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化學傳遞學說
- 定義:進行細胞間的信息傳遞
- 提出者:Otto Loewi
- 發現時間 :1921年
神經元間通過突觸結構進行細胞間的信息傳遞和信息整合。當衝動到達神經末梢時,神經元末梢部位釋放出多種神經化學物質,作用於次一級神經元或效應器的相應受體上,發生興奮或抑制效應。發展史 1921年Otto Loewi通過離體雙蛙心灌流實驗證明遞質的存在。當刺激甲蛙心使迷走神經興奮時,甲蛙心受到抑制,這時將甲蛙心的...
化學偶聯學說是關於線粒體或葉綠體的ATP合成反應機理的假說之一。認為與電子傳遞體間的氧化還原反應偶聯,形成具有高能鍵的中間化合物,再由它形成ATP的高能磷酸鍵,整個過程都是化學反應,因為是按當量關係進行的,所以稱為化學偶聯。此假說不足之處在於中間化合物至今不明。現在看來化學滲透說在解釋磷酸化的機理方面...
化學滲透學說(chemiosmotic theory)由英國的米切爾(Mitchell 1961)經過大量實驗後提出。該學說假設能量轉換和偶在線上構具有以下特點:①由磷脂和蛋白多肽構成的膜對離子和質子具有選擇性 ②具有氧化還原電位的電子傳遞體不勻稱地嵌合在膜內 ③膜上有偶聯電子傳遞的質子轉移系統 ④膜上有轉移質子的ATP酶。在解釋線粒體...
化學起源說是人們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說,由奧巴林和霍爾丹提出,這一假說認為,地球上的生命是在地球溫度逐步下降以後,在極其漫長的時間內,由非生命物質經過極其複雜的化學過程,逐漸地演變而成的。最終,以生化系統和遺傳系統的建立為標誌的細胞得以誕生。化學起源的階段 化學起源說將生命的起源分為四個階段。第一...
而苯丙胺的過度興奮又能誘發類似精神病症狀;a-MT可抑制多巴胺和去甲腎上腺素的合成,對人有鎮靜作用,甚至引起精神抑鬱,左旋多巴可減弱或取消利血平的鎮靜作用;左旋多巴治療抑鬱症患者可獲較好療效,均支持精神分裂症的多巴胺學說。調節心血管活動 在中樞神經系統中不同部位的多巴胺對心血管系統有不同作用。激動腦室...
這個樸實的科學定義為人們研究自然界中各種物質的組成指明了方向,為使化學逐步成為一門真正的科學作出劃時代的貢獻。他根據氣體的可壓縮性和物質的溶解和揮發性,發展了物質的微粒學說,並提出了火的微粒說,認為金屬煅燒加重是由於金屬和火微粒的結合。燃素說 17世紀到18世紀中期,很多化學家和醫學、生理學家曾廣泛...
他認為,(1)每一有機體由兩部分組成:種質和體質,前者是“潛在的”,後者則是被“表達的”,種質傳給後代,而體質則如同樹葉一樣地凋萎;(2)生殖細胞不是從親代的身體上衍生而來,而直接來自種質一脈相承的延續;(3)世代之間的聯繫是遺傳性狀的傳遞,這種傳遞是通過一定的化學實體進行的(瑪格納2001)。魏...
中性學說(the neutral theory)認為分子水平上的大多數突變是中性或近中性的,自然選擇對它們不起作用,這些突變全靠一代又一代的隨機漂變而被保存或趨於消失,從而形成分子水平上的進化性變化或種內變異。1968 年,日本遺傳學家木村資生(1924--1995)根據分子生物學的研究資料,首先提出了分子進化的中性學說(The ...
此假說假設在電子傳遞驅動下,H+循環出、進線粒體,同時生成ATP,雖能解釋氧化磷酸化過程的許多性質,但仍有許多問題未能完全闡明。化學偶聯學說 關於線粒體或葉綠體的ATP合成反應機理的假說之一。認為與電子傳遞體間的氧化還原反應偶聯,形成具有高能鍵的中間化合物,再由它形成ATP的高能磷酸鍵,整個過程都是化學反應...
:在肝功能嚴重障礙時,體內形成的芳香族胺基酸產物苯乙烯醇胺和羥苯乙醇胺在化學結構與真性神經遞質去甲腎上腺素和多巴胺極為相似,但生理效能遠較真性神經遞質弱.故稱為假性神經遞質。治療:左旋多巴治療。形成真性神經遞質與假性神經遞質競爭。補充和發展 血漿胺基酸失衡學說 正常情況下,血漿中各種胺基酸的含量保持較...
以後又陸續發現在腦、脊髓和外周組織都有神經肽和經典遞質共存的現象,從而改變了傳統的化學遞念。因此認為戴爾原則並不正確。但是戴爾的原先觀點認為,一個神經元的全部神經末梢均釋放相同的遞質;他並沒有限定一個神經元只能含一種遞質。因此,戴爾的觀點還是對的,而戴爾原則則是需要修改的。遞質共存 在無脊椎動物...
直到1860年首次召開的國際化學會議後,分子假說才被各國化學家接受,並提升為分子學說。簡介 道爾頓和阿伏伽德羅創立了分子原子論,奠定的近代化學的基礎。每個化學家各有各的一套元素符號和化學式的寫法,以至於在著名化學家凱庫勒編寫的教科中,醋酸的化學式竟達19個之多。這種混亂的情況使許多著名的化學家甚至懷疑原子...
關於神經肌肉接頭的傳遞是電,還是化學過程,有過很長時期的爭論。奧地利科學家O·勒維在蛙心灌流標本上,首次給突觸的化學傳遞學說以實驗證明,而把這一學說套用到神經肌肉接頭的,則是英國科學家H·H·戴爾等人(1936年)。但直到20世紀50年代初微電極技術套用於接頭研究之後,其化學傳遞學說才得到最終確立。
他曾在全國性學術會議上呼籲:“可以認為,化學傳遞學說現在似乎又到達一個新階段的前夜,傳出神經間相互制約的關係更為明確,但面前還存在很多矛盾,等待解決,才能破曉,讓我們從事生理科學工作的同志們共同努力吧!”時至今日,恰如他所期待的,國內外對傳出神經突觸傳遞的研究,經久不息,確已達到更為深廣的新...
敘述電子傳遞和光合磷酸化機制 經典理論解釋都是以PSI、PSII雙重光系統電子傳遞的“Z”形線路圖來示意光反應的主要過程,但現多以“化學滲透”學說解釋。P680吸收光量子後,使電子激發躍遷,進入電子傳遞鏈。同時被氧化的P680從水的光解中獲得兩個電子而還原,水光解釋放出氧分子,兩個氫質子進入類囊體腔內的溶液中。
至此,傳出神經系統的化學傳遞學說才臻完善。2.傳出神經突觸的超微結構突觸中神經末梢與效應器細胞或次一級神經元間有一定的間隙,稱突觸間隙。傳出神經末梢鄰近間隙的細胞膜稱為突觸前膜;效應器或次一級神經元鄰近間隙的細胞膜稱為突觸後膜。在運動神經與骨骼肌的接頭(也稱終板),這個間隙約為15~20nm;終板...
一、中樞電傳遞 二、中樞化學傳遞 三、神經肌肉接頭化學傳遞 四、神經效應器化學傳遞 五、化學性突觸等效電路 第二節 突觸前遞質的釋放 一、動作電位振幅與時程 二、Ca2+通道活動 三、囊泡胞吐 四、量子釋放 第三節 突觸後興奮與抑制 一、興奮性突觸後電位 二、抑制性突觸後電位 三、慢突觸電位 第四節 突觸...
化學滲透學說可以很好地說明肌質體內膜中電子傳遞、質子電化學梯度建立、ADP磷酸化的關係。內共生學說(endosymbionthypothesis)關於肌質體起源的一種學說。認為肌質體來源於細菌,即細菌被真核生物吞噬後,在長期的共生過程中,通過演變,形成了肌質體。該學說認為:肌質體祖先原肌質體(一種可進行三羧酸循環和電子傳遞的革蘭氏...
按照Mitchell的化學滲透學說,線粒體通過電子傳遞和耗氧,建立跨線粒體內膜的質子電化學梯度,用於驅動ATP合成〔27〕。當高能質子由F0F1-ATPase複合體重新進入線粒體基質時,能量轉化合成ATP。若線粒體內膜通透性改變時,質子可由非特異性部位滲漏回基質,即形成質子漏時,ADP/O將降低〔28〕。有假說認為:在運動時...
他在1661年出版了化學史上非常著名的《懷疑派的化學家》一書,用氣體是像小彈簧似的粒子的聚集體的概念來解釋氣體的各種物理現象。德謨克利特 德謨克利特 約公元前460~公元前370年),古希臘的屬地阿布德拉人,古希臘偉大的唯物主義哲學家,原子唯物論學說的創始人之一(率先提出原子論(萬物由原子構成))古希臘...
1.5.3 從突觸到腦,樹突和容積傳遞的問題無法迴避 推薦閱讀 參考文獻 第2章 化學傳遞 第3章 電傳遞 第4章 神經-肌肉接頭傳遞 第5章 突觸構造與模式突觸 第6章 突觸傳遞的生理學和研究方法 第7章 神經遞質、調質與突觸活性分子 第8章 非腎上腺素能、非膽鹼能傳遞與伴傳遞 第9章 中樞模式突觸的興奮性傳遞...
對於這兩種能量轉換的機制,P.米切爾提出的化學滲透學說得到了越來越多的證據。生物體利用食物氧化所釋放能量的效率可達70%左右,而從煤或石油的燃燒獲取能量的效率通常為20~40%,所以生物力能學的研究很受重視。對生物膜能量轉換的深入了解和模擬將會對人類更有效地利用能量作出貢獻。生物膜的另一重要功能是細胞間或...
遺傳信息是由三聯體密碼子記載的,因此遺傳信息的起源歸根結底就是密碼子的起源問題。迄今為止,提出了若干假說。這些學說分別從偶然性、化學相互作用、協同演化、生化系統起源以及綜合作用等不同視角探討了遺傳密碼子起源的可能途徑,特別是以生化系統構建為目的的從能量轉化到信息化的演化機制值得關注。凝固事件假說 克里...
在自然狀態下無論在外周還是中樞神經內部,神經衝動都在單一神經元範圍內傳導。在神經末梢處(突觸或與肌肉接頭上),神經衝動通過化學傳遞或電傳遞引起下一個細胞的興奮或抑制。將一對電極置於神經纖維上,可將神經衝動通過放大器顯示在示波器螢幕上。這是一個短暫的負的小電波。如果將微電極插入神經纖維內記到的信號...
關於ATP酶催化ADP氧化磷酸化成ATP的機制,先後提出過幾種假說 1、化學偶聯假說;2、構象假說;3、化學滲透假說。如今流行的是化學滲透假說,由英國生物化學家P.Mitchell於1961年提出。該學說很好地說明線粒體內膜中電子傳遞、質子電化學梯度建立、ADP磷酸化的關係,並具有大量的實驗支持,得到公認並獲得了1978年諾貝爾...
第二信使學說是E.W.薩瑟蘭於1965年首先提出。他認為人體內各種含氮激素(蛋白質、多肽和胺基酸衍生物)都是通過細胞內的環磷酸腺苷(cAMP)而發揮作用的。首次把cAMP叫做第二信使,激素等為第一信使。第二信使是指在胞內產生的非蛋白類小分子,通過其濃度變化(增加或者減少)應答胞外信號與細胞表面受體的結合,調節...
第三章 細胞間信息傳遞 第一節 間隙連線與電傳遞 一、問隙連線 1.間隙連線的結構 2.間隙連線的通透性 3.間隙連線的生理功能 二、電傳遞 第二節 化學傳遞的一般規律 一、認識化學傳遞的歷史 二、化學突觸傳遞的基本機制 1.化學突觸的結構與分類 2.化學突觸傳遞的基本原理 3.突觸整合與神經迴路 三、化學...
五、 生物化學分析法 六、 腦成像技術 七、 行為學研究 第四節 腦結構和功能關係的幾種假說 一、 定位學說與整體學說的統一 二、 功能系統學說 三、 模組學說 第五節 行為的自然與後天獲得 一、 基因對行為的影響 二、 進化與行為 小結 思考題 第二章 神經元的電活動與信息交流 第一節 神經元與突觸 一...
化學滲透學說可以很好地說明線粒體內膜中電子傳遞、質子電化學梯度建立、ADP磷酸化的關係(圖7-33)。圖7-33線粒體在有氧呼吸中的主要作用 ATP合酶合成ATP的機理 結合變構模型(binding-changemodel)ATP合酶合成ATP的分子機理的研究一直是研究的熱點,為多數人接受的ATP合酶合成ATP的模型是“結合變構模型”。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