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海洋研究中心

北京大學海洋研究中心

北京大學海洋研究中心的目標是根據國家海洋事業發展的需求,組織北京大學的相關研究力量,建立培養從事海洋事業人才的體系,構建國際一流水平的多學科海洋研究平台。招收和培養“海洋地球物理學”、“海洋法學”、“古海洋與全球變化”、“海洋藥物化學”等方向的碩士、博士研究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京大學海洋研究中心
  • 創辦時間:2010年3月
  • 類別:公立大學
  • 學校類型:理工
  • 屬性:211、985
  • 所屬地區:中國北京
  • 主管部門:教育部
  • 碩士點:5
  • 博士點:5
  • 研究方向:6
機構介紹,發展目標,學術活動,首屆學術年會,部門領導,研究隊伍,研究方向,招生專業,

機構介紹

北京大學海洋研究中心的目標是根據國家海洋事業發展的需求,組織北京大學的相關研究力量,建立培養從事海洋事業人才的體系,構建國際一流水平的多學科海洋研究平台。中心利用北京大學雄厚的多基礎學科的優勢,培育和促進以北京大學為主體或引領的海洋科學研究項目,支持和促進學習教師積極參與具有國際競爭性的、與中國海洋事業密切相關的重大科研、工程和諮詢項目,培養具有多學科背景的、在海洋事業上具有創新能力的高層次人才,在中國乃至國際的海洋研究中發揮重要作用,為建設海洋強國做出貢獻。為北京大學校直屬研究中心,掛靠在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從事包括文、理、工、醫科與海洋相關的前沿領域交叉學科的研究。人員組成以兼職為主。

發展目標

北京大學海洋研究中心將以“積極從國內外引進優秀人才和挖掘校內潛力並舉”為原則,推動北京大學的海洋研究和學科建設的發展。中心的首要目標是為北京大學的教師隊伍提供一個有利於進行與海洋研究相關的學術交流和合作平台,儘快在國內外樹立北京大學積極參與國家海洋事業建設的形象。在此基礎上,腳踏實地的在海內外吸引專門從事海洋研究的傑出人才,充實我校現有的海洋研究力量、拓展與海洋相關的研究領域、提高我校海洋研究的整體水平。中心將積極推動校內現有從事與海洋研究有關的專家之間的學術交流,在較短時間內將部分內容相近的研究力量組織起來,利用現有條件展開實質性的合作研究,並凝練重要科學問題和研究方向,為共同申請國家科研項目打好基礎。同時,根據國家的需求和科學前沿的發展,爭取在“985”學科建設項目中加強與海洋研究有關的實驗室建設項目的投入,支持和推動我校具有海洋研究特色平台的建設。
北大師生在我國近海和大洋進行科學考察北大師生在我國近海和大洋進行科學考察
北大師生在我國近海和大洋進行科學考察1北大師生在我國近海和大洋進行科學考察1
北京大學海洋研究中心作為一個多學科的、高層次的學術機構,將充分發揮北大在學科布局和與國內外其他知名學府廣泛聯繫的優勢,並與國家海洋主管部門合作,充分利用國內海洋研究的信息與資源,為發展中國的海洋研究做出貢獻。

學術活動

在過去三年裏海洋中心組織的主要活動:舉辦專題學術研討會和博士生國際專題論壇,開設“走向海洋”系列講座和“海洋科學導論”全校本科生公選課,組織恢復學生社團“海洋協會”,以及多次邀請海洋研究領域著名學者作學術報告等。

首屆學術年會

北京大學海洋研究中心召開首屆學術年會
不同學科背景的校內專家報告了近年來各自與海洋相關研究的進展,十八個精彩的報告分別涉及現代海上觀測和測試、過去海洋的歷史、數值模擬、實驗室培養實驗、海岸帶開發以及海島權益等諸多方面,展示了北大海洋研究的最新成果。來自地空學院的陳永順教授介紹了我國在西南印度洋進行的首次大洋海底地震儀台陣探測實驗的結果及其重要的科學意義;何濤副教授作了海底熱液熱傳遞和流體特性的報告;李江海教授的研究小組通過對青海德爾尼銅礦床的研究揭示了超慢速擴張洋中脊硫化物礦床的典型特徵。物理學院胡永雲教授報告了模擬太陽系外行星海洋環流對其氣候的調節作用的最新結果;楊海軍教授通過模型計算揭示了不同時空尺度海洋大氣經向熱量輸送過程中海洋-大氣之間的互補關係;韋駿特聘研究員報告的海氣耦合模型為模擬海洋大陸的區域洋流變化及反饋機制提供了新的思路。
北京大學海洋研究中心召開首屆學術年會北京大學海洋研究中心召開首屆學術年會
四位地球科學領域的老師報告了時間跨度極大的古海洋研究成果,來自城環學院的許雲平特聘研究員利用海洋沉積物中的有機地球化學指標重建了南沖繩海槽過去2700年以來海洋水溫的變化;通過分析化石微殼體的元素特徵,地空學院的黃寶琦副教授對四百二十萬年以來西太平洋底層水性質變化進行研究;劉建波副教授和沈冰特聘研究員則展示了通過沉積學和地球化學分析研究4-6億年前地史時期古海洋特性的成果,深入探討了華南早奧陶碳酸鹽沉積體系的轉換以及伊迪卡拉冰期的古海洋氧化過程。
南海以及中國周邊其它海域的研究也引起與會師生的濃厚興趣,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的胡敏教授通過對海上、海島及空中採集樣品的測試和相關數據的收集和分析,討論了東亞地區大氣污染物的跨界輸送及其相互影響,並提出了應對策略;物理學院傅宗玫特聘研究員則聚焦在大氣-海洋界面有機物的交換過程,提出了三層膜模式的新觀點;來自工學院的吳曉磊教授介紹了近年對南海表層和柱狀沉積物樣品進行微生物分析的結果,他希望與其他學科的專家共同深入探討海洋微生物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和海洋微生物生物地理分布及其在地球化學循環中的作用;來自醫學部藥學院的林文瀚教授將南海底棲生物代謝產物多樣性用於抗腫瘤、抗愛滋病活性研究,取得了令人興奮的進展;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的沈興海教授給大家帶來了分子印跡聚合物的設計合成研究成果,該成果在提取海水中鈾的潛在套用對海洋的資源開發具有重要意義;周力平教授匯報了他的研究小組與物理學院劉克新教授等合作參與基金委《南海深海過程演變》重大研究計畫研究的最新實驗結果,展示了用放射性碳同位素方法示蹤南海深層環流運動的潛力;城環學院的許學工教授基於多年的研究就海岸帶高強度開發對海洋的影響和對策提出了自己的觀點;法學院李紅雲教授就如何解決釣魚島問題的熱門話題,從國際法和外交規則等方面進行了梳理,引起了與會師生的濃厚興趣。

部門領導

常務副主任:周力平 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教授
副主任:陳永順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
副主任:方岱寧 北京大學工學院教授
副主任:李紅雲 北京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研究隊伍

中心人員組成以兼職為主,兼職人員來自北京大學院系相關學科教師,並根據工作需要聘請專職研究人員;聘請國內外知名學者、專家和相關部門領導為顧問,指導中心的學術發展方向;中心將與世界上其它著名海洋研究學術機構建立密切的合作關係,並與中國政府和有關部門建立定期聯絡機制;中心將聘請國內外海洋研究專家作為客座研究人員。
研究人員
陳永順: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海洋地球物理學、全球板塊構造、地球動力學
方岱寧:北京大學工學院教授,北京大學海洋研究中心副主任,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海洋工程結構與艦船裝備監測與安全保障
關平: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石油和天然氣的形成和儲集、環境變遷、以及工程地質等方面的研究
何濤: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 (1)跟海洋天然氣水合物相關的地質和地球物理研究,包括:天然氣水合物的地震性質,海底構造,海底表面熱流和低溫熱液,傳統地震信號處理,DTAGS(Deep Towed Acoustic and Geophysical System)信號處理等。(2)跟油氣勘探相關的地震岩石物理和測井解釋等方面的研究。(3)地質問題的數值模型研究,包括有限元分析、反演理論套用等。
侯貴廷: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北京大學石油與天然氣研究中心秘書長。主要研究方向:(1)海洋地質探測技術 (2)海洋石油地質 (3)構造物理模擬
胡敏: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北京大學環境模擬與污染控制國家聯合重點實驗室主任。研究領域:海洋排放二甲基硫和氣溶膠物理化學特性及其環境與健康影響。
胡永云:北京大學大氣與海洋學系教授,系主任。主要研究方向:海洋-大氣相互作用、氣候動力學、大氣環流、臭氧層變化及其對全球氣候的影響、古氣候和行星大氣。
黃寶琦: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古海洋學、古氣候學
李紅云:北京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國際法、海洋法、空間法、環境法
李江海:北京大學石油與天然氣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石油地質學、前寒武紀地質學
林文翰:北京大學醫學部藥學院生藥學教授、博導,中國藥學會海洋生物專業委員會副主委,《中國海洋藥物》編委,德國耶拿大學、杜塞道夫大學和浙江大學客座教授。1993年至1995年先後在巴西聖保羅大學和日本東邦大學做客座研究員。1996年在北京大學組建海洋生物實驗室。主持863計畫1項。1994年獲中國青年化學獎,2006年獲首屆中國藥學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主要研究方向:海洋天然產物研究。
劉建波: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地球生物學(Geobiology);沉積學(Sedimentology)和微體古生物學
錢維宏: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大氣與海洋學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海氣相互作用、季風研究、歷史環境變化
秦其明: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副院長。主要研究方向:海洋遙感信息提取通用技術平台、地理信息系統
譚本馗: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大氣與海洋學系教授。專業方向:大氣動力學,地球流體力學,大氣中的非線性過程
吳朝東: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北京大學石油與天然氣研究中心副主任。專業特長:沉積岩石學、層序地層學、地震沉積學陸相盆地沉積體系數值模擬、黏土礦物與沉積地層年代學
吳曉磊:北京大學工學院能源與資源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環境生物技術,污染治理和資源化,生物質能轉化和利用,流域環境修復和生態重建
許雲平: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特聘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海洋有機地球化學
楊海軍: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大氣與海洋科學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大洋環流理論和數值模擬;海洋風生環流和熱鹽環流動力學;海洋-大氣相互作用;太平洋年代際振盪(PDO),包括北太平洋振盪(NPO)和熱帶太平洋振盪(TPO); 區域和沿岸海洋動力學,南海海洋環流;全球氣候變化與全球變暖。
姚錦仙: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生命科學與技術、脊椎動物比較解剖學。
周力平: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教授,北京大學海洋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 古海洋學;古氣候學;同位素地球化學;第四紀地質年代學。
朱彤: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環境科學特聘教授,大氣化學與全球污染國際委員會委員,國際全球大氣化學(IGAC)科學指導委員會委員。研究領域:為大氣化學和大氣環境污染。

研究方向

北京大學的海洋研究可以歸納為五個大的方向,中心將優先在這些已有一定基礎的領域內探討合作研究的具體方向和課題:
(1) 海洋系統與全球變化(Ocean system and global change)
利用遙感、沉積學、地球化學、生物學和數值模擬等多學科手段研究不同時空尺度上海洋系統在全球氣候-環境變化中的作用,特別是中國近海和西北太平洋海水溫度和化學組成變化背景下的海-陸-氣物質循環、相互作用、環境效應及未來趨勢預測;
利用分子生物學和地球化學方法研究極端環境下生物和微生物生態系統及生物基因資源;
利用多學科手段研究全球氣候和海平面變化背景下中國海岸帶超大城市發展與近海環境的相互作用以及未來變化趨勢。
(2) 深海地球動力學(Deep ocean and geodynamics)
海洋地殼和海洋岩石圈結構與演化;
海洋地球物理學。
(3) 海洋生物資源基礎研究、開發與利用
海洋礦產資源;
海洋藥物;
海洋微生物成礦。
(4) 海洋法規與管理和國際關係
海洋法;
海洋劃界;
海岸帶經濟與管理。
(5) 海洋工程與技術
海洋探測技術;
艦船製造;
海洋生物工程。

招生專業

北京大學海洋研究中心招收碩士生、博士生專業為:
070801固體地球物理學,涉及“海洋專業”為海洋地球物理學
030109國際法學,涉及“海洋專業”為海洋法學
070905第四紀地質學,涉及“海洋專業”為古海洋與全球變化
100703生藥學,涉及“海洋專業”為海洋藥物化學
080102固體力學,涉及“海洋專業”為“先進材料與結構力學”和“實驗固體力學”兩個方向,專攻新興能源力學(潮汐能)、航天航空航海無損檢測方法的研究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