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特點
北川苔子茶長期生長於海拔1000~1800米以上高山密林,為適應晝夜溫差大、雲霧多、直射日照短等自然環境,形成了該品種耐寒、芽壯、葉厚、胺基酸含量高等特徵,內含豐富簡單兒茶素(占茶多酚的60~80%)與酯型兒茶素(約占兒茶素總量的70~80%)含量搭配合理,胺基酸含量高,成品茶滋味醇、香氣高、湯色翠綠明亮,葉底黃綠明亮,耐沖泡,無農殘,回味甘甜,是製作綠茶的優良品種。
產地環境
北川苔子茶產自四川省北川縣,北川縣縣境大地構造為揚子準地台與松潘—甘孜地槽褶皺結合部。以桂溪—曲山—蘇保一線(即北川大斷裂通過地段)為界;東南面屬揚子準地台西北邊緣龍門山—大巴山台緣凹陷西部的龍門山褶斷帶;西北面屬松潘—甘孜地槽褶皺系巴顏喀喇冒地槽褶皺帶東緣的茂汶—丹巴地北斜(即後龍門山褶皺帶)。
北川縣全境皆山,峰巒起伏,溝壑縱橫,山脈大致以白什、外白為界,其西屬岷山山脈,其東屬龍門山脈,境內插旗山的最高峰海拔4769米,最低點香水渡海拔540米,相對高差4229米。地勢西北高,東南低,由西北向東南平均每公里海拔遞降46米。密布的溪流分別匯集於湔江、蘇保河、平通河、安昌河,順山勢自西北向東南奔流出境。
歷史淵源
1975年,動員民眾實施荒坡地開梯種茶。
2000年,四川省北川縣3萬多畝茶園獲得了四川省無公害茶園基地。
2009年,四川省北川縣貫嶺鄉成立了茶葉種植合作社。
生產情況
截至2016年底,四川省北川縣茶葉基地面積達8萬畝,其中無性系良種茶園2萬畝,主要分布在縣之東南部和中部的曲山、擂鼓、通口、桂溪、禹里等十個鄉鎮,年產茶葉1300噸以上,年產值1.2億元。
產品榮譽
2009年10月,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北川苔子茶”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質量技術要求
(一)品種
適宜的當地群體種、鳩坑群體種和名山213、福選9號等中小葉無性系良種。
(二)立地條件
保護區範圍內海拔650米至1500米,土壤pH在4.5至6.5之間,黃壤土土層厚度不低於50厘米,有機質含量≥1.5%。砂質壤土不低於30厘米,在0厘米至30厘米土層的有機質含量≥1.5%。
(三)栽培管理
育苗與種植:有性繁殖的茶園採用本地群體種優良種子於霜降節後進行直播,每667平方米(畝)用種量≤10千克;無性繁殖的茶園採用扦插育苗,在9月中、下旬進行扦插育苗。每年10月上、中旬選用種苗選用1足齡茶苗進行移栽,採用雙行條植,每667平方米(畝)≤7000株。
茶園施肥:以有機肥為主,基肥每年每667平方米(畝)≥500千克。
採摘:
(1)採摘時間:每年2月下旬至6月底。
(2)採摘標準:按照各等級茶的要求,手工採摘鮮葉。
環境、安全要求:農藥、化肥等的使用必須符合國家的相關規定,不得污染環境。
(四)工藝流程
扁形茶工藝:攤放→殺青→理條→提香→篩選→包裝。
捲曲形茶工藝:攤放→殺青→揉捻→烘乾→炒乾提香→篩選→包裝。
烘乾時最初溫度在110℃至130℃,時間約4至7分鐘,而後降底鍋溫至80℃左右進行低溫慢烘至茶葉含水量10%左右。炒乾提香時把溫度提高到120℃至130℃進行提香,至手捏茶葉能成成粉末及可。
(五)質量特色
類別
| 原料
| 外形
| 內質
|
條索
| 色澤
| 淨度
| 整碎
| 香氣
| 滋味
| 湯色
| 葉底
|
扁形茶
| 全芽
| 扁直
| 黃綠、有光澤
| 淨
| 勻整
| 香高持久
| 鮮醇
| 嫩黃明亮
| 全芽、黃綠明亮
|
捲曲形茶
| 一芽一葉初展至一芽二葉初展
| 緊結捲曲、顯鋒苗
| 綠潤
| 勻整
| 勻整
| 清香持久
| 醇厚回甘
| 嫩綠明亮
| 芽葉成朵、綠亮
|
安全要求:產品安全指標必須達到國家對同類產品的相關規定。
專用標誌使用
北川苔子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內的生產者,可向四川省北川縣質量技術監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的申請,經四川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審核,由國家質檢總局公告批准。北川苔子茶的法定檢測機構由四川省質量技術監督局負責指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