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化人的本性而致力人為。荀子關於道德和禮義起源的命題。語出《性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化性起偽
- 定義:荀子關於道德和禮義起源的命題
- 出處:《性惡》
變化人的本性而致力人為。荀子關於道德和禮義起源的命題。語出《性惡》。
化性起偽,漢語成語,拼音是huà xìng qǐ wěi,意思是指變化先天的本性,興起後天的人為。偽,指後天習得的社會行為。出自《荀子·性惡》。成語出處《荀子·性惡》:“故聖人化性而起偽,偽起而生禮義,禮義生而製法度。”...
荀子提出化性起偽,是為了強調後天教育的重要性。按照荀子的觀點,性、偽之分,也就是先天的與後天的區別。先天的屬於性,是不可事、不可學的;後天的屬於“偽”,也即人為,是可以經過學習、努力而得到的。荀子認為孟子的性善說...
"化性起偽"強調的恰恰是人做為價值主體的能動性──人能通過思慮和反省,了解"道"和規範,並從而安放人自然的情感欲望,使得其"既得其養",更能成為"別""分""禮"等價值分際的構成元素。章節目錄 目錄 自序 第一章現代和為己之...
3.“化性起偽”的性惡論的意義與目的 性惡論的價值在於:(1)提出人的自然本性的先天合法性,從人的實然層面來看待人性。(2)強調後天環境對人發展的作用。(3)進而說明禮樂教化的價值與意義。性惡論的限制在於:(1)從性惡出發,...
第二章 化性起偽——荀子這樣說人性 人性本惡,人為可善 棄惡揚善,改造本性 情慾難逃,可以束縛 積善成德,勿以善小而不為 人情不美,不可不防 切勿憑己好惡行事 君子小人細節中 君子之交淡如水 與人為善,以和為貴 第三章...
因此,苟子所說的性乃是指人所生而俱有的耳、目、口,鼻等功能以及飲食、好利惡害等人情慾望和一顆認知主宰的心。要成為君子,就必須“化性起偽”,懂得禮義之道。而是否懂得禮義之道,正是人類和禽獸的分野所在。苟子十分重視人類...
《荀子·性惡》“聖人之所以同於眾其不異於眾者,性也;所以異而過眾者,偽也。”能行,能止,能為,即是君子。小人循性而不知為,君子明天人之分,化性起偽,不捨於性而求有為,性與為既是有區別而對立的,又是一致而並存...
《《荀子》的公理化詮釋》是2015年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甘筱青。內容簡介 本書為《廬山文化研究叢書》(第五輯)之一。本書運用公理化的方法,分“明分使群篇”、“隆禮重法篇”、“化性起偽篇”、“王霸兼用篇”,將...
潛移默化 第二單元 化性起偽 人性本惡 欲不可去 不順情性 慮者節求 善者偽也 禮樂相合 以禮化性 聖人興禮 第三單元 隆禮重法 禮之本源 天地至境 好禮遵法 隆禮未明 多言而類 必由禮法 無禮不善 國必有禮 聽政以...
荀子韓非儘管都主張性惡論,但荀子的性惡說中還具有“化性起偽的合理因素,而韓非則把人性看成是絕對的“惡”,認為君主應該用“畜鳥”,“豢獸”的方法對待臣民,推行嚴刑峻法的政策。(3)關於中央集權與君主專制;荀子主張“立君...
他從知識論的立場上批判的總結和吸收了諸子百家的理論主張,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明於天人之分”的自然觀、“化性起偽”的道德觀、“禮儀之治”的社會歷史觀,並在此基礎上,對先秦哲學進行了總結。與孔、孟相比,荀子的思想則具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