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作教育

勞作教育

勞作教育(德Arbeits-unterricht),德國凱興斯泰納的教育主張。凱興斯泰納在所著《德意志青少年的公民教育》、《勞作學校要義》和《陶冶的理論》中主張把國民學校從讀書學校改組為勞作學校,對勞動人民子女施以勞作和公民訓練,使他們成為掌握一定生產技術、絕對服從國家利益的新型勞動者。勞作學校有三項任務:職業技能訓練,職業倫理教育,團體倫理化教育。每所國民學校增設實習工廠、學校園地、實驗室、縫紉室等,師生共同組成勞作小組,強調“性格陶冶功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勞作教育
  • 外文名:workeducation
  • 別名:職業技能訓練
勞動教育名詞解釋:勞動、生產、技術和勞動素養方面的教育。主要任務是:(1)培養學生正確的勞動觀點。使學生懂得勞動、勞動人民創造人類歷史,熱愛勞動,尊重勞動人民,摒棄輕視體力勞動和工農的思想,懂得體力勞動必須與腦力勞動相結合。(2)培養學生正確的勞動態度。使學生認識勞動是建設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必要條件,是公民的神聖權利和光榮義務。(3)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勞動習慣、艱苦奮鬥作風,遵守勞動紀律,愛護勞動工具,珍惜勞動果實,抵制不勞而獲、奢侈浪費等不良思想傾向。(4)使學生獲得工農業生產基本知識和技能。其內容和形式受生產力、科學技術、文化教育發展水平以及人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制約。16世紀英國早期空想社會主義者托馬斯,莫爾在《烏托邦》一書中最早闡述教育與農業、手工業勞動結合的思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