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門山摩崖造像

石門山摩崖造像

石門山摩崖造像為宋代摩崖石刻,位於重慶市大足區石馬鎮石門山上,為佛、道、儒三教兼容的摩崖造像,是大足石刻的重要組成部分。

1996年國務院公布石門山摩崖造像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9年12月,石門山石刻連同北山石刻、南山石刻、寶頂山石刻、石篆山石刻一起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石門山摩崖造像
  • 地理位置:重慶市大足區石馬鎮石門山上
  • 景點級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開鑿於:1094-1151年
  • 海拔:374.1米
概況,歷史及構成,

概況

共有龕窟12個,造像千餘軀,宋、明、清碑刻4通,造像記十餘則。開鑿於1094-1151年(北宋紹聖元年至南宋紹興二十一年)間,其中“觀音變相龕”刻有無量壽佛、夾持觀音、如意輪菩薩及五身觀音像。“三皇窟”道家造像,著北宋冠冕。其他龕窟有孔子、老君、聖母等造像。造像別致的五通大帝為巴蜀石窟少見。 1996年,石門山摩崖造像由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及構成

石門山摩崖造像石門山位於大足區城龍崗鎮東20公里處的石馬鎮新勝村,海拔374.1米。造像開鑿於公元1094~1151年(北宋紹聖至南宋紹興二十一年)。刻像崖面全長71.8米,崖高3.4~5米,通編為16號,其中有造像12龕窟。此外,尚存造像記20件,碑碣、題刻8件,培修記8件及文惟一、文居道、蹇忠進等工匠師鐫名。石門山摩崖造像重點保護範圍面積1.06公頃,一般保護範圍面積1.30公頃,建設控制地帶面積5.50公頃。
孔雀明王窟孔雀明王窟
石門山摩崖造像為佛教、道教合一造像區,尤以道教造像最具特色。如第2號玉皇大帝龕外的千里眼像,眼如銅鈴,似能目及千里;順風耳面貌醜怪,張耳作細聽狀;二像肌肉豐健,筋脈顯露,手法誇張。第7號獨腳五通大帝,左腳獨立於一風火輪上,廣額深目,口闊唇厚,袍帶飛揚,有來去如風之勢。第10號三皇洞現存造像35身,儒雅清秀,衣紋摺疊舒展,手法寫實“人味”多於“神味”。第12號東嶽大帝寶懺變相龕刻像98身,以東嶽大帝、淑明皇后居中,反映出公元10至13世紀(宋代)東嶽世家在道教神系中的突出地位。佛教題材主要有藥師佛龕、水月觀音龕、釋迦佛龕、十聖觀音窟、孔雀明王經變窟、訶利帝母龕等。其中尤以第6號十聖觀音窟最為精美。
石門山石窟,刻於宋代,位於大足縣城東石馬鎮新勝村石門山巔,因其山兩巨石夾峙如門故名。其沿岩造像,共13龕窟,或仙或釋、或諸鬼神、居於一區,皆玲瓏萬狀,鬼斧神工,精妙寡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