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系歷史 北京師範大學 物理學系的建立與發展與北京師範大學的百年歷史息息相關,它可追溯到1904年在京師大學堂優級師範館開設的物理學課程。1911年創建數學物理部,1923年正式成立物理系,1952年院系調整,原輔仁大學物理系併入北京師範大學物理系。一批著名的物理學家和教育家如吳有訓、張貽惠、張宗燧、趙忠堯、何澤慧、夏元瑮、褚聖麟、鄭華熾、余瑞璜、何育傑、張維正、李意然、呂烈揚、張阜權、林振金、黃祖洽、凌永順、喀興林、劉遼、馬本堃、梁紹榮、方福康、閆金鐸、梁燦彬等在此從教,並培養了汪德昭、喬登江、汪成為、凌永順、劉尚合等多位院士和一大批教育戰線的中堅力量。20世紀物理學的快速發展促使物理系在自身發展過程中派生了一大批新興學科,並促成了我校天文系(1960)、低能核物理研究所(1979)、無線電系(1980)、分析測試中心(1980年初)、系統科學系(2002年)等相關院系的誕生,為我校的學科建設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北京師範大學物理系是國內最早具有凝聚態物理和理論物理博士學位授權的單位之一。
北京師範大學物理樓(教十樓) 北師大物理系一九三三班師生合影 文革結束後,百廢待興,北京師範大學派出了一批優秀的物理學中青年骨幹赴歐美等地留學,他們於80年代初期陸續回到北京師範大學,並成為北京師範大學物理學科教學與研究的中堅力量。1980年,黃祖洽院士來到北京師範大學工作。在黃先生的領導下,結合當時的一批優秀中青年骨幹如馬本堃、劉遼、方福康、梁燦彬、楊展如、漆安慎、胡崗、趙崢、丁鄂江等中青年專家,北京師範大學物理學科形成了具有很強競爭力的物理教學與研究隊伍。他們直接帶動了學科發展,並分別在物理學科不同方向上取得了一 批國際上有影響的科研成果,奠定了北京師範大學物理學科的統計物理、非線性科學、凝聚態物理、系統科學、相對論與天體物理、核物理等學科方向在國際國內的學術地位。他們還培養了一批優秀的碩士博士,這些學生經過若干年的成長,目前大都已經成長為國內外相關領域的學術帶頭人和學術骨幹。
霍金1985年訪問北京師範大學,並在學生的幫助下登上了長城 物理系概況 重點專業 目前,物理學科具有物理學一級博士學位授予權,並設有物理學博士後流動站,含有理論物理、凝聚態物理、光學、粒子物理與原子核物理4個二級學科博士 點,另外還有物理教育的教育學二級學科博士點。在二級學科點中,理論物理學科點設有長江特聘教授崗位,2002年被評為首批國家級理論物理重點學科,並在 2007年順利通過中期評估;凝聚態物理學2002年被評為北京市重點學科。物理學科還擁有“射線束技術與材料改性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和“套用光學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北京師範大學物理學科1996年成為國家理科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物理實驗教學中心於2007年以優異的成績獲得“北京市實驗示範中心”稱號,物理教育專業2007年被評為首批國家級二類特色專業。十五和十一五期間,物理學科被列入211工程、985工程的建設。
師資 北京師範大學物理學科目前擁有2名中科院院士(其中1名為雙聘院士),1名工程院院士(雙聘)。物理系有目前有教職工81人,其中:教師系列有教授 26名(博士研究生導師23名),副教授30名,講師4名;實驗工程系列有教授級高工1名,高級工程師8名,中級13人,初級2名。教師隊伍中,有1名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3名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4名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名中國青年科技獎獲得者,5名教師入選教育部跨世紀以及新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畫,1名獲得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師獎,4名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獲得者。教師的年齡結構和教育層次近幾年趨於合理,55歲以下的教學科研人員除一人以外均具有博士學位。物理學科2000年以來完成各類國家級科研項目100餘項,包括國家重點基礎研究規劃 973項目、86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傑出青年基金項目、面上項目、教育部博士點基金以及一批科研研究專項等。近年來物理學研究團隊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自上世紀90年代起在物理學頂級刊物美國“物理評論快報”(Phys. Rev. Lett.)發表論文30多篇,Phys. Rev.系列200餘篇論文被SCI他人引用超過4000次,反映出學科團隊學術競爭力的增強和在國內外同行中學術影響的擴大。研究成果獲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一項,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獲得教育部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多項。北京師範大學理論物理二級學科被“2006年由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科學研究所出版的中國研究生評價”評為最高等級A++。
一批年輕有為的博士正在科研和教學中發揮主力軍的作用,並逐漸成為新的學術帶頭人。青年學術帶頭人主持了絕大多數科研項目,在完成有意義研究突破和在高層次刊物上發表優秀研究成果方面都已成為了學科團隊的中堅力量。與此同時,資深的院士和學者繼續為學科建設和青年學術骨幹的培養和提高發揮著關鍵作用, 形成了老青中相結合和青年學術帶頭人湧現和成長的良好態勢。物理學科以二級學科建設為主線,圍繞一批中青年學術帶頭人於2002年建設了凝聚態物理校級創新群體,2007年開始建設統計物理與非線性科學創新群體。物理系近幾年非常重視實驗學科的建設,先後建設了套用光學北京市重點實驗室、計算與模擬物理實驗室、凝聚態物理、功能納米材料薄膜與器件物理等3個校級重點實驗室和北京市物理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學術 北京師範大學物理學系已為國家培養了一萬餘名各類優秀畢業生。畢業生基礎寬厚紮實,學風嚴謹,作風樸實,適應能力強,發展潛力大,深受各用人單位的歡迎。近十幾年物理系的本科教育培養了一批物理學專業人才,我們的畢業生中有5人(4人本科畢業)獲得了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物理系高度重視教學改革和教學研究工作,並取得了顯著成績。本學科主編的教材、主講的課程在國內產生了重大影響。自2012年以來,7種“十二五”國家級規劃教材被使用14萬餘冊,特別是《力學》和《計算物理基礎》居同類教材使用量首位;4門課程入選國家級精品課程,其中“從愛因斯坦到霍金的宇宙”在教育部愛課程網點擊學習量在物理類課程中居首位,2016年2月獲批的“格物致理—批判性科學思維”適應了教育部物理與套用物理專業新教學規範的要求,被輻射推廣;7種教材獲批“十二五”國家級規劃教材,在全國物理院系中名列第一。多項教學成果榮獲國家或北京市教學成果獎,其中2013年獲北京市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2017年獲北京市教學成果二等獎2項。
現任系領導 系行政
系主任:夏鈳 ,主持物理系的全面工作,負責本單位教學、科研、學科建設和行政管理工作;主抓人事、基地和實驗室建設。
副系主任:黃文宏 ,負責系行政、財等有關工作。
嚴大東 ,負責科研、研究生的各項工作,兼管外事。
梁穎 ,負責本科教學的各項工作。
系黨總支
黨總支書記:李春密。
黨總支副書記:劉衛榮 ,負責組織人事。
董曉蕾 ,負責學生工作。
物理學系歷任系領導人
曾擔任校領導職務的系領導
姓名 職務 任職時間
楊展如 副校長
金永齡 副校長
方福康 校長、書記 1989 - 1995
張貽惠 校長 1925 - 1928
張貽惠 校長 1929 - 1930
黨總支書記
李春密 2008 - 現在
王亞非(代) 2007 - 2008
李春密 2004 - 2007
李 蓉 2001 - 2004
劉大禾 1999 - 2001
王艷華 1997 - 1998
曾貽偉 1989 - 1997
沈 芳 1986 - 1989
馬燮如 1982 - 1986
王桂筠 1978 - 1981
林振金(代) 1977 - 1978
劉在祥 1976 - 1977
何秀琴 1961 - 1976
金永齡 1956 - 1960
系主任
夏 鈳 2011-至今
鄭志剛 2007 -2011
楊國健 2004 - 2006
馮世平 2000 - 2003
趙 崢 1997 - 2000
胡 崗 1994 - 1997
梁竹健 1991 - 1994
楊展如 1988 - 1991
馬本堃 1983 - 1988
方福康 1982 - 1983
孫 煜 1965 - 1982
金永齡 1958 - 1965
方嗣攫 1954 - 1958
祁開智 1949 - 1954
張維正 1948 - 1949
王新甫 1943 - 1947
蔡仲瀛 1941 - 1942
張貽惠 1938 - 1940
楊立奎 1935 - 1937
文元模 1926 - 1934
張貽惠 1923 - 1925
理論物理學科 發展狀況
北京師範大學物理系“理論物理”學科點的形成,可追溯到由老一輩的著名物理學家張宗燧教授在北師大任教時培養的一批早期的理論物理教師群體,以及80年代初期從歐美留學陸續返校的一批中青年人才。 1980年黃祖洽院士來北師大工作後,進一步形成以他為核心的一支有較強實力的理論物理研究隊伍。理論物理學科點1981年獲博士點授權,並於2001年被評為全國理論物理重點學科,2007年順利通過教育部的新一輪評估。近年來,在教育部211工程和985工程項目的大力支持下,通過重點學科建設,物理系理論物理學科在學科水平、學術團隊建設、人才培養及基礎條件建設上都取得了長足的進展。
目前,北京師範大學物理系的理論物理博士點有19位教授副教授,團隊成員中青年帶頭人所占比例超過90%,學術團隊成員年輕化,已形成老中青結合的合理年齡結構。近5年來,學科點完成了數十項研究項目,發表了300餘篇學術論文,在以下3個研究方向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
統計物理與非線性科學
該方向以胡崗教授、鄭志剛教授和郭文安教授為學科帶頭人。該方向既注重非線性動力學的理論研究,又致力於理論與實驗、套用的結合。特別在隨機共振和時空混沌及其控制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發表了多篇具有開創性的處於國際領先水平的學術論文,受到國際學術界同行的廣泛關注,成果多次獲國家和教育部獎勵。
引力與相對論天體物理
該方向是本學科傳統的、有特色和優勢的方向,有著長期的研究工作積累和深厚的基礎,尤其注重基礎理論和基本問題的研究,在廣義相對論、黑洞物理、量子引力、高維引力、宇宙學、中子星與密物質物理等廣泛領域作出了大量有意義的研究成果,在國內外產生了積極的影響,與國際同行有良好的學術交流關係。該方向已完成了新老交替,現有年輕學術骨幹馬永革教授、朱建陽教授、高思傑副教授、劉文彪教授和周彬副教授等。
極端條件下新物質和形態的研究
該方向以包景東教授為學術帶頭人。在非線性、塵埃與雷射電漿中的非線性相干結構,向湍流轉變的現象和機制、原子核熔合與裂變動力學、建立描述重離子碰撞機制和原子核多重碎裂的理論模型研究以及粒子物理強相互作用中手征對稱性自發破缺等國際前沿方向上做了一系列創新的工作。此外,在彈道反常擴散、雷射電漿尾波、納原子團簇研究以及重夸克物理等研究方面也做出了一些有影響的工作。
凝聚態物理 發展狀況
北京師範大學物理學系的凝聚態物理學科點是在上世紀四十年代輔仁大學物理學系低溫物理實驗的基礎上形成的,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擴充至半導體物理、凝聚態理論等凝聚態物理學的傳統領域。曾在低溫物理、半導體物理、能帶理論等研究方向上做出了貢獻。1981年被批准為全國第一批凝聚態物理學碩士點和博士點,1995年設立物理學博士後流動點,1996年,物理學科被批准為理科人才培養基地,2000年物理學科被批准為一級學科博士點授權單位,2002年物理學科的凝聚態物理學科點被評為北京市重點學科,2007年北京市中期評估。目前,北京師範大學的凝聚態物理學科點大致形成了三個有特色的研究方向,擁有包含一名國家傑出基金獲得者和三名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入選者在內的9名教授(均為博士生研究生導師),7名副教授等近20位研究人員(全部擁有博士學位),基本上形成了一支結構較合理、素質較高的學術梯隊。自2002年以來,本學科點先後承擔了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97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項目、國家中長期規劃中的國家重大研究計畫項目、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等40餘項國家和省部級科研項目,在關聯電子系統的量子調控、氧化物高溫超導材料、冷原子和玻色凝聚、量子霍爾效應、金屬表面與界面、納米材料物理特性、以及半導體物理等研究方向上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發表了近200餘篇學術論文,並有實力在國際重要的學術會議上作邀請報告。
關聯電子系統的量子調控研究
該研究方向以馮世平教授、王甬軍教授、宋筠副教授為學科帶頭人,主要集中於高溫超導材料反常物理性質與非常規超導機理、量子相變、分數和整數量子霍耳效應、無序系統物理性質等的研究方面,研究成果在國內外有一定的影響,2006年7月應邀在德國德勒斯登市舉行的第八屆國際超導大會上作分會邀請報告。該方向研究的最主要的特點是研究工作中涉及凝聚態物理學中一些基本的物理問題,並且研究內容是國家中長期科技規劃於2006年度首批啟動的重大研究計畫“量子調控研究”項目的主要內容之一。
介觀物理及光與物質的相互作用
該研究方向以張向東教授、寇謖鵬教授、楊師傑副教授為學科帶頭人,主要集中於研究電子、光和聲在固態介觀系統(納米結構)中的輸運行為以及相互作用系統的拓撲序和拓撲激發,研究成果引起了國內外物理學界的關注,世界著名的physicsweb (Physics World) 曾以新聞故事的形式專門作了報導。
低維量子系統材料的生長及物理性質研究
該研究方向以聶家財教授、田強教授、塗清雲教授為學科帶頭人,主要集中於研究低維量子系統材料、薄膜生長及其物理性質的實驗研究,特別是在氧化物納米結構薄膜的自組織外延生長和表征,CMR/HTS納米複合膜和超晶格的自旋極化輸運及其自旋電子學套用,納米異質結構體系的可控生長及其量子效應和半導體量子點非線性光學性質研究方面,近年來發明並申請了四項國際專利(其中一項已獲得授權),並被邀請參加國際會議20餘次(其中被邀請作口頭報告16次)。
光學學科 發展狀況
本學科於1981年建立碩士點,開始從事雷射光譜、信息光學、量子光學和X射線套用和光輻射測量等方向的研究,承擔國家863項目、科技部九五攻關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研究成果獲多項省部級以上獎,其中關於X光透鏡的研製開發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經過十多年的學科建設,形成了一批各研究方向的學術帶頭人和學術骨幹,開設了光學原理、雷射物理、付立葉光學、非線性光學、量子光學、現代光學實驗等較完整的研究生學位課程體系,培養了一大批碩士生,成為各高校和科研機構的教學科研骨幹力量。
本學科於2000年成立博士點,經過多年的努力取得了長足的發展。2008年列為校級重點學科建設。我們在各研究方向上加強了實驗室建設,努力開展實驗課題研究和尋求科技開發,為國民經濟、國防建設和本地區發展服務,在2002年獲準成立北京市套用光學重點實驗室,為博士點的發展提供了實驗平台。
光學的基礎研究
涉及到冷原子物理、納米材料光譜、光子晶體、量子成像和關聯光學、量子信息等國際前沿研究方向,我們的許多成果發表在國際最有影響的刊物上,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例如汪凱戈教授領導的小組率先提出熱光亞波長干涉並在實驗上證實,實現了用普通的實驗條件在PRL刊物上發表實驗成果。
光學套用研究
近年來取得了很大的發展。劉大禾教授領導的小組將雷射布里淵散射方法用於雷射雷達水下目標探測等套用,承擔了國家“863”項目、總裝備部武器裝備探索重點項目和國防科工委基礎研究項目。最近,他成為今年立項的國防基礎科研重大項目的首席科學家。
光學產業
由嚴一明教授研製的X光透鏡技術已成為產品進入國際市場,創匯百萬美元。此外,我們研製的光譜及光輻射測量設備服務於航天等科研部門,直接產值超過肆千萬元。
課程與教學論 北京師範大學物理學系課程與教學論學科在國內有較大影響,在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等研究方向上做出了重要貢獻。本專業創始人之一閻金鐸先生長期從事物理教學和物理教育科學研究,是國內這一學科領域的奠基人之一。博士生導師趙崢教授,早年師從諾貝爾獎金獲得者普利高津教授,於布魯塞爾自由大學獲博士學位。曾任中國引力與相對論天體物理學會理事長,早就是理論物理博士生導師。現任中國物理學會理事,《大學物理》雜誌副主編。本專業是國內第一批碩士點,在全國最早開始招收博士研究生。培養的博士、碩士、高校訪問學者百餘名,遍布全國,已經成為各單位的骨幹。多次承辦教育部全國物理骨幹教師培訓項目,接收,培養的骨幹教師數百人在全國各地均已成為學科帶頭人。本專業學位點,汲取百年名校的深厚底蘊,繼承數十年發展的專業傳承,承擔引導全國物理教育研究領域的重任。在人才培養上注重精品意識,一貫堅持立足國際視野、注重專業深度、培養全面能力的高標準,堅持寧缺勿濫的原則,在科學研究和學術合作交流方面也精益求精,取得很多豐碩的成果。本專業在理論和實踐方面所做的大量工作,對高等教育、教師教育和基礎教育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和深遠的影響。
近年來,本專業立足國際視野,圍繞學科建設和物理教育研究,服務國家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課程改革做了大量的理論和實踐研究工作。主持和參與了多項教育研究課題和網路課程建設項目、新一輪課程改革國家課程標準的制定及教科書的編寫和審查工作。在物理教學改革、物理教育研究、教師培養、課程建設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
本專業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物理課程與教學。與國內同類學科相比,優勢是依託教育學、心理學重點學科和物理系高水平的教師隊伍,具有廣闊的國際視野和綜合性、研究型大學營造的濃厚學術氛圍,求真務實的學術傳統和堅實的物理專業基礎,良好的生源和年齡與知識結構合理的專業教師隊伍,豐富的圖書文獻資源。
今後5年裡,我們將建立物理教育研究所,以學術隊伍建設和課程建設為先導,重點加強符合中國國情的物理課程與教學論基礎理論及其套用開發研究。加強國內外的學術合作與交流,選派博士生去國外大學開展合作研究。汲取國內外物理教育研究領域、科學教育研究領域和認知科學研究領域的最新成果,建立國內外合作研究隊伍和研究平台,針對我國物理教育發展迫切需要解決的重要理論與實踐問題,理論聯繫實際開展深入研究,在此基礎上構建有中國特色的現代物理課程與教學理論的新體系,為推動中國物理教學改革發展的深化提供理論準備、思路和策略方法。
1、以物理教育研究所為核心,以基礎教育課程與教學改革為平台,建立一支國內外合作的大學教師和教研員、一線教師共同參與的高水平研究隊伍,建立一批物理教育研究基地;
2、形成符合國際物理教育的發展趨勢和我國物理教學實際的研究範式,在汲取國內外物理教育研究領域和相關學科最新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的基礎上,理論聯繫實際開展深入研究,取得一批有重要理論和實踐價值的研究成果,初步形成有中國特色的現代物理課程與教學論的理論體系;
3、在研究基礎上建設新課程,開發滿足新課程需要、促進物理教師專業發展的優質教育資源;
4、在研究過程中培養一批具有國際視野、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研究生。
地圖信息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新街口外大街19號北京師範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