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文學研究

包公文學研究

《包公文學研究》是李建明創作的文學研究著作,首次出版於2012年12月。

該書緊緊扣住清官文化與通俗文學的線索論述包公文學,探討包公文學的產生和發展原因,宋元明清包公文學取得的成就及文化意義等。該書在文學研究方面,運用小說學、戲劇學、母題學、文體學、敘事學、狂歡理論和方法;在文化研究方面,涉及經學、法律學、民俗學等理論和方法。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包公文學研究
  • 作者:李建明
  • 首版時間:2012年12月
  • 字數:321千字
  • 類別:文學研究著作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作品鑑賞,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該書以清官文化的興起為背景,研究包公文學的發展和包公形象的演變,著重探討清官文化為什麼會在宋朝興起,宋元的清官文學為什麼會以包公為代表,並且以文本的演變來探討包公文學的發展變化,同時對包公文學意蘊作深入的探討。

作品目錄

第一章 包公文學產生的文化背景
第二章 宋朝包公文學研究
第三章 元朝包公文學研究
第一節 論隋唐的貶貪文化
第二節 論宋朝清官文化的興起
第三節 包拯與包公文學的產生
第一節 宋朝包公文學的產生
第二節 從文言小說到話本
第一節 元代包公文學的興盛發展
第二節 關漢卿與元雜劇中的包公戲
第三節 元雜劇中的包公戲的成就
第四章 明朝包公文學研究
第五章 清朝包公文學研究
第六章 包公文本演變鳥瞰
第一節 明朝包公文學概述
第二節 展現罪人恣意妄為的欲望:明代包公小說的敘述意圖
第三節 拙劣的改編成功的採錄
第一節 清朝包公文學概述
第二節 俠義精神在《三俠五義》中的修正
第三節 花部中的包公戲
第一節 包公形象的演變
第二節 情節設定的豐富與發展
第三節 倫理主旨的表述
第七章 包公文學的意蘊
第一節 包公文學的批判精神
第二節 包公形象的文化內涵
第三節 包公文學中的大團圓

創作背景

包拯的歷史地位與同時的歐陽修王安石蘇軾等人比較,並不顯赫。但以為官清廉和善斷疑案著稱的包公,卻被民間文化選中,不斷被神化,是封建時代一個箭垛式的人物,成為鐵面無私的化身、清正廉明的清官的典型,被譽為“包青天”。在通俗文學中,包公故事十分豐富。據包拯同時代人的筆記,他的故事北宋時期就在民間流傳。明清以包公故事為題材的文學作品更難以統計。這說明,包公文學是一種顯著的歷史存在。基於此,《包公文學研究》對這一主題展開了研究。

作品鑑賞

一、該書堅持文史結合。包公文學在發生、發展、演變的過程中與當時的政治、經濟、社會與文化均有著不可分的內在聯繫。因此在研究包公文學的發展流變時,要綜合前人的成果及歷史資料的佐證,力求更清晰地呈現出包公文學的演變情形與豐富樣貌。該書在分析包公形象的演變過程中,注意與特定的歷史相結合。比如,包公形象,在宋代市井文藝家那裡,包公只是一個判官形象。包公在通俗文學成為判官形象,與正史和文人的文集中對他審案個性的描寫有關。到了元代,包公被塑造成有智謀的鬥士形象。主持正義又充滿智慧的包公,體現了作家們對清明政治的渴望和期待。同時,這也是生活在朝不保夕的元代百姓的呼聲。在明代以後,他有智有剛,是日斷陽夜斷陰的星主。
二、該書堅持比較分析的方法。該書通過包公文學同一故事在不同文體演變的比較,以及包公文學與其他相類似的文學樣式(含與西方文學相似的題材)比較,從而凸顯出包公文學意蘊及特點。包公文學體現了獨特的民族文化心理。這從關漢卿的包公戲與莎士比亞的“案情劇”比較研究中可以發現。同樣是面對善與惡,中國的小人物只能靠外力——鬼魂或清官來為他們伸張正義;莎士比亞對於善與惡,既藉助於法律來解決,又充分表現人的本質。中國人相信天理,所以代表正義的一方都有好結局,很少西方悲劇那種恐怖、可怕、悲慘、神秘等成分,著重表現了主人公的正義性和頑強的鬥爭精神,可以看成是採用正劇形式的悲劇。
三、該書堅持文獻與理論研究相結合。文獻研究是文學研究工作得以進行的基礎和前提,該書對部分包公文學的故事源流和產生時代進行考證。在此基礎上,該書緊緊扣住清官文化與通俗文學的線索論述包公文學,探討包公文學的產生和發展原因,宋元明清包公文學取得的成就及文化意義等。在理論研究上以文學研究和文化研究為主,具體地說,在文學研究方面,運用小說學、戲劇學、母題學、文體學、敘事學、狂歡理論和方法;在文化研究方面,涉及經學、法律學、民俗學等理論和方法。

出版信息

書名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包公文學研究》
2012年12月
復旦大學出版社
978-7-309-09128-1

作者簡介

李建明,男,1964年生,江蘇泰興人,古代文學博士,副教授,《江海學院學報》常務副主編,江蘇省作家協會會員,文學創作二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