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福祿培爾・弗里貝爾
- 外文名:Friedrich Wilhelm August Fröbel
- 國籍:德國
- 出生日期:1782年
- 逝世日期:1852年
- 職業:教育家
人物履歷,教育觀點,
人物履歷
1816年,福祿培爾在家鄉創辦了一所學校,實驗裴斯泰洛齊的教育主張並取得了成功。1826年,他的著名教育代表作《人的教育》一書問世。1829年,激進的福祿培爾受到反動當局的迫害,學校被迫關閉,他本人也流亡到了瑞士。
流亡期間,福祿培爾在瑞士相繼開辦了幾所學校,繼續他的教育實驗,並將研究重點轉向了幼兒教育。1837年,福祿培爾重返家園,為學齡前兒童創辦了一所活動學校。幾年後,該校正式改名為幼稚園。與此同時,他還開設了幼兒教師培訓班。福祿培爾的其他教育著作也在這一時期相繼出版,如《慈母曲及唱歌遊戲集》《幼稚園教育學》等。福祿培爾的幼稚園活動受到了社會的重視,幼稚園在各地相繼建立。1851年,德國反動當局下令關閉所有的幼稚園。次年,福祿培爾在悲憤中離開了人世。
教育觀點
一、論教育與人的發展
福祿培爾接受了裴斯泰洛齊的主張,認為兒童生而具有各種能力,兒童天賦能力的發展是有其內在規律的;教育的目的就在於發展兒童的天賦;一切教育都必須遵循自然法則進行,既要適應兒童的內在發展規律,又要考慮兒童生長的自然環境。在福祿培爾看來,兒童好比花木,教師如同園丁,學校就是兒童自由活動的園地,教師要像園丁一樣為兒童提供合適的生活環境,使其天性得到自然的發展。
福祿培爾進一步指出,兒童的生長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是由不同的階段組成的。他把兒童的發展分為三個時期,即嬰兒期、幼兒期、少年期。福祿培爾強調指出,兒童的發展既有階段性,又有連續性,二者是相互聯繫的;前一階段是後一階段的基礎,後一階段是前一階段的延續,兒童的發展必須循序漸進。
福祿培爾又說,兒童的自我活動是發展的基礎和動力;這種自我活動是由兒童的個人興趣、願望所引起的,而不是來自外界的刺激。教師不應束縛、壓制兒童的天性,而應喚起兒童的學習興趣,使其主動地參與活動,充分表現自我。
根據上述發展理論,福祿培爾認為三個時期的兒童應當接受不同的教育。他特別重視幼兒期的教育,並在理論和實踐上為幼兒教育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二、論學前教育
(一)學前教育的意義
學前教育的對象是幼兒期的兒童。福祿培爾極為重視兒童的教育。他認為,嬰兒期是生活的時期,幼兒期則是學習和教育的時期;這個時期的教育影響人的一生,兒童對自然、社會及家庭的初步認識是在這個時期形成的;如果兒童的發展在這個時候受到傷害,則以後的彌補就異常困難。因此,真正的人的教育在這個時期就開始了。
福祿培爾認為,家庭在幼兒期的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因為兒童的教育此時完全託付給了父母和家庭。家長應特別努力,從小培養兒童的活動本能。為了指導母親們正確地教育自己的子女,福祿培爾特意為她們編寫了《慈母曲及唱歌遊戲集》。但是,鑒於大多數父母或成人沒有受過教育的訓練,不懂得教育方法,難以勝任幼兒教育的工作,福祿培爾建議將兒童送到專門的學前教育機構──幼稚園中接受教育。
(二)學前教育的內容
1.遊戲
福祿培爾認為,兒童的天性是在活動中發展的,因而活動在兒童的生活和教育中居重要地位;幼兒活動的主要表現形式為遊戲,它是兒童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而,遊戲也是學前教育的一個主要內容。
在福祿培爾看來,遊戲並不僅僅是一種消遣,而且可以增強幼兒的體質,開發兒童的智力,培養兒童優秀的品質。經過長期的實踐和探索,福祿培爾設計了一系列遊戲活動,並藉助他為兒童特製的玩具──恩物來進行。
福祿培爾認為,自然界是上帝對人類的恩賜,要讓兒童認識大自然,就必須以大自然為基礎製作各種玩具。恩物就是成人恩賜給兒童的玩具物品。
福祿培爾製作的恩物主要有六種。前兩種是最基本的,是供3歲以前的兒童使用的,由六個不同顏色的小球和立方體、球體、圓柱體組成,藉此讓兒童認識事物的顏色、形狀及其關係。後四種為積木式的立方體,供3~7歲兒童使用,旨在訓練兒童對各種幾何圖形的認識,發展他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此外,福祿培爾還設計了一些輔助性的遊戲材料,包括形狀各異的彩板、紙片、小棒、金屬環等,讓兒童學習計算和造型。
根據福祿培爾的觀點,幾何形體反映了事物之間相互聯繫統一的關係,是兒童認識世界的最好媒介;兒童在玩弄按各種幾何圖形製作的恩物的過程中,便漸漸地認識世界。可以說,恩物是兒童認識世界的一種工具,而遊戲則是兒童認識世界的最自然合理的途徑。
2.作業與勞動
作業是福祿培爾學前教育的又一重要內容,是兒童進行的各種手工製作活動。福祿培爾為兒童設計了一系列作業,如紙工、厚紙工、模型製作等,並為兒童提供了各種作業材料,如針、剪、刀、紙等,讓兒童利用這些作業材料製作某種物件。
勞動也是學前教育的一項內容。福祿培爾指出,兒童的勞動除了自我服務活動以外,還應讓他們參加一定的家務勞動,分擔父母的一部分工作;父母尤其不要打擊兒童的勞動積極性,要從小培養孩子愛勞動的習慣;應當為兒童開闢一塊勞動園地,讓兒童在這裡種植作物,從中觀察和認識大自然。
三、論學校教育
福祿培爾認為,兒童從幼兒期進入少年期,真正的學校教育便開始了;學校教育的目的在於使兒童認識一切事物及其之間的關係;教學是達成這一目的的重要手段;教師不僅要向學生傳授各種事物的知識,而且要教給他們事物之間的聯繫及其統一性,否則,教學就成了“沒有思想的遊戲,它們對人的頭腦和心靈、精神和情感不會發生任何作用”。福祿培爾:《人的教育》(《外國教育名著叢書》之一),孫祖復譯,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98頁。
關於學校的教學內容,福祿培爾根據這一時期兒童的全部生活作了論述。他認為,少年期兒童的生活包括外部的物質世界和內部的精神世界,而語言則是聯結這兩個世界的紐帶。因此,學校應當向兒童傳授三方面的知識:關於人的知識;關於上帝的知識;關於自然和外界的知識。福祿培爾強調指出,這三個方面的知識是統一的,不可分割的。
根據上述觀點,福祿培爾為學校設計了四種教學內容。
(一)宗教
福祿培爾認為,宗教是人的心靈的反映,宗教教學的目的在於培養學生的宗教信仰,使之認識人與上帝的關係,永遠信賴上帝,並且按照上帝的旨意行事。福祿培爾認為,宗教應當在學校教育中處於優先地位。
(二)自然常識與數學
福祿培爾認為,“凡宗教說到和表達的東西,自然都會顯示和表現出來。”福祿培爾:《人的教育》,第110頁。自然界是上帝意志的體現;只有信仰上帝,才能認識自然;只有基督徒,才能研究自然。自然界的萬事萬物都是相互聯繫和統一的;應當把自然作為一個整體來認識;應當讓兒童在觀察和接觸自然的過程中認識事物之間的關係,掌握基本的自然常識。
數學在自然教學中居於極其重要的地位,因為它既屬於人又屬於自然,是人與自然、內部世界與外部世界、思維與感覺之間的媒介;它是思維的產物,同時又反映了自然界的統一性,其數、形、量三方面構成了一個不可分割的三位一體。因此,福祿培爾認為,沒有數學的教育是站不住腳的、不完全的。
(三)語言
福祿培爾認為,宗教和自然分別屬於內部與外部兩個不同的世界,而把這兩個世界聯繫在一起的是語言。三者組成了一個不可分的統一體,其共同的目的是把內在的本質揭示出來,而語言的這種作用更為明顯。語言和數學一樣也具有雙重性,它既是人的精神活動的表現,又具有一定的自然屬性,如文字、語音等。
福祿培爾進一步指出,書寫和閱讀練習在語言教學中具有重要作用。只有學習書寫和閱讀,人才會成為具有人格的人,兒童才會成為真正的學生,學校也才有可能成為真正的學校。因此,兒童必須在閱讀和書寫上花費一定的功夫。
(四)藝術
福祿培爾指出,人除了追求宗教和自然以外,還要追求人的自我表現,即表現人的內心生活,這便是藝術。藝術教學的目的不在於培養藝術家,而是培養學生的藝術欣賞能力,使人得到全面充分的發展。
按照藝術表現的材料和方式的不同,福祿培爾將藝術劃分為音樂、繪畫、雕塑三種。他指出,兒童在幼小的時候便表現出了藝術才能的萌芽,如通過顏色和繪畫等表現自己的要求,因此,藝術教育應從小進行,作為學校的正式科目。
四、論家庭與學校之間的關係
福祿培爾十分重視學校與家庭的聯繫,認為二者的協調一致是學校教育首要的和必不可少的條件。他把學校與家庭兩者所擁有的共同生活分為10個方面:宗教意識的培養;身體的鍛鍊;由近及遠地獲得有關自然和外部世界的知識;學會那些反映自然和生活的短詩;語言的練習;由簡到繁的手工練習;線條練習;各種顏色的辨別和著色練習;遊戲;講述故事、寓言、童話等。
福祿培爾指出,上述所有活動分散在學校和家庭生活之中,分散在人類的一般生活中。為此,應當讓兒童參加一定的家務勞動;根據兒童的年齡特點,安排他們從事相應的家務勞動。福祿培爾把勞動稱為“勞作浴”,認為學生經過勞動的洗浴之後,不僅身體得到鍛鍊,而且精神活動得到加強,“能夠以新的力量和新的生命去投入它的智力活動”。
福祿培爾不僅是一位教育思想家,也是一位教育實踐家。他一生從事在教育工作,親自辦學,登台授課。在長期的教學實踐過程中,積累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幼兒教學方法,並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學前教育思想和學校教育理論。福祿培爾的思想受裴斯泰洛齊的影響較深,但他在自己的實踐中又有所創新,以其幼稚園和幼兒教育理論確立了自己在教育發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福祿培爾重視兒童在教育過程中的作用,把兒童的自我活動看作教育的出發點,因此,他充分肯定遊戲和活動的重要性,並為兒童的遊戲活動設計了一系列恩物;他首次創辦了幼稚園,使學前兒童從此有了專門的教育機構,並且一直沿用至今,遍布世界各地;他重視早期教育和親職教育的作用,呼籲父母關心子女的教育;他把勞動作為一項重要的教學內容,主張為兒童提供適當的勞動機會。由於福祿培爾對學前教育的特殊貢獻,他被世人譽為“幼兒教育之父”,他的名字和幼稚園也緊緊地聯繫在一起。
但是,福祿培爾的教育思想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他的世界觀的基礎是有神論。因此,他的教育論述中處處可見上帝的存在,教學內容和方法等都蒙上了一層神秘主義的面紗,這使他的教學理論的意義受到了一定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