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是北京大學理工科虛體科研機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京大學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
- 掛靠單位:北京大學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
北京大學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是北京大學理工科虛體科研機構。
北京大學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是北京大學理工科虛體科研機構。1...
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所成立於2018年3月22日,是北京市政府與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國醫學科學院、中國中醫科學院等單位共建的新型研發機構。宗旨是瞄準世界腦科學前沿和國家在腦科學研究領域的戰略急需,通過...
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 北京大學在腦科學基礎理論、腦結構和功能解析技術和實驗條件、神經形態器件和神經計算機軟硬體系統研製等方面都有很好的研究基礎。成立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的重要目的是組織校內相關單位,加強國內外合作,以神經科學和...
張壘,男,畢業於華中科技大學,現任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儀器儀表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為:根據腦科學研究的前沿技術需求對包括電子學、光學、機械材料、軟體在內的相關技術設備進行研發。人物經歷 2019-至今,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
張力,男,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基因組學中心&計算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為“高通量測序和數據分析服務,深度學習套用開發和高性能計算服務,智力演化研究。”人物經歷 2018.12至今 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基因組學中心主任&計...
趙非,男,畢業於漢諾瓦醫學院,現任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載體工程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為:病毒工具和基因遞送載體的生產與開發。人物經歷 2019年1月 - 目前 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載體工程中心主任 2012年7月 - 2018年...
張岱,男,畢業於北京醫科大學,現任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轉化醫學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為“精神疾病輔助診斷新技術和治療藥物的研發。”人物經歷 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轉化醫學中心主任 ;北京大學第六醫院(精神衛生研究所)...
李文龍,男,現任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實驗動物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為“實驗動物繁育飼養、資源保存與共享,以及動物疾病模型製作等技術服務。”人物經歷 2019年 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 實驗動物中心主任 2013年-2019年 京豐...
北京大學腦科學與認知科學中心,又名教育部腦科學與認知科學網上合作研究中心北京大學分中心,是一個研究虛體,由分散在心理學系,生命科學學院,信息科學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精神衛生研究所和大學附屬醫院的部分科學家擔任核心成員。中心...
現任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資深研究員 曾任美國范安德研究所教授;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長聘(tenured)副教授;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助理教授;美國芝加哥大學/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 所獲榮譽 · 伊利諾伊大學芝加哥分校研究生院獎...
吳爭,男,畢業於哈佛醫學院/文理學院,現任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靈活行為的神經機制。人物經歷 2022 - 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研究員 2014 - 2021 哥倫比亞大學腦科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Rich...
2021年11月11日,擬入選“2021年北京市科技新星計畫”人員公示名單。個人經歷 2021 — 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研究員 2017/02 至今 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生理系,Dr. Zachary Knight實驗室,博士後 2016/11 – 2017/01 美...
遼寧師範大學腦與認知神經科學研究中心,成立於2014年4月;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慧型技術卓越創新中心,2015年6月5日成立;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成立於2018年3月22日;深圳內爾神經可塑性實驗室,2019年03月24日在中國科學院深圳...
羅敏敏,1973年出生於江西省上高縣,神經生物學家,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資深研究員,清華大學生物醫學交叉研究院教授,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聯合主任、特聘研究員。羅敏敏於1995年從北京大學畢業,之後赴美國留學;1997年獲得美國賓夕法尼...
石瑋,女,畢業於美國康奈爾大學,現任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青年學者。研究方向為:神經和免疫系統的相互作用對人體生理功能的調節。2021年11月11日,擬入選“2021年北京市科技新星計畫”人員公示名單。人物經歷 2017 – 2020 美國紀念...
李瑩,畢業於南京大學生物科學專業,現任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研究員,獲2020年度“求是傑出青年學者獎”。人物經歷 李瑩,1987年生。2007年畢業於南京大學生物科學專業獲學士學位。2013 年獲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博士學位,獲吳...
龔蓉,女,畢業於清華大學北京協和醫學院,現任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可塑性進食行為的神經機制和內在能量狀態對認知行為的影響。”人物經歷 2011.8 - 2013.6 清華大學,博士後 2013.7 - 2017.7 美...
首都醫科大學校長 、北京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大學-IDG麥戈文腦研究院創始所長、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生命科學聯合中心創始主任、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創始主任 、西湖大學創校校董會成員。饒毅1983年獲得江西醫學院(現南昌大學江西...
陳堅,男,畢業於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現任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惡性腦瘤發生髮展機制和治療。”人物經歷 2019年至今 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研究員 2014年 - 2019年 蘇州大學,功能納米與軟物質...
1952年,英國科學家霍奇金和赫胥黎提出了以兩人命名的HH方程,精確刻畫了單個神經元放電的非線性動力學過程,這是神經元信息處理的標準數學模型。近年來,國內的相關探測手段也快速進步。例如北京大學生物動態光學成像中心主任、哈佛大學終身...
2004年,卡羅林斯卡學院諾貝爾大會委員會成員,該機構負責評審和頒布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2012年,新加坡國立大學(NUS)永樂林醫學院、生理學系聯合委任為教授。2020年1月,加入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以及北京大學麥戈文研究所,目前在...
周景峰,男,現任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聯合型學習和決策行為的神經環路機制。”人物經歷 2021年—至今 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研究員 2016年—2021年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藥物濫用研究所,博士後 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