣碎,瑣碎到底,將來瑣碎會升華,成為好東西。”這其實就是林白寫這部作品的基本原則。她是把瑣碎上升到世界觀的層面來理解的。可以說,這部小說就是一堆瑣碎的排列組合,而這種排列組合併沒有十分清晰理性的邏輯關係,她的敘述又充分發揮了她的跳躍性思緒的特長。
作品影響
2022年7月,《北流》獲第九屆
大業文學獎“2021年度致敬作品”。
2022年11月17日,《北流》入選第二十三屆深圳讀書月“年度十大好書”。
2023年5月12日,《北流》獲第十八屆、第十九屆“十月文學獎”(兩屆合併頒出)長篇小說獎。
2023年11月,《北流》獲2023花地文學榜年度長篇小說金獎。
2023年12月10日,《北流》獲第三屆北京大學王默人—周安儀世界華文文學獎。
作品評價
林白的長篇小說《北流》不但創造性地激活了粵語方言書寫的傳統,而且利用“註疏體”賦予小說文體以嶄新的面貌,有力地回應了詩人朱湘1933年提出的“多相的地方文學”的話題。這部小說將目光放至香港、北流、滇中等地,書寫了“空間和地方”的複雜關係,同時又通過對個體和集體生活的“放大”,重塑了1950年代至當下時代的歷史經驗。更重要的是,《北流》採納“速寫”和“深描”的手法,塑造了李躍豆、羅世饒、陳地理等一批典型的人物形象,這是其作為一部“多相的地方文學”最根本的所在。
(中國當代作家林培源評)《北流》這部作品是凝結了林白數十年行與思的集大成之作,極富創造性的語言不僅連通著那個過去人們所熟悉的林白的語言世界,當世界發生大變化,語言也隨之發生大變化的時候,林白看見了語言與存在之間的割裂,也用那么多人的出走、流徙和歸來縫補著兩者之間的縫隙,在這部作品裡,語言本身似乎也成為了主角,它們命名和指認著各個人物,反過來,各個人物也在用各自的命運來豐富和建設著它們;結構上,宏大繁複,又清晰準確,註疏志典式的寫法不僅是文體的需要,也是必須去匹配作者對於世界的複雜性認識之需要,我們得以看清,在林白筆下,中國文章傳統仍然可以成為承載今日生活的容器,並且,跟隨現代性的講述,它們也在今日生活里呈現出了充沛的活力。我們說,一個新的時代需要新的文學,《北流》這樣一部不斷拓展著文體可能、又深深植根於個人生活、植根於小世界與大世界的衝撞融合的作品,也許正是林白對這一問題的呼應,也是她窮數十年之功才給出的答案。
(湖北省作家協會主席李修文評)出版信息
《北流》首次發表於《十月·長篇小說》2021年第3期、第4期,後由長江文藝出版社2022年7月出版。
作者簡介
林白,本名林白薇,廣西北流人,畢業於武漢大學,現居北京。19歲開始寫詩,後以小說創作為主,兼寫散文隨筆。1989年發表中篇小說《同心愛者不能分手》引起文壇關注,1994年發表長篇小說《一個人的戰爭》,因以獨特的女生話語,大膽、深刻和細緻地表現了女性心理,在文學界和讀書界引起了極大的反響。此後被認為是“個人化寫作”和“女性寫作”的代表性人物之一。著有長篇小說《
北去來辭》《
一個人的戰爭》《
說吧,房間》《青苔》《
玻璃蟲》《
萬物花開》《
婦女閒聊錄》《
致一九七五》等。作品曾獲得首屆中國女性文學創作獎,長篇小說《婦女閒聊錄》獲得第三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 “2004年度小說家獎”,長篇小說《北去來辭》入選
第九屆茅盾文學獎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