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京明清皇城牆遺存
- 地理位置:北京市東城區、西城區境內
- 所處時代:明至清
- 保護級別:北京市第七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北京明清皇城牆遺存,位於北京市東城區、西城區境內,始建於明永樂年間,是明清時期保護紫禁城(故宮)的城牆。北京明清皇城牆遺存現存東、南、西、北四段皇城牆。其中東牆長約2150米,南牆長約1770米,西牆長約2644米,北牆...
第一批 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元大都城牆遺址 — 明北京城城牆遺蹟 第三批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明北京城城牆遺存 — 萬里長城北京段 第三批 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萬里長城北京段(長城) 子項 北京明清皇城牆遺存 第七批 第九批更名 — — 北京長城及其遺蹟 第九批 — —詞條...
外壇牆周長約為2015米,其南圍牆即皇城城牆,於東牆上辟有三座東向大門,自南往北依次是社稷街門、社稷左門、社稷東北門。東北門為祭祀時皇帝出入之門。社稷壇內壇牆南北長266.8米,東西寬205.6米,每面牆正中辟門。社稷壇即是明、清兩代帝王祭祀太社和太稷的神壇,它遵從和吸取了歷代的建造理念,成功地...
遺存 北京城池遺存的只有正陽門城樓、箭樓,德勝門箭樓,東南角樓,內城護城河北段,以及北京站和西便門兩處城牆殘餘,另外永定門被重建。北京城池分四重,即外城、內城、皇城、宮城。城各有門,有“內九外七皇城四”之說。區域劃分 內城 又稱“京城”、“大城”。城牆高12至15米,底厚20米﹐頂厚16米,上有...
太廟(Imperial Ancestral Temple),位於北京市東城區天安門東側,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祖的地方,舊時北京城“五壇八廟”之一,1950年5月1日改為“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並正式對社會開放。太廟平面呈長方形,占地面積19.7萬平方米, 南北長475米,東西寬294米,有三重圍牆。牆內...
大柵欄街區正是北京近代會館建築的集中地之一,街區內共有27處會館。大柵欄街區是四合院集中區,耀武胡同、火扇胡同、茶几胡同、笤帚胡同、炭兒胡同一帶保存著一批北京外城特有的、建築形態特殊的四合院居住區。 大柵欄街區之所以商業、文化業、娛樂業發達,一是因為在清朝時這裡緊靠皇城,得風氣之先;二是因為曾經...
在這一地區之內和周邊擁有著天安門、故宮、太廟(勞動人民文化宮)、皇史、皇城牆、普度寺、普勝寺、宣仁廟、凝和廟等大量的歷史文物和文化遺存,居住過數以百計的歷史名人,發生過許多重要歷史事件,是研究明清歷史和中國近現代史一個十分重要的“標本”街區。南池子大街南口距天安門城樓不足500米,是天安門以東的第一...
該階段初步確立了北京中軸線的位置與基本形態。位於北京中軸線北段地安門外大街上的萬寧橋,其位置自元代始建從未改變,其所在的地安門外大街的位置與走向也從未改變,這一重要的始建階段歷史遺存為明清北京城延續元大都中軸線提供了物質見證。北京中軸線始建於至元四年(1267年)元大都的建設。元大都依託積水潭(今什...
進士碑林陳列豎立於先師門內及大成門前院內東西兩側,共198通,氣勢自殊。其中有元代3通、明代77通、清代118通。碑上刻有進士姓名、次第與籍貫。明清兩代科舉考試中的進士及第者計51624人(含狀元、榜眼、探花)。明朝時的知名人士于謙、袁崇煥,清末的林則徐和沈鈞儒的進士碑,都可在此碑林中尋找到的。大成殿 大成...
文物遺存 清龍藏經版 清龍藏經版是中國釋藏中現存的唯一木刻經版,刊刻於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成於清乾隆三年(1738年),經版有78230塊,經書7240卷。經版系選用梨木雕造,刀法洗鍊,字型渾厚端秀。佛教經典從唐代起被稱為“藏”,龍藏就是指清朝御製鐫刻的佛學大叢書。其內容收集了元、明、清三朝高僧以及...
包括現今北海在內的西苑,是明清時代皇城內規模最大的園林,它的歷史可以遠溯到遼代在這裡建立“瑤嶼行宮”,金大定年間又疏溶水道擴大湖面,將挖出泥土堆成小島,並沿湖修建離宮。元忽必烈以這裡為中心,修建大部,將宮闕建築排列在太液池的東西兩岸,巧妙地將巍峨的宮闕和旖旎秀麗的水上風光結合在一起,使這裡成為...
普度寺(Pudu Temple),位於北京市東城區普慶前巷35號,原址為元太乙神壇,明代為南城的洪慶宮舊址一部,原名為皇城東苑,又名“小南城”,占地近一萬平方米,是太子居住的地方。清初為攝政王多爾袞的府邸,王邸廢除後,由康熙皇帝下令改建為瑪哈噶喇廟,系圍繞於紫禁城的皇家寺廟之一。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
皇史宬,初名神御閣、表章庫,位於中國北京市東城區東華門街道南池子大街136號,始建於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為中國明清兩代的國家檔案存放處,現為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明清檔案陳 列室。皇史宬分南北兩院,由正殿、東配殿、西配殿、御碑亭、宬門等建築組成,總占地面積8460平方米,總建築面積3400平方米,是...
理親王府,1958年北京文物普查時,北京市昌平區北七家鎮鄭各莊村鄭各莊還有土牆垣約五百米;有城南門遺址,並保存南門(正門)漢白玉石匾額一方,楷書“來熏門”。經筆者與該村黃福水、郝玉增、李永寬、蔣國震等先生實地踏查,在鄭各莊皇城東南角,有一段城牆殘垣的遺蹟,有牆基遺存和青灰城磚。城牆外是護城河,...
午門遺址已不完整,但它依舊是明故宮遺址上最大的地面建築遺蹟,目前保存狀況穩定。外五龍橋 外五龍橋位於明皇城承天門前,即現在御道街與瑞金路口交叉路口,在午門南側約500米處。五龍橋並排五通,相當於北京天安門前的金水橋。外五龍橋建於明洪武年間,作為明御河上的重要通道,溝通著御道街南北,且一直沿用至今。...
南池子大街明清時都是皇城內東南隅的街道。清代開始被稱為南長街,又稱東華門外南街,有內務府屬庫房、衙署。民國初年,南池子大街才與東長安街連通,並開始有普通平民陸續進入這裡居住。南池子大街東西兩側分布著明朝的東苑、皇史宬、清代的普渡寺等重要歷史遺存,還有飛龍橋胡同、緞庫胡同、磁器庫胡同等大大小小的...
明永樂元年(1403年),改北平為“北京”。明成祖朱棣在北京大規模營建城池、宮殿和園林。依據“蒼龍、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靈,以正四方”之說,紫禁城之北乃是玄武之位,當有山。故將挖掘紫禁城筒子河和太液池、南海的泥土堆積在“青山”,形成5座山峰,稱“萬歲山”,將延春閣基址牢牢鎮壓在山下。談遷《...
文物遺存 皇陵城垣 皇城正殿遺址 皇陵陵丘 皇陵石刻 文物價值 明皇陵石像生是已知明代最早、數量最多、刻工最精細的皇家陵園,石刻具有很高的石刻藝術價值。不僅數量居歷代帝王陵墓之冠,而且雕刻技藝上也有獨到之處。均用整塊石料雕琢,無論是人像,還是動物,均造型生動,刻琢精細,具有高超的技藝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北京地名典》一書在介紹黃化門街時在最後說:十九號是清末太監李蓮英的住宅。明清時期,黃化門街為皇城禁區,是皇宮後勤供應的集中之地,一直到民國,這個禁區才被打破,成了居民區。據有關資料稱,李蓮英出宮以後時居黃化門。這宅子並不是李蓮英買來的,而是他陪慈禧太后由西安避難返京時哭窮向“老佛爺”要來的...
除了“金鑾寶座”,為體現“北京宮廷八樣兒”,小屋內還陳列了北京絹人、玉盆景、小葉紫檀的龍書案、以及韓熙載夜宴圖,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小屋內還懸掛著一副郎世寧的畫作《雪點雕》,這幅畫一直被台灣故宮博物院收藏,此次是第一次在北京與觀眾見面。北京小屋不僅有皇城文化,同時也有傳統的民間手工藝,參觀者可以...
北海及團城,位於北京市西城區文津街1號,東鄰景山公園,南瀕中南海,北連什剎海,全園占地68.2萬平方米(其中水域面積38.9萬平方米,陸地面積29.3萬平方米)。全園以北海為中心,遼、金、元在此建離宮,明、清闢為帝王御苑,屬於中國古代皇家園林。北海及團城布局以瓊華島為中心,沿湖四周分建殿閣亭台和風景...
古觀象台(Ancient Observatory),位於北京市東城區東裱褙胡同2號,始建於明正統七年(1442年),是明清兩代皇家天文台,同時也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天文台之一,1956年古觀象台以“北京古代天文儀器陳列館”正式對外開放。古觀象台為磚砌高台建築,上窄下寬,平面呈方形,台基中部黃土夯築,底部邊長24.6米,台基高為...
明中都皇故城內外有三道城,內為皇城,中為禁垣,外為中都城;皇陵石刻東西對列華表及石象生共32對。 明中都皇故城在建築藝術上,繼承寧元傳統,開創明清新風,在中國古代都城發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皇陵石刻是明代皇家陵園石刻,具有很高的石刻藝術價值。。1982年2月23日 ,明中都皇故城及皇陵石刻中華人民共和...
隋唐、遼金、明清時期遺存 2022年10月29日,北京市文物局發布6項重要考古成果,金中都考古發現了豐富的隋唐、遼金、明清時期遺存,為研究北京城的變遷提供了新材料。2023年9月28日,國家文物局發布金中都最新考古成果,西城區右安門內發現的金代大型建築遺址,是金中都考古首次發現的大型官式建築組群。2023年由...
文物遺存 圓正法師塔 圓正法師塔建於金皇統六年(1146年),磚塔平面呈六方形,高10餘米。束腰塔座高2.5米,上環列青磚雕刻蓮瓣約以百計。上承塔身,塔身上部每面雕如意頭4個。塔身上為三層疊澀密檐,密檐上為覆缽承托的十三重相輪,收攏為尖狀,輪頂為一直徑尺余的空心鐵球,球壁為鏤空卍字花紋。球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