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脈囊

部位,弓動脈源頭,首例擴張手術,相關論文,

部位

心管的頭端與動脈連線,尾端與靜脈相連,兩端連線固定在心包上。心管各段因生長速度不同,首先出現三個膨大,由頭端向尾端依次稱心球(bulbuscordis)、心室和心房。以後在心房的尾端又出現一個膨大,稱靜脈竇(sinusvenosus)。心房和靜脈竇早期位於原始橫隔內。靜脈竇分為左、右兩角。左、右總主靜脈、臍靜脈和卵黃靜脈分別通入兩角(圖24-6)。心球的遠側份較細長,稱動脈乾(truncusarteriosus)。動脈乾前端連線動脈囊(aorticsac),動脈囊為弓動脈的起始部。

弓動脈源頭

弓動脈先後共發生6對,都從動脈囊發出,分別走行各對鰓弓內,繞過前腸的外側,通連於同側的背主動脈。6對弓動脈並不同時存在,常常在後一對出現時,前一對已退化消失或發生演變,各對弓動脈的演變結果如下
第1對弓動脈:在第3對弓動脈形成時便退化消失。
第2對弓動脈:繼第4對弓動脈形成和增大之後退化。但與第2對弓動脈相連的頭側背主動脈並不消失。
第3對弓動脈:左、右第3弓動脈各發出一個分支,即左、右頸外動脈。以頸外動脈起始點為界,第3弓動脈被分成近側段和遠側段,近側段成為頸總動脈,遠側段及與其相延續的背主動脈共同形成頸內動脈。
第4對弓動脈:左、右側變化不同。左側第4弓動脈和動脈囊左半共同形成主動脈弓,左側背主動脈背側發出的第7節間動脈形成左鎖骨下動脈。右側第4弓動脈及與其相連的尾側背主動脈和右側第7節間動脈共同組成右鎖骨下動脈。右側第7節間脈起點至左、右背主動脈匯合處之間的一段背主動脈消失。動脈囊右半形成頭臂乾。兩側第3和第4弓動脈之間的一段背主動脈消失。
第5對弓動脈:發育不完全,很快消失。
第6對弓動脈:左、右第6弓動脈各發出一分支到肺芽。兩側的分支分別與同側第6弓動脈的近側段共同形成左、右肺動脈。右第6弓動脈的遠側段消失;左第6弓動脈的遠側段保留,連線於左肺動脈與主動脈弓之間,即動脈導管(ductusarteriosus)。隨著動脈乾的分隔,肺動脈與肺動脈乾通連。

首例擴張手術

90年代初期,心內科開展了廣州市首例經皮冠狀動脈囊擴張,使部分冠心病的病人避免了開胸搭橋手術之苦。該項目的開展,使冠心病的治療躍上了一個新的台階,獲得廣州市科技進步獎。在此基礎上,心血管內科又開展了全國首例經皮冠狀動脈腔內旋磨術,對治療高度而堅硬的冠狀動脈狹窄,如冠心病、心肌梗塞等有顯著的療效,被國務院授於"中華之最"牌匾並獲廣東省、廣州市科技進步獎。心血管內科還幫助北京301等多間醫院開展該手術。

相關論文

1、大腦中動脈囊性動脈瘤臨床特徵及顯微手術策略
目的探討大腦中動脈囊性動脈瘤(MCAA)的臨床特點和顯微手術治療策略。方法回顧性分析2005年1~12月手術治療37例MCAA患者的病歷資料。結果37例患者共發現MCAA38個,位於大腦中動脈近端(M1As)11個、大腦中動脈分叉部(MbifAs)25個、大腦中動脈遠端(MdistAs)2個;MCAA發生破裂者32例,腦內血腫發生率37·5%;入院時Hunt-Hess0級3例、Ⅰ級3例、Ⅱ級9例、Ⅲ級15例、Ⅳ級5例、Ⅴ級2例;所有患者均在電生理檢測下,經翼點或改良翼點入路,顯微鏡下順行或逆性循大腦中動脈打開側裂,分離並夾閉動脈瘤頸;術中微血管都卜勒檢測夾閉前後MCAA及其重要分支的血流狀況,確保瘤夾放置滿意;38個動脈瘤均以一枚或多枚動脈瘤夾夾閉;術後恢復良好25例;22例獲隨訪6月,GOS4~5分16例、GOS2~3分5例、GOS1分1例、死亡1例。結論聯合多種影像學檢查手段,術前充分做好手術計畫,並在電生理檢測和微血管都卜勒的輔助下,顯微手術治療大腦中動脈動脈瘤可獲得滿意療效。
2、中國小型豬冠狀動脈囊擴張術後的組織學及形態學特徵
目的研究中國小型豬冠狀動脈球囊擴張術後的組織學及形態學特徵,建立中國小型豬冠狀動脈內介入術後再狹窄動物模型。方法對16頭中國小豬左冠動脈前降支或迴旋支行球囊過度擴張術,分別在術後3d和術後30d處死動物,通過HE、馬宋三色和維爾霍夫-范吉雜色切片,觀察血管最大內膜厚度、新生內膜面積、狹窄程度、血管周長和管腔周長的變化:通過免疫組織化學觀察α-平滑肌肌動蛋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