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理工大學機械與車輛學院是北京理工大學下設二級學院。
學院由1940年成立的延安自然科學院的機械工程系發展而來。2002年,車輛與交通工程學院、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學院、校附屬工廠合併為機械與車輛工程學院。2009年,由“機械與車輛工程學院”更名為“機械與車輛學院”。
截至2023年12月,學院設有3個系,開辦6個本科專業;擁有3個博士後流動站,3個一級學科博士授權點,3個二級學科博士授權點,2個專業學位博士授權類別,5個專業學位博士授權領域;有教師302人;擁有實驗室面積4.6萬平方米,設備總資產近8.8億元。
基本介紹
歷史沿革
辦學條件
院系專業
師資力量
類別 | 姓名 |
---|---|
中國工程院院士 | |
國家級高層次領軍人才 | 孫逢春、項昌樂、姜瀾、劉輝、劉檢華、沈俊、李曉煒、林程、王震坡、胡紀濱、何洪文、席軍強、李軍求、閆清東、馬彪、李佳峰、陳慧岩、趙長祿、Oleksandr.Constantine |
國家級高層次青年人才 | 劉輝、劉檢華、沈俊、李曉煒、吳晗、李建威、胡潔、馬越、熊瑞、李欣、李勝、周天豐、劉淑麗、朱彤、魏中寶、楊曉光、陳斌凌、張學強、姜玉雁、王文碩、程前、於會龍、李朝將、宋孟傑楊青青、黃彪、徐彬、李明佳、吳維、黎一鍇、梁志強、孫靖雅、林倪 |
全國模範教師 | 薛慶 |
國家級教學名師 | 閆清東 |
參考資料: |
教學建設
- 質量工程
類別 | 名稱 |
---|---|
國家級特色專業 | 裝甲車輛工程 |
國家級一流專業 | 車輛工程、裝甲車輛工程、能源與動力工程、工業工程 |
國防重點專業 | 裝甲車輛工程 |
工業和信息化部重點專業 | 裝甲車輛工程、能源與動力工程 |
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畫專業 | 裝甲車輛工程、能源與動力工程 |
國家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專業 | 裝甲車輛工程 |
國防緊缺專業 | 工業工程 |
教育部新工科重點建設專業 | 智慧型製造工程 |
北京市重點建設一流專業 | 車輛工程 |
北京市一流專業 | 能源與動力工程 |
參考資料: |
類別 | 名稱 |
---|---|
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 | 《生產計畫與控制》、《裝甲車輛設計》、《坦克裝甲車輛機動性虛擬仿真實驗》 |
北京市優質本科生課程 | 《生產計畫與控制》、《無損檢測》 |
國家精品課程 | 《坦克學》 |
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程 | 《坦克學》 |
參考資料: |
- 教學成果
- 學生成績
學科建設
類別 | 學科名稱 |
---|---|
國家級重點學科 | 機械工程、動力機械及工程 |
北京市交叉學科 | 光機電微納製造 |
工信部兩化融合重點學科 | 機械工程 |
工信部兩化融合新興交叉學科 | 工業與系統工程 |
北京市高精尖學科 | 光機電微納製造科學與技術 |
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 | 機械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碳中和技術與管理 |
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 | 機械工程、光機電微納製造、車輛工程、智慧型製造技術、動力工程 |
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 | 機械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 |
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 | 工業系統與工程、光機電微納製造、機電儲能科學與工程 |
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類別 | 機械、能源動力 |
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領域 | 機械工程、車輛工程、智慧型製造技術、動力工程 |
參考資料: |
學術研究
科研平台
類別 | 名稱 |
---|---|
國家級創新中心 | 複雜微細結構加工技術(國家級)創新中心 |
省部級重點實驗室 | 非矽微納製造工信部重點實驗室、先進加工技術重點學科實驗室、工業知識與數據融合套用工信部重點實驗室、清潔車輛北京市重點實驗室、高效低排放內燃機技術工業和信息化部重點實驗室、新能源汽車北京實驗室、電動汽車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無人車技術工業和信息化部重點實驗室 |
國家級重點實驗室 | 軍用動力系統技術國防重點學科實驗室、汽車動力性及排放測試國家專業實驗室、電動車輛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智慧型無人系統技術重點實驗室、先進越野系統技術全國重點實驗室、特種車輛設計製造集成技術全國重點實驗室、高端汽車集成與控制全國重點實驗室、北京電動車輛協同創新中心(教育部2011計畫)、新能源汽車國家監測與管理中心 |
參考資料:註:內容不全 |
科研成果
所獲榮譽
現任領導
職務 | 姓名 |
---|---|
院長 | 席軍強 |
黨委書記 | 劉檢華 |
黨委副書記 | 倪俊 |
常務副院長 | 宮琳 |
副院長 | 倪俊、何洪文、王偉達、黃彪、章振宇、王鐸、 |
參考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