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山摩崖造象
- 地理位置:重慶市大足區
- 景點級別: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著名景點:“韋君靖碑”、“蔡京碑”、“古文孝經碑”
北山摩崖造象,位於重慶市大足區城北兩千米處,開鑿於唐代昭宗景福元年(892年),歷經五代、兩宋,相繼在佛灣、營盤坡、觀音坡、北塔寺、佛耳岩等處造像近萬軀。北山石刻以佛灣造像最為集中,共編290號龕窟。在長300多米、高7米的崖壁上,有碑碣6通,題記和造像銘記55則,經幢8座,陰刻“文殊師利問疾圖”...
北山造像以雕刻細膩、藝精技絕、精美典雅而著稱於世,展示了公元9世紀末至12世紀中葉(晚唐、五代、兩宋)中國民間佛教信仰及石窟藝術風格的發展、變化。現存狀況 北山摩崖造像中,現存碑碣7通。其中,刻於公元895年的《韋君靖碑》,具有補唐史的重要價值;刻於公元1163—1189年間的《趙懿簡公神道碑》,系宋代四大...
北山摩崖造像始刻於唐末,至南宋結束,石刻位於大足區城北2千米的北山上。以大佛灣為中心,遍及其四周的觀音坡、營盤坡、佛耳岩、北塔寺共五處。長達500多米。岩高約7米,沿崖造像。從南到北形狀若新月,龕窟如蜂房。造像5000餘尊。造像細膩精美,技藝嫻熟巧妙。除部分碑刻、塔幢和淺小龕窟殘毀外,其餘均保存...
妙高山摩崖造像 妙高山摩崖造像位於重慶市大足區。歷史沿革 2019年10月,併入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北山摩崖造像。遺址簡介 是南宋時期的石刻。
石佛口摩崖造像位於承德城西北隆化縣藍旗鎮少府村北山石壁之上。金代造像。造像採用高浮雕手法,共存4組。第一組:3尊三世佛作半浮雕式坐於束腰式須彌座上,面容微笑慈祥,身披通肩大衣,兩手平放在盤坐雙膝之上。三世佛兩側各站立佛1尊,背面雕出千佛壁,第二三組:均在龕內雕出千佛壁,分上下兩層共107尊。第...
石篆山摩崖造像及多寶塔 北山摩崖造像位於重慶市大足縣城西北2公里的北山上,包括佛灣、北塔、觀音坡、佛耳崖、營盤坡等處窟龕,以佛灣造像規模最大。唐景福元年(892年)昌州刺史,昌、普、渝、合州都指揮史韋靖於此建寨造像,而經五代至宋紹興年間,歷時250餘年建成。共有260餘窟龕,造像約7000餘尊,崖高約...
奉先寺九尊大像則代表唐代摩崖雕刻的藝術成就。固原須彌山石窟在有唐大中三年(849)題記的第二窟,依天然崖壁雕十九米釋迦坐像一尊,面型豐滿,姿態端正,兩肩寬厚,通肩袈裟質感輕薄,具有唐代造像的典型風格。此外還有四川廣元千佛崖摩崖造像、皇澤寺摩崖造像、大足北山摩崖造像及寶頂山摩崖造像等。起源出處 摩崖石刻...
懷柔摩崖石刻。即北京市懷柔區沙峪鄉北溝村摩崖石刻,位於懷柔(縣城西北20公里)沙峪鄉北溝村北山溝內北溝村與莊戶村交界處,是集古長城、摩崖石刻、自然景觀為一體的風景旅遊風景區。2002年向遊人開放。總面積5.28平方公里,植被覆蓋率90%最高峰俗稱為“窯台”海拔高度為744米。古長城為明代所建,橫臥在景區...
第三期“鹹通十四年”造像,衣紋呈粗泥條狀,頭似圓球,身體面相圓胖,面容較醜陋,體現出唐代造像走向衰落的特點。理明窩摩崖造像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三期造像均顯示出不同的風格特點,從中可以看出唐代造像的發展過程。這些造像有的手施無畏與複印、禪定印或金剛印等,還有供養人像,有的手托供品,有的雙...
寶頂山摩崖造像是由南宋高僧趙智鳳於南宋淳熙至淳祐年間(1174-1252年)主持開鑿的一座以大、小佛灣為主體,造像近萬尊的佛教密宗道場。始刻於南宋淳熙六年(1179年),至南宋淳佑九年(1249年)結束。寶頂山石刻以聖壽寺為中心,包括大佛灣、小佛灣等13處造像群,共有摩崖造像近萬尊。造像雕刻在U字形山灣內東...
據傳說:他們把武山洛門鎮北山周圍樹木都砍下來,堆積得同大佛崖前的山峰一樣高,當作腳手架。然後從上而下,用鑿刀、色彩、泥巴在陡峭的懸崖絕壁上辛苦勞作,開始了這一浩大工程。他們積年累月地用辛勞和汗水宣洩根植於他們心靈深處蓬勃的生命活力和虔誠的宗教激情。這無形之中給拉梢寺摩崖石刻及塑像,賦予了濃郁...
大侄山摩崖大佛及石刻060 鞏縣石窟寺062 ·湖北 怡亭銘摩崖石刻066 ·湖南 浯溪摩崖石刻067 ·廣東 七星岩摩崖石刻070 ·廣西壯族自治區 桂林石刻及摩崖造像072 西南地區 ·四川 皇澤寺摩崖造像074 廣元千佛崖摩崖造像075 大足北山摩崖造像076 大足寶頂山摩崖造像080 大足石門山摩崖造像083 大足南山摩崖造像085 樂山...
孔望山摩崖造像位於江蘇省連雲港市海州區朐陽辦事處孔望山南麓西端,是我國中國迄今發現最早的東漢末期的佛教石刻藝術。造像依山岩的自然形勢刻在東西長17米、高8米的崖壁上,總計105個,可分成18組。造像最大的154厘米,最小的10厘米。整個造像的內容可概括為三個方面:一是佛教內容,有佛、菩薩、弟子、力士和...
石門山摩崖造像,為宋代摩崖石刻,位於重慶市大足區石馬鎮石門山上,為佛、道、儒三教兼容的摩崖造像,是大足石刻的重要組成部分。1996年國務院公布石門山摩崖造像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9年12月,石門山石刻連同北山石刻、南山石刻、寶頂山石刻、石篆山石刻一起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歷史概況 石門山...
第五章 川北石窟和摩崖造像開鑿背景及其他 第一節 川北石窟開鑿的社會背景 第二節 川北石窟的淵源 第三節 與川西及其他地區石窟的關係 第六章 部分題材的初步研究 第一節 阿育王像的初步考察 第二節 部分瑞像的辨識 第三節 綿陽北山院的地藏十王像 第四節 廣元大雲洞的題材考察 參考文獻 後記 叢書信息 敦煌...
寶頂山摩崖造像位於重慶市大足縣東北角,距縣城15公里。該造像在名僧趙智鳳主持下雕刻於南宋淳熙六年至淳祐九年(公元1179 ─ 1249年),歷時70年,距今已有800多年歷史。寶頂山摩崖造像:寶頂山位於重慶市大足縣東北角, 距縣城15公里。寶頂山以南宋造像居多, 是我國石刻造像走向衰落時期出現的宗教造像力作, ...
北山 北山,古名龍崗山,其摩崖造像為唐末昌州刺史、昌普渝合四州都指揮書君靖開鑿於唐景福元年(892年),後經五代至南宋紹興年間,歷時250餘年。北山造像以佛灣為中心,包括觀音坡、佛耳岩、營盤坡等處,為中國晚期石窟重要代表作之一。北山摩崖造像近萬尊,主要為世俗祈佛出資雕刻。造像題材51種,以佛教密宗...
中國的佛教石窟。分布於四川省大足縣城西南、西北和東北的山區,今存石刻造像約5萬身,共40餘處。其中特別重要的有北山、寶頂山、南山、石篆山、石門山、妙高山、舒成岩等10餘處。北山和寶頂山的摩崖造像最具有代表性,它反映了晚唐、五代至南宋時期石窟藝術的發展面貌。北山古名龍崗山,位於縣城西北2.5公里處...
大足石刻 是唐末、宋初時期的宗教摩崖石刻,以佛教題材為主,尤以北山摩崖造像和寶頂山摩崖造像最為著名,是中國著名的古代石刻藝術。北山摩崖造像位於重慶市大足縣城北1.5公里的北山。北山摩崖造像長約三百多米,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世界文化遺產——大足石刻的重要組成部分。造像最初開鑿於晚唐景福元年(公元892...
大足石刻因地處中國內地山區,過去交通不便,倖免了歷代戰爭的浩劫和人為破壞,具有很高的文物、雕刻和旅遊價值,尤以北山摩崖石刻和寶頂山摩崖石刻最集中。大足石刻是重慶市大足縣境內主要表現為摩崖造像的石窟藝術的總稱。大足縣是重慶市所轄郊縣,始建於唐乾元元年(758年),以“大豐大足”而得名,是馳名中外的“...
北山石窟:“唐宋陳列館”,寶頂山石窟一“宋代的輝煌”,南山石窟一“古老的道教神系”,石門山石窟一“仙釋宮”區,石篆山石窟一“三教合一”區。北山石窟佛教造像。唐末昌州刺史韋君靖始鑿於晚唐景福元年(892年),盛於兩宋,摩崖造像300餘米,有268龕窟,碑碣14通,浮雕經幢、塔7座,通編為290號。造像...
龍岡一稱北山,位於大足縣城北2.5公里處,由佛彎等五段組成,造像二九〇龕,內碑二、摩崖四、圖一、石經一、經幢四、立體造像三六六四軀。唐乾寧二年(西元八九五年)昌州刺史韋君靖建永昌寨時,首次雕造佛像,附見題記中,有乾寧、永平、乾德、廣政、紹興、乾道、大觀、淳熙、元祐、嘉泰等年號。石窟中以...
大足石刻位於重慶市大足縣境內,是唐末、宋初時期的宗教摩崖石刻,以佛教題材為主,儒、道教造像並陳,尤以北山摩崖造像和寶頂山摩崖造像為著。徐潛主編的這本《中國著名石窟》為我們介紹的就是上述四大名窟。徐潛主編的這本《中國著名石窟》是基於對中國文化傳統的繼承和普及而策劃的。《中國著名石窟》以圖文並茂的...
大足寶頂山大佛灣南岩第8號龕一尊實有830隻手的摩崖千手觀音造像,距今已有800多年歷史,人們稱她是人間一絕!寶頂山“千手觀音”雕鑿於南宋中後期,該造像在88平方米崖面上刻有830(2009年以前一直盛傳的數字是1007)只手、眼,集雕塑、彩繪、貼金於一體,狀如孔雀開屏,金碧輝煌。建成800多年來,“千手觀音”...
讓石佛村民引以為榮的有三樣東西,穿村而過的石頭道、村北山崖上的摩崖佛像、村口的石牌坊。在他們眼中,蘆潭古道因為道路寬闊平緩,歷史上康熙和乾隆皇帝由此前往戒台寺進香,才算真正的“御道”。穿村而過的石頭古道能在石佛村保留下來比較難得。村民們正發動大家給古道“整容”。先用鏟子摳出石頭縫裡的泥土,...
寶頂山位於大足縣城東北15公里,東距重慶市區162公里,以摩崖造像馳名世界。它的佛像石刻,數以萬計,共有41處石刻群。石刻造像始鑿於唐景福元年(892年),終成於南宋。寶頂、北山為我國晚期石窟藝術的代表作。寶頂山又名“香山”,是由宋朝蜀中名僧趙智鳳於公元1179-1124年,歷七十年建造而成的大型密宗道場,...
藥王山,位於陝西省銅川市耀州區城東1.5公里處,本名五台山,因唐代著名醫學家孫思邈長期隱居,因民間尊奉孫思邈為“藥王”而得名。山區山嶺奇瑰、森林資源豐富、環境優美。歷代修建的宮觀廟宇,使藥王山成為著名的醫宗聖地。藥王山有南庵、北洞、碑林、摩崖造像四大景區50餘個景點,現存金、元、明、清古建築165間...
大足石刻是重慶市大足縣境內主要表現為摩崖造像的石窟藝術的總稱。公布為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摩崖造像多達75處,其中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有寶頂山、北山、南山、石門山、石篆山等;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有尖山子、妙高山、舒成岩、千佛岩等;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有峰山寺等66處。造像1030龕(窟),約5萬餘尊。內容以佛教為主...
唐宋時期的釣魚山是著名的石佛道場,曾以精美絕倫的佛教摩崖造像馳名巴渝。相傳懸空臥佛造像系晚唐時期護國寺開山祖師石頭和尚親手鑿造。佛像在懸空的崖壁上鑿成,背北面南,頭西腳東,身長11米,肩寬2.2米,雙領下垂袈裟,頭為高肉髻,兩耳間距1.8米,赤足,雙腳寬1.2米。佛像袒胸露肌,面形豐滿,端莊慈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