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辦人
福祿培爾(Fredrich Froebel,1782—1852)是
德國著名的
教育家,
幼稚園運動的創始人。他出身於
牧師家庭,自幼喪母,童年沒受過嚴格的教育。中學畢業後,從事過幾年林業工作。1799年入耶拿大學,兩年後又因貧困而失學。此後,他一邊工作一邊自學。1805年,他受聘擔任一所學校的
教師,從此開始了他的教育生涯。由於該校崇尚裴斯泰洛齊的教育思想,福祿培爾也對裴斯泰洛齊產生了興趣。他先後兩次前往裴氏工作的學校參觀學習,第二次留在裴氏身邊工作了兩年。1811年,福祿培爾重返大學,學習數學、自然科學等。此後他當過兵,也在大學從事過科研工作。
1816年,
福祿培爾在家鄉創辦了一所學校,實驗裴斯泰洛齊的教育主張並取得了成功。1826年,他的著名教育代表作《人的教育》一書問世。1829年,激進的福祿培爾受到反動當局的迫害,學校被迫關閉,他本人也流亡到了瑞士。
流亡期間,福祿培爾在瑞士相繼開辦了幾所學校,繼續他的教育實驗,並將研究重點轉向了幼兒教育。1837年,福祿培爾重返家園,為學齡前兒童創辦了一所活動學校。幾年後,該校正式改名為幼稚園。與此同時,他還開設了幼兒教師培訓班。福祿培爾的其他教育著作也在這一時期相繼出版,如《
慈母曲及唱歌遊戲集》《幼稚園教育學》等。福祿培爾的幼稚園活動受到了社會的重視,幼稚園在各地相繼建立。1851年,德國反動當局下令關閉所有的幼稚園。次年,福祿培爾在悲憤中離開了人世。
創辦簡況
1839年,他在德累斯登建立了一所兒童教育機構,並創辦了第一個兒童指導員訓練班。1840年,他把設立在勃蘭根堡的的結構命名為“德國幼稚園”(derAllgemeinedeutscheKindergarten),把“遊戲指導員”改稱為“幼稚園教師”。幼稚園一詞蘊含著福祿培爾自然教育思想。他把幼稚園比作
花園,把幼兒比作花草樹木,把幼稚園教師比作
園丁,把幼兒教育過程比作培植花草樹木的過程。他希望幼兒能夠像花草樹木一樣在自然環境中生長。
主張
鑒於幼兒期在人的一生髮展中的重要作用,福祿培爾極力倡導重視
學前教育。以前,學前教育的任務主要由家庭承擔。他認為,家庭和母親雖然在學前教育中有很大的作用,但許多母親一方面沒有充分的時間教育子女,另一方面沒有受過相當的教育和訓練,教不好自己的子女。為了更好地開展學前教育,他主張成立一種既不同於家庭,也不同於學校的學前教育機構——幼稚園(nnderganen)。他把這一機構命名為幼稚園是具有象徵意義的。幼稚園意為兒童的花園,在這裡,兒童是植物,教師是園丁。通過合理的教育,兒童就能像植物一樣自然、健康地成長。
以前的學校都以知識的學習、消化、吸收為教學終極目的。福祿培爾認為,幼兒與學齡兒童的身心發展特點不同,幼稚園的主要目標不在於兒童能從中學到多少知識,而在於幫助兒童的身心發展。在幼稚園中,知識的學習、消化、吸收都是預備的、從屬的階段。知識的獲取是從屬的任務,傳授知識僅僅是幼稚園實現其目標的手段而己,兒童身心發展才是首要使命。
幼稚園的教學活動應遵循兒童的天賦興趣和性情。學校的教學應完全以自我活動為基礎,並以表達在活動過程中所獲的知識或觀點達到頂點。
任務
根據他的構想,幼稚園有以下幾項任務:
1.幼兒教育機構。福祿培爾認為,當時普通教育較注重兒童智力和直覺的發展,而忽視了其他各方面能力的培養。他繼承了盧梭的教育思想,認為要使兒童的能力與知識同樣得到充分的發展。使得知與行、理論與實踐、能力與意志品格的發展統一協調。1843年,福祿培爾在關於德國幼稚園的報告中指出,幼稚園的任務是促進幼兒的身體發育和精神上各種性能的發展,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具體為:
促進幼兒身體的發育;發展幼兒的感覺器官、擴大幼兒對周圍事物的認識;發展幼兒的語言和活動能力;認識成年人和自然界;使幼兒養成集體生活的習慣和一定的品德;在遊戲、快樂和天真純樸中作好求學的準備。
2.幼兒師資培訓機構,為其他幼兒教育機構訓練幼兒教育工作者。
3.幼兒教育宣傳機構。創辦《星期新聞》和《福祿培爾周刊》,發表幼兒教育論文,推廣幼兒教育經驗,介紹遊戲方法。
4.幼兒教育研究機構。福祿培爾是從幼兒發展的需要的角度論述學前教育問題的,他沒有看到公共教育代替家庭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要求。
恩物與作業
恩物是福祿培爾為兒童精心設計的
遊戲材料和教學用品,也即
玩具。他設計恩物受到裴斯泰洛齊的“形式教學法”的影響。他之所以把這些遊戲材料命名為恩物源於其宗教思想。在他看來,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是上帝創造的,自然界是上帝給人的禮物。而他創設的恩物是對大自然的模仿,兒童可以通過這些恩物認識自然,進而認識上帝。因此,這些恩物是上帝恩賜給兒童的。
福祿培爾設計的恩物主要有六種,每一種恩物都有其象徵意義和不同的教育作用。
第一種是分別用紅、綠、藍、黃、紫、橙六種顏色的羊毛結紮而成的小球。每個小球直徑四公分,小球上有一線連線。他構想出五十種玩法,認為這種恩物對兒童認識世界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根據他的球體法則,球是最初和最終的自然形式,是上帝的象徵物。兒童可以通過認識球來理解“統一”、 “無限”等。
其次,幼兒可以通過球來認識一些抽象的概念。如教師通過球的甩動來發展兒童上、左、右、前、後等方位知覺,也可以認識“運動”等概念。
再次,幼兒可以籍此鍛鍊視覺和觸覺。 .
第二種是木製的球體、正立方體和圓柱體。正立方體和圓柱體上有穿孔,並附有木棒和細繩。幼兒可以通過這種恩物認識各種事物的形式、性質和相互關係,發展幼兒的創造力和想像力。他認為,三種物體的不同形狀代表了不同事物的多樣性。立方體代表事物的穩定性;球體代表事物的運動性;圓柱體代表事物既有運動的一面,又有穩定的一面。同時,這三種物體又有相同的特性,這種相似性意味著不同事物之間具有統一性。圓柱體是球體和立方體的混合,這種混合決定了這三者之間存在一些共同性。如:圓柱體的平面與立方體的平面相一致:圓柱體的曲面和球體的曲面相一致;等等。
第三種是由8個小正立方體組成的木製正立方體。幼兒可以用小立方體組合成許多事物的形狀,如:椅子、梯子等。在組合的過程中,兒童又可以理解部分與整體的關係:事物的整體可以劃分為各個部分;部分事物可以組合為一個統一的整體。第四種是由8個小長方體組成的木製立方體。第五種是由27個等值小立方體組成的木製立方體。其中3個小立方體分別對分為6個三角 3個小立方體分別四等分為12個小三角體。為學生未來學習數學和幾何打基礎。第六種是由27個小長方體組成的木製立方體。其中有一些小長方體可以分成平板、斜角等。恩物的作用與前者相似。其中,第一、二種恩物供3歲以前的兒童遊戲,第三、四、五、六種恩物供3~7歲兒童遊戲。第四、五、六種恩物的含義與第三種恩物相似,但組成成分更複雜,可以構成多種多樣物體的形狀。
另外,他還設計了一些雙面彩色板、彩色紙、小棒、金屬環等作為幼兒建築遊戲的補充。
作業(Occup北on)是為幼兒設計的各種遊戲活動。與遊戲一樣,積極有益的作業源於自動的原則。他認為,積極有益的作業應該貫穿教育過程的始終。福祿培爾關於作業的觀點繼承和發展了近代資產階級勞作教育思想。從小資產階級的利益出發,盧梭認為,手工勞動,特別是手工業勞動是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裴斯泰洛齊從農民的立場論述了手工勞動的作用,他還從心理學的角度論述了知識首先應該來源於感知訓練。他主張通過手工作業以傳授知識或發展兒童的感性知覺。
福祿培爾認為,作業具有道德、精神和宗教等多種價值。積極有益的手工勞動除了有助於訓練感覺,發展技能,鍛鍊體格,學成手藝之外,還有更深層次的意義,即展現人的內心思想,發展兒童的智力,幫助兒童表達其內心世界。手工作業的重要性就在於它遵循了“教育要表現人的內心生活的能力”的原則。他說,我們如同上帝那樣勤勞工作,勞動使我們展現了內心世界,體現了精神,形成了思想,把不可見的內部世界展現在可見的外部世界之中。
這種展現內心世界的過程也是發展兒童的創造能力,培養兒童的行為習慣和個性的過程,同時,它具有神聖的、甚至玄奧的意義等。他說: “所有的勞動都應成為自由的活動,都應成為發展智力的活動,而其實現的先決條件是這些活動所應遵循的規則能被認可,能被自覺地運用,因為迄今為止,這一方面還很欠缺。對兒童而言,實物教學可以幫助他們逐漸恢復知覺,並引導他們養成性格,由此人類勞動才能轉化成為自由活動,只有當手和大腦的勞動同時進行時,機械的活動才能成為發展智力的活動。手工勞動是自由的活動,且幾乎每一種人類勞動都是創造性的活動,因為只有創造性的勞動,才能使人成為造物主——上帝的縮影。”
因此,學校教育活動包括作業以及其他各種形式的積極有益的勞動。
恩物與作業既是相互聯繫,又是互相區別的。首先,恩物和作業是相互連線的幼兒遊戲活動的兩種形式,是兒童認識自然、社會,滿足其內心衝動的必要手段。其次,作業與恩物相比具有一些明顯的區別.
福祿培爾式幼稚園 - 游 戲
福祿培爾論述了遊戲在兒童早期教育階段的作用和價值。柏拉圖曾宣稱遊戲的教育價值。人文主義者中有一些教育家重視遊戲在兒童教育中的作用。在幼稚園制度建立以前,德國的教育思想與活動中也不乏重視兒童遊戲的傾向,但他們主要強調遊戲的體育訓練價值。
福祿培爾論述了遊戲的作用。他認為,
首先,通過遊戲,教育者能培養兒童的想像力。其次,通過遊戲,教育者能為兒童作出一些生活的解釋。再次,通過遊戲,教育者能幫助兒童體驗現實世界的各種社會關係,培養兒童的獨立意識、互助意識、創造才能和主動精神,使之發展成為構成社會的獨立的個體。他十分強調遊戲的智力價值和道德價值。
因此,福祿培爾非常重視遊戲在兒童發展中的作用,並把遊戲作為幼兒教育的主要活動內容。他說: “遊戲是兒童發展的、這一時期人的發展的最高階段,因為它是內在本質的自發表現,是內在本質出於其本身的必要性和需要的向外表現, ‘遊戲’一詞本身就說明了這一點。遊戲是人在這一階段上最純潔的精神產物,同時是人的整個生活、人和一切事物內部隱藏著的自然生活的樣品和複製品。所以遊戲給人以歡樂、自由、滿足,內部和外部的平靜,同周圍世界的和平相處。一切善的根源在於它、來自它、產生於它。一個能幹地、自發地、平心靜氣地、堅忍不拔地、直到身體疲勞為止堅持遊戲的兒童,也必然成為一個能幹的、平心靜氣的、堅忍不拔的、能夠以自我犧牲來增進別人和自己幸福的人”Q), “這一年齡階段的各種遊戲是整個未來生活的胚芽,因為整個人的最純潔的素質和最內在的思想就是在遊戲中得到發展和表現的。人的整個未來生活,直到他將要重新離開人間的時刻,其根源全在於這一生命階段”*。概而言之,在他心目中,遊戲有以下幾個特點:
(1)它是最適合兒童天性的活動,是兒童快樂的源泉。
(2)它是幼兒認識自然和社會的主要手段。
(3)它不僅可以發展兒童的認識能力和創造性,的道德品質。
(4)它是兒童未來生活的萌芽和縮影。而且可以培養兒童的合群精神和各種公民
福祿培爾並未停留在從理論上闡述遊戲的教育價值。通過幼稚園實際教學活動,福祿培爾使他的有關遊戲教育價值的理論在實踐中得以實現。他把遊戲分成兩種。第一種是運動遊戲。它伴隨著唱歌來進行,並建立在幼兒對自然和周圍所觀察到的各種動作的模仿的基礎上,主要發展人的四肢和感官。第二種是精神遊戲,它是與發展人的認識能力和精神品德有關的遊戲,又稱教學遊戲。
他還為幼兒編寫一些在遊戲的過程中唱的歌曲,讓幼兒邊玩邊唱。遊戲中又唱又跳叫做唱遊,他主張幼兒教育應該以唱遊為主。
福祿培爾的遊戲和恩物是一體的,遊戲是恩物的運用。因此,恩物的特點制約著遊戲的開展,恩物所包含的精華和糟粕都要在遊戲中體現出來。當然,恩物和遊戲在實際教學中並不總是一致的。福祿培爾的學前教育思想遭到人們的抨擊,除了其思想本身存在欠缺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他的構想與實際操作還有一段距離。特別是他的方法到了不好的教養員手裡時,他所提倡的自動性就蕩然無存了。1861年4月5日,列夫·托爾斯泰在參觀了威瑪城根據福祿培爾的教育體系設立的幼稚園後,也批評道: “在Kindergarten(幼稚園),幾何圖形的繪畫和編織的東西沒意思。兒童發展的規律你是捉摸不到的。他們教起來滾瓜爛熟,全是按他們的方式,可是他們的方式,你可不懂。他畫棍子,可是對於圓只有模糊的概念。在全是生疏的東西的時候,是不能養成連貫性的。”
影響
福祿培爾在世時,他的學前教育思想一度在德國得以傳播,德國各地也創辦了一些學前教育機構。但是,幼稚園的發展不是一帆風順的。由於反動勢力的壓制,福祿培爾學前教育運動受到了阻擾。福祿培爾去世後,他的後妻列文、助手米約多夫及信徒布勞夫人不僅在德國四處奔走,呼籲恢復福祿培爾幼稚園,而且到西歐各國宣傳和推廣福祿培爾的幼兒教育思想。他們的努力得到了進步人士的支持。隨著反動勢力的削弱,幼稚園很快在德國恢復和發展起來。在福祿培爾的思想的影響下,歐美各國也紛紛創辦幼兒教育機構。如1854年,福祿培爾幼稚園傳到英國,稱幼兒學校(infantsch001)。它受到小說家狄更斯(CharlesDickens,1812~1870)等著名人士的大力提倡。但是,當時的幼稚園數量不多,而且被看作是富裕階層的私有學校。直到1874年的幼稚園改革,幼稚園才成為公立學校體系的組成部分,幼稚園的教學程式和方法得到了推廣。
美國的第一所幼稚園是由貝蒂(Elizabeth Peabody,1804~1894)於1860年在
波士頓建立的。但是,直到1868年,她的幼稚園才真正能夠體現福祿培爾教學思想的精神和目的。很快,一大批私立幼稚園也建立起來。哈里斯(WillianHarris,1835~1908)和布勞(SusanBlow,1843~ 1916)也是福祿培爾幼稚園思想的信徒。在他們的領導下,幼稚園首次在聖路易斯市成為公立學校的組成部分。從此,福祿培爾運動在美國得到了發展。不論按城市規模的大小,幾乎無一例外地將幼稚園作為其公立學校的組成部分。
1870年,法國出現類似幼稚園的組織,稱母親學校或母育學校(mothernalsch001)。直到 20世紀初,福祿培爾的學前教育思想還在很多國家盛行。
進步主義教育運動興起以後,福祿培爾強調的兒童自我活動和教育的自動性原則也被許多進步主義教育家(如杜威、蒙台梭利)吸收。英美一些教育史學者甚至認為,福祿培爾的教育思想是
杜威教育思想的直接來源。這種說法不無道理。
福祿培爾的教育思想在20世紀50年代以前就已傳入我國,通過我國當時的學前教育理論的代表人物,直接間接地對中國幼兒教育發生過影響。但是,福祿培爾的教育理論並不限於學前教育,它的影響也是多方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