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海(大豐北上海)

北上海(大豐北上海)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很多老上海可能都不一定知道,在距離上海幾百公里外的江蘇省鹽城市大豐區有一個“北上海”。這裡的居民手握上海靜安區或寶山區戶口,孩子可以參加上海高考,在距離這片“飛地”一條馬路的地方,一邊屬於上海,一邊屬於江蘇。

“北上海”指江蘇省鹽城市大豐區境內的隸屬上海市的三個農場,即上海農場、海豐農場和川東農場,面積307平方公里(50萬畝,有38個靜安區大),由於位於上海的北邊,故當地人稱之北上海或小上海。

北上海現已成為上海市糧食生產基地和規模化畜禽生產基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北上海
  • 別名:上海飛地
  • 行政區類別:縣處級單位
  • 所屬地區:上海市
  • 電話區號:用大豐區號0515
  • 郵政區碼:上海農場224151,海豐農場224153,川東農場224133
  • 地理位置:江蘇省鹽城市大豐區境內
  • 面積:307平方公里
  • 方言:吳語系
  • 氣候條件:北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知青紀念館、中華麋鹿園、海洋世界、大豐港動物園、荷蘭花海
  • 機場:鹽城南洋國際機場
  • 火車站:大豐站
  • 拍攝電影:《北上海1950》
  • 始建:1950年3月
  • 農場名稱:上海農場、海豐農場、川東農場
上海農場,海豐農場,川東農場,

上海農場

上海農場於1950年3月15日由解放後上海市首任市長陳毅親自批准建立,幾經變更於1974年4月對外正式稱“上海市上海農場”,至今已有近60年的光榮歷史。農場的發展受到上海市委、市府領導的高度關注和大力支持。
農場地處全國第一個生態市——江蘇省鹽城市大豐區境內,由黃海灘涂經多年圍墾後成陸,南北長16.4公里,東西寬2至15公里,占地總面積達99平方公里。瀕臨黃海,東與海豐農場北墾區接壤。交通便捷,區位優越,離大豐城區22km、鹽城市區57km,距上海381 km,處於上海3小時經濟圈內。
1950年2月25日,中共中央華東局決定,上海市人民政府和蘇中行署協商劃出大豐縣(時稱台北縣,後因與台灣省台北縣重名,於1951年改名為大豐縣。)以四岔河為中心的20萬畝荒地為中心作為上海墾區。同時,又設立了上海市農墾工作的最早領導機構:上海市人民政府墾區勞動生產管理局(以下簡稱為墾管局)。同年3月上海市人民政府任命黃序周出任墾管局局長、黨組書記(黃序周,湖北黃岡人,1904年生,1927年2月參加中國共產黨,曾參加過北伐戰爭和南昌起義。上海解放後初任市民政局副局長,後任墾管局局長。爾後調任湖北省工作,是第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1984年在武漢逝世),副局長沈維岳、鄭宏惠。
墾管局最初辦公地點設在江蘇興化,後來移到江蘇大豐新豐鎮,最後才到大豐四岔河。墾管局是上海市政府序列中的一個局級單位,下設工業處、農業處、生產處、管理處、辦公室,還附設學校和新人村。墾管局下屬成員比較複雜。除幹部家屬以外,主要有犯人、無業游民、社會上的流浪兒童等。當時則統稱“墾民”。1952年8月,根據工作需要,墾管局改名為上海市上海農場管理局(簡稱農場局),1956年又更名為地方國營上海農場,工作業務受市公安局領導,為上海市罪犯的主要改造教育場所,曾被公安部列為全國大型勞改單位。1964年停止收罪犯,成為安置刑滿釋放留場就業人員的場所。從1968年10月起,根據上海市有關部門的安排,先後安置了6000餘名上海知識青年。
1968-1972年,LYC曾是江蘇省大豐縣上海農場職工。
1973年1月9日,根據中共上海市委和市革命委員會的指示,上海農場劃出元華分場和隆豐、鹽場共12.38萬畝土地和不動產及流動資金交給上海農業局籌建上海市海豐農場。1974年3月和1975年1月,上海農場有4.1萬畝和1.44萬畝土地及不動產劃給海豐農場(1980年1月海豐農場又把4.16萬畝土地劃還上海農場)。

海豐農場

海豐農場建於1973年3月,原是上海市勞改局所屬上海農場的一部分。即元華分場(含現在的新華管區)、下明分場、隆豐和安豐兩地區、鹽場以及未圍南鹽場草盪。從1973年3月~1975年3月,上海農場將上述地域分三次劃給海豐,土地總面積為182275畝。其中,元華分場、下明分場、隆豐和安豐兩地區構成了海豐的老墾區,土地面積為114015畝。1975年,上海市在江蘇鹽城地區配合下,從老墾區向東圍黃海灘涂24.2萬畝。其中2.2萬多畝劃給江蘇大豐縣,4.6萬畝劃給上海農場,其餘17餘萬畝歸屬海豐,構成了海豐農場的新墾區。1980年,將下明分場劃給上海農場,老墾區面積減少4萬畝。至1990年,海豐農場新老墾區共有土地36.06萬畝。
海豐農場職工大部分來自上海市的初高中畢業生,到1980年,農場共有職工33649人,是年年底,知青和郊縣來的職工全部遷到郊縣農場,留下二三千人都是從市區、當地和外地調入的幹部、技術人員和及其家屬子女。1982年,從新疆農墾系統轉到海豐農場上海支疆青年9715人,1987年起,部分新疆上海知識青年轉移到郊縣農場。1990年全場有職工7284人。
海豐農場先後開辦13所國小,4所初級中學,1所完全中學,還開辦了職工學校,電大輔導站,函授輔導站和寶鋼技校等。教師由場內自己選拔、委託培訓,學生入學率80%,總場有職工醫院,分場有分醫院或衛生所,基層有醫務室。電影院4座,35毫米放映機4台,座機1台。圖書館1個,圖書室68個,藏書10萬餘冊。電視轉播站1座。1973~1990年,國家撥款(總投資)累計3.4億元。

川東農場

川東農場始建於1955年4月,時稱川東勞改支隊(即川東分場),隸屬於上海農場。1983年1月,經上海市公安局批准,組建“上海市第二勞動教養管理所”,又稱“上海市川東農場”。
川東農場地處江蘇省東台、大豐兩區(市)交界處,與“國家麋鹿自然保護區”相毗鄰,東臨黃海,西近沿海高速,全場南北長18公里,東西寬12.14公里不等,土地面積59164畝(包括灘涂面積在內共60466.3畝),其中耕地面積3.65萬畝,林地1.05萬畝。
2009年7月,實行場所徹底分離,上海市川東農場移交上海市光明食品(集團)有限公司管理。股權結構為國有獨資。治理結構為二級管理模式。
自2009年7月移交上海光明食品集團管理後,在市政府、市農委等各級領導的關心、支持、幫助下,在農場黨委的直接領導下,繼續以產業化為導向,以“龍頭”產業為市場主體,形成了包括種植、種子糧食、畜牧、食用菌和飼料等五大產業;綠化園藝業和食品批發零售業兩大支撐產業的“5+2”模式的產業格局。農場下設上海東穗現代農業有限公司、江蘇申川種業有限公司、江蘇東越生物技術發展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東裕畜牧養殖有限公司、上海川田錦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等生產經營單位,為上海市“菜籃子、米袋子”工程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