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性起偽(荀子關於道德和禮義起源的命題)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變化人的本性而致力人為。荀子關於道德和禮義起源的命題。語出《性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化性起偽
  • 定義:荀子關於道德和禮義起源的命題
  • 出處:《性惡》
來源出處
荀子在討論禮義的起源時提出:“凡禮義者,是生於聖人之偽,非故生於人之性也。故陶人埏埴而為器,然則器生於工人之偽,非故生於人之性也。故工人斲木而成器,然則器生於工人之偽,非故生於人之性也。聖人積思慮,習偽故,以生禮義而起法度,然則禮義法度者,是生於聖人之偽,非故生於人之性也。若夫目好色,耳好聲,口好味,心好利,骨體膚理好愉佚,是皆生於人之情性者也,感而自然,不待事而後生之者也。夫感而不能然,必且待事而後然者謂之生於偽。是性偽之所生,其不同之徵也。故聖人化性而起偽,偽起而生禮義,禮義生而製法度,然則禮儀法度者,是聖人之所生也。”荀子是性惡論者,認為平常人之有禮義,是由於聖人教化的結果。即使是聖人自己,其性也是惡的,其所以成聖,也是由於積偽的結果。荀子提出化性起偽,是為了強調後天教育的重要性。按照荀子的觀點,性、偽之分,也就是先天的與後天的區別。先天的屬於性,是不可事、不可學的;後天的屬於“偽”,也即人為,是可以經過學習、努力而得到的。荀子認為孟子的性善說存在矛盾,無法說明禮義的起源及其重要。因為如果人的本性就是善的,就合乎禮義,那么聖王、禮義就成為多餘的了。正因為人的本性是惡的,如果任其人的本性去發展,就會導致天下紛爭和大亂,於是需要聖人出來制定禮義,規定人們社會等級的差別,這樣才能建立起一套社會秩序,使天下大治。所以荀子說:“性者,本始材朴也;偽者,文禮隆盛也。無性則偽之無所加,無偽則性不能自美。……性偽合而天下治。”這話的意思是說,性偽相待而成:因為有性惡,所以需要人為;因為有人為,所以最終人可以為善。達到天下大治的條件是“性偽合”。作為性惡論者,荀子提出化性起偽,是強調道德禮義的外在規範性,這是他與作為性善論者提出四端說而重視道德的自律與自覺的孟子學說的不同之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