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包立方程式
- 外文名:Pauli equation
- 領域:量子力學
簡介,與薛丁格方程、狄拉克方程的關係,沃爾夫岡·泡利,自旋1/2,薛丁格方程,
簡介
泡利方程或稱薛丁格-泡利方程,為描述帶有自旋1/2的粒子在與電磁場相互作用下的修正方程(自旋1/2粒子例如電子)。在此之前,用以描述粒子行為的薛丁格方程則未考慮到粒子自旋的性質。其為狄拉克方程在非相對論極限下的特例,套用在粒子速度慢到相對論效應可以忽略的場合。
泡利方程是由沃爾夫岡·泡利於1927年所建構。
與薛丁格方程、狄拉克方程的關係
泡利方程為非相對論性的量子力學方程,但其能描述自旋相關的行為,因此其具有薛丁格方程與狄拉克方程的中介角色:
- 狄拉克方程(作用於複數四分量旋量),完整地考慮了相對論效應,可描述自旋。
注意到:若磁矢勢A為零,泡利方程則約化為一個在純電勢ϕ中運動的帶電粒子之薛丁格方程:
但因為泡利矩陣的存在,此方程是作用在二分量旋量上的。因此僅當磁場存在時,粒子自旋才會對粒子的運動發揮影響。
沃爾夫岡·泡利
沃爾夫岡·歐內斯特·泡利(德語:Wolfgang Ernst Pauli,1900年4月25日-1958年12月15日),奧地利理論物理學家,是量子力學研究先驅者之一。1945年,在愛因斯坦的提名下,他因泡利不相容原理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泡利不相容原理涉及自旋理論,是理解物質結構乃至化學的基礎。
自旋1/2
對自旋½粒子進行自旋性質的量子測量會得到兩個值。有兩個結果肇因於所存有的矢量空間的維度。自旋½粒子的自旋量子態可以用一種兩個維度的複數值矢量來描述,稱之為二元旋量。利用這種表示法,量子力學中的算符可寫成2乘2(2 x 2)的複數厄米矩陣。
薛丁格方程
在量子力學中,薛丁格方程(Schrödinger equation)是描述物理系統的量子態怎樣隨時間演化的偏微分方程,為量子力學的基礎方程之一,其以發表者奧地利物理學家埃爾溫·薛丁格而命名。關於量子態與薛丁格方程的概念涵蓋於基礎量子力學假說里,無法從其它任何原理推導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