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的為己之學:從性惡到養心以誠

《荀子的為己之學:從性惡到養心以誠》是2015年11月23日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鄧小虎。

基本介紹

  • 書名:荀子的為己之學:從性惡到養心以誠
  • 作者:鄧小虎
  • ISBN:978-7-301-23554-6
  • 頁數:236
  • 定價:¥38.00
  • 出版時間:2015-11-23
  • 開本:16開
  • 書號:23554
  • 版次:1
  • 字數:211 千字
  • 版次:1
  • 裝訂:平
  • 瀏覽次數:371
內容簡介,精彩片段,章節目錄,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本書之目的在於以"為己之學"來理解荀子的思想體系,而內容則集中在釐清"性惡"和"誠"這兩個貌似對反的概念在這種"為己之學"中的理論地位。本書力圖論證,對於求學為己的堅持,其實貫穿整個荀子思想。荀子雖然說"人之性惡",但他卻不認為"性"是人的本質。對於荀子來說,"人之性惡"指的就是"情慾"有天生自然的傾向支配人,使人"役於物"。荀子所說的"化性起偽",其實就是奮起人為的主動性,建構禮義法度,轉化情慾,使之不但得養,更能成為倫理價值體系的一部份,此之謂"性偽合而天下治"。"化性起偽"又同時是一種情理教育,其重點就在於通過"仁義"和"禮義"來"養心",而"誠"既是"養心"的方法,也是"養心"有成所達致的心靈狀態。"仁義"和"禮義"提供了一套價值框架以供我們理解自身的情感欲望、經歷感受,並指導我們對這些情感欲望、經歷感受做出思慮判斷和價值選取。在這個意義上,"仁義"和"禮義"構成了整全自我的基本結構。"誠"其實就是真誠、無自欺地面對一己的生命和自我,並通過"守仁"和"行義"來建構自我主宰、"重己役物"的整全自我,以及最終成就有意義的美好人生。

精彩片段

荀子主張性惡,又極重視禮義。因此不少學者認為,荀子對於道德本源沒有清晰的認識,無法承認道德主體,只能強調外在的禮義,卻又因為沒有道德心性作為基礎而容易墮陷為類同於法家的權威主義。本書的兩個主要關注點:一是從"為己之學"來理解荀子的思想體系,二是釐清"性惡"在這種"為己之學"中的理論地位。本書從"性惡"出發,釐清"人之性惡"的主張不但和道德自主無礙,更恰恰是道德自主之所以能夠展開的自然基礎。其之所以如此,就因為"性"和"偽"其實都是多重結構的概念。"心"和"偽"並非和"性情""情慾"同層的心理活動,而是高於自然活動的人類反省和思慮。"化性起偽"強調的恰恰是人做為價值主體的能動性──人能通過思慮和反省,了解"道"和規範,並從而安放人自然的情感欲望,使得其"既得其養",更能成為"別""分""禮"等價值分際的構成元素。

章節目錄

目錄 自序
第一章現代和為己之學
一、 現代文化的特質 二、 我為什麼應該道德? 三、 儒學和己
四、 道德規範和道德主體 五、 荀子的為己之學
第二章性惡和道德自主
一、 道德自主與性惡 二、 性惡的意涵 三、 善的根源 四、 小結
第三章性偽的多重結構
一、 “性”的兩重定義 二、 “偽”的兩重定義 三、 “性偽合”的三重結構 四、 小結
第四章 道及禮的養和別
一、 “道”和禮 二、 道及禮的客觀恆常 三、 禮的養和別 四、 情文俱盡 五、 性偽合及養別互構 六、 小結
第五章 人倫和學者為己
一、 基本益品 二、 人倫和情感 三、 為己和人倫 四、 養欲和化性 五、 人倫和價值追求 六、 小結
第六章偽者文理隆盛
一、 《荀子》之前的“文” 二、 “文”“質”與“性”“偽” 三、 “文理”和“禮義” 四、 小結
第七章誠及君子養心
一、 《不苟》篇的“誠” 二、 君子 三、 養心 四、 小結
第八章仁義化變和誠
一、 先王和仁義 二、 為仁義法正 三、 化性和化人 四、 變應和應變 五、 小結
第九章 誠和心之主宰
一、 誠和真實 二、 “誠論”的內容 三、 仁義和心之主宰 四、 心及其主宰
五、 取捨的標準 六、 古今之正權 七、 小結
第十章 養心莫善於誠
一、 整全的自我 二、 思慮的對象 三、 自我整合 四、 道和整全自我 五、 如何生活 六、 養心莫善於誠
附錄:《荀子》中的《詩》及其反映的倫理思想
一、 荀子論《詩》 二、 荀子引《詩》:君子之德操 三、 《詩》和倫理修養
附屬檔案一《荀子》中的詩及其倫理思想
附屬檔案二《荀子》篇章論《詩》列表
參考文獻

作者簡介

香港大學中文學院助理教授,牛津大學中國研究博士畢業。曾於《台大哲學論評》《哲學與文化》《中國哲學前沿》等期刊發表中英文論文十數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