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它以時間為序,並站在歷史學的角度,對殷商時期到當代北京城這數千年來的歷史變遷、城市規劃等作了簡明扼要的介紹;同時對於部分歷史遺蹟還配以相關圖片,使讀者得意更加直觀地領略北京城的歷史風貌,適合廣大對於北京史學有研究或是有興趣的讀者閱讀。
本書以時間為序,對上起
殷商、下訖當代北京城的歷史變遷進行了繁簡得當、精練而清晰的介紹。以歷史學的視角,審視北京數千年來在
城市規劃、建置方面的變遷,關注歷代勝跡在時間長河中的命運沉浮。對北京地區的古代城牆、
園囿、寺觀、宮殿等歷史遺蹟均有簡明扼要的介紹,並配以相關圖片,使讀者得以更加直觀地領略北京城的歷史風貌。
作者簡介
張仁忠,
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多年從事中國古代史研究、教學工作,專長明清史。著有《中國古代史》、《六十年風雲——鄭氏四世與台灣》、《明清簡史》等。
圖書目錄
第一章 遠古的北京
第二章 商代至唐代的北京
第三章 遼代升幽州城為陪都——南京
二 完顏亮定都中都
三 中都的大城與皇城、宮城
四 中都城內的街道與坊市
五 中都城郊外的行宮
六 中都城內外的寺廟
八 中都城的供水工程
九 盧溝橋的修建
一 忽必烈建立元朝,定都大都
二 大都城的營建
三 大都的規模
四 大都的水利工程
五 大都的街巷與坊、市
六 大都的名勝古蹟
第六章 明代改建大都為都城——北京
一 北京城營建的過程
二 北京內城的城牆與城門
三 北京外城的城牆與城門
四 北京的皇城和宮城
五 北京城內及郊外水道
六 北京的皇家壇廟
七 其他寺廟及祠堂
八 北京的街巷胡同與四合院
九 皇家苑囿
十 私人園林
十一 明代萬里長城北京段
十二 明十三陵
第七章 清代北京的建置
一 外城建築的改建和增建
二 皇城和紫禁城建築的改建、重建與增建
三 三山五園
五 最高學府國子監
六 琉璃廠文化街
第八章 北京古城的消失
一 民國時期的拆除和改建
二 新中國前期的徹底剷除
精彩書摘
第一章 遠古的北京
北京的歷史源遠流長。北京是中華民族遠古祖先的故鄉之一,是世界人類的發祥地之一。1927年,考古學家在北京房山區周口店龍骨山北坡的洞穴中發現了一顆猿人牙齒化石。1929年又發現了第一個完整的猿人頭骨化石。這就是“北京猿人”,又稱“北京人”。古人類化石的發現在當時世界上還是新鮮事,因而這些科學發現在當時曾轟動了中外學術界。在這之後,考古發掘工作繼續在周口店“
北京猿人”遺址進行。到目前為止,總計發現了比較完整的頭蓋骨化石6個,還有10萬多件石器、用火的遺蹟和幾十種哺乳動物的化石。北京猿人生活的年代大約在距今70萬年至20萬年前,就是說他們在周口店住了50萬年左右。北京猿人屬於舊石器時代早期的原始人類。
早在1933年至1934年間考古學家又在龍骨山頂部的洞穴中發現了更加進步的古人類頭骨化石,並命名為“山頂洞人”。在洞穴中還發現了一根磨製的骨針和各種石器以及穿孔的石珠、海蚶殼、獸牙、魚骨等裝飾品。“山頂洞人”生活在距今大約2萬年前後,是屬於舊石器時代晚期的原始人類。
第二章 商代至唐代的北京
一、北京城的前身——商代薊國的薊城
自商代(約公元前16世紀至公元前11世紀)以來,北京附近就有兩個自然生長的小國,一個叫做薊國,一個稱為古燕國,都是臣屬於商朝的小方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滅商之後,封姬姓宗室大臣召公(名姬爽)於“燕”,“燕”即商代古燕國的都城所在地,封黃帝
後裔(或說帝堯後裔)於“薊”,“薊”即商代薊國的都城所在地。《史記·周本紀》記載:“封召公爽於燕。”《史記·燕召公世家》記載:“周武王之滅紂,封召公於北燕。”(“北燕”與“燕”是指一地)《禮記·樂記》記載:“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車,而封黃帝之後於薊。”《史記·周本紀》記載:“武王追思先聖王,乃褒封……帝堯之後於薊。”這樣,古燕國和薊國又成為西周的封國,臣屬於西周王朝。
但商、周燕國的都城在什麼地方?商、周薊國的薊城在什麼地方?史書上並沒有明確記載,因而自漢代以來眾說紛紜,誰也拿不出令人信服的答案與證據,直到解放後專家根據考古發掘資料才斷定下來。
...
作家書評
教材味,不悅讀。
本書雖然努力做到了一定程度的通俗,但卻既夠不上大眾化,更談不上悅讀,
中國式高校教材的味道倒是挺濃。
多舊識,缺新知。
像城市史之類的圖書,要想做到“新知灼見”實屬不易,更不必說是“真知灼見”,所以,一般而言都是沿襲舊識舊說者居多,本書也沒有例外。由於此前閱讀過以北京歷史文化為題材的圖書,在展讀這本書時,便很難產生新鮮感。
重往昔,輕今朝
在講述民國之前北京城的歷史時,哪怕是一座宮殿的重建,作者都常常會不厭其煩地一一記載,有的還具體到一個個建築細節。但是,在講述民國特別是1949年以後北京城的歷史時,卻經常性的一筆帶過,如政災;或者乾脆不著一字,如
圈地災。
有學問,無情懷
歷史是死的,以冷峻、理性的筆法講述過去的故事,很正常也符合邏輯,畢竟,每個歷史學者都有自己的行文風格,文筆冰冷(非“冷峻”)倒也無可厚非。然而,城市是活的,是有生命的,是有血有肉有精神有靈魂的,居住在城市的人,因為是城市的一部分,對城市充滿著感情,而能聽得到城市的呼吸,能感受得到城市的喜怒哀樂。
結束語,驚煞人
面對這樣的結束語,我有些目瞪口呆,真不知作者這是從何說起。難道作者真的不知道,所謂政策、規劃只是紙面上的東西,最關鍵的還是要看落實,而落實與否就要看事實,看北京的古城保護到底做得如何?這些年,北京的
胡同消失的還不夠快嗎?北京的
四合院拆得還不夠多嗎?
(作者系知名作家、《新京報》首席編輯曹保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