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機訪談

動機訪談是指美國心理學及精神醫學教授米勒(Miller)和英國心理學家羅爾尼克(Rollnick)創立。指的是通過獨有的面談原則和談話技巧,協助人們認識到現有的或潛在的問題,從而提升其改變的動機。

米勒在1983年研究物質濫用治療時提出,並首次套用在酒精成癮性治療中,讓諮詢師與來訪者之間合作性的溝通,引導來訪者發現和加強改變動機的,以人為中心的溝通方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動機訪談
  • 外文名: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
  • 類型:經濟術語
原則,要素,技巧,

原則

· 改變(Change)
動機性訪談是關於改變的談話,目的是改變來訪者現狀中對其產生困擾的行為或想法。研究發現,來訪者對於改變的言論與改變的效果之間有很強的相關性。 在訪談中,諮詢師要引導來訪者說明、評估或解釋改變的欲望(我想要改變)、能力(我可以改變)、原因(改變對我很重要)及需求(我應該改變)。在此之後可以更加深入地探討改變的執行力:承諾(我會做出改變)、激活(我已經準備好進行改變)、和行動(我在通過具體的行動做出改變)。
· 合作性(Collaborative)
動機式訪談中的咨訪關係強調合作性,以人為中心,尊重來訪者的自主性。這意味著訪談應該根植於來訪者的感受和想法,而非權威性的“給予與接受”的關係,彼此合作的屬性有助於構建和諧互信的咨訪關係。但這不意味著諮詢師需要認同來訪者對於問題本質或改變的所有看法,雙方可能會對同意問題有不同的看法,但重要的是彼此理解,而非誰對誰錯。
· 引發性(Evocat ive)
動機式訪談的目的是引發和加強來訪者進行改變的動機,從而為改變投入更多實質的行為。相比於觀點的輸出,引發出來訪者對改變的動機與決策會產生更持久的進步。改變的力量源於來訪者自身,這既是對來訪者自主性的尊重,也同時在引導來訪者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要素

· 表達共情(express empathy)
共情需要諮詢師從來訪者的立場、想法、情感出發,理解來訪者的世界。反過來,共情也可以讓來訪者產生信任感,更深層地分享自身經歷。
· 促進自我效能感(support self-efficacy)
動機式訪談相信來訪者本身具有進行改變的能力,因此需要諮詢師令來訪者有更強的自我效能感——我是可以做出改變的。來訪者經常會因為以往不成功的改變經歷而對自己產生懷疑、喪失信心。諮詢師需要對於來訪者的進步、能力的增強進行積極的肯定。
· 應對抵抗(roll with resistance)
當來訪者感到自由和自主性被侵犯時,可能會對諮詢師和治療產生抵抗情緒。在動機式訪談中,為了避免抵抗情緒,諮詢師不會站在與來訪者對抗的立場;而當抵抗情緒出現時,諮詢師和來訪者之間不是在“摔跤”,而是在“共舞”諮詢師進行諮詢的核心仍是讓來訪者自己發現問題、解釋問題、並想辦法解決問題。
· 呈現矛盾(develop discrepancy)
動機源於矛盾——現實與理想之間的矛盾。因此,在動機式訪談中,諮詢師要幫助來訪者認識到其生活現狀是如何阻礙他們實現理想狀態和個體目標的。矛盾的呈現和分析有利於增強進行改變的動機。

技巧

在四大原則的指導之下,動機式訪談的實踐中還有以下幾個小技巧可以運用(節選自美國馬塞諸塞州立大學發布的《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 DefinitionPrinciples and Approach》 ) :
1.問引發性問題:多問開放性問題,這種問題需要來訪者詳細的解釋和深層的思考,可以幫助來訪者發現改變的塬因和可能性。
2.探討關於改變的不同可能性:問問來訪者,改變對他們有什麼好處和壞處?保持不變又有什麼好處和壞處呢?
3.適當追問細節和例子:當有關改變的談話發生時,儘量和來訪者多聊一些細節。“能不能再多和我講一講剛才說的事情?”“ 上一次發生這種情況時什麼時候?”
4. 向後看:問間來訪者,在(需要改變的)這個行為出現之前,他的情況有什麼不同?是不是比現在好?
5.向前看:問問來訪者,如果保持現狀,未來會是什麼樣子?試一-試問這個問題:“如果你在改變這個問題行為,上得到了100%的成功,困擾你的問題全都解決了,你的生活會發生什麼不同? 5年後,你的人生又會是什麼樣?”
6.探索目標和價值:和來訪者討論對他來說中最重要的一些價值觀是什麼,他們希望自己的人生是什麼樣的?然後再問問,當下的這個行為是否和他們的價值觀相符?繼續這個行為能對追求他們理想的人生有幫助嗎?
人本主義理論相信,每一位來訪者都是有力量的,每一個人都是他們自己人生的掌控者。電影《時時刻刻》中,深受精神疾病困擾的伍爾芙對想要讓她遠離城市喧囂的丈夫說:
“你永遠無法通過逃避人生來找到平靜。”改變的最終決定權始終在來訪者手中,而諮詢師能做的便是幫他們找回自己的力量,叫醒他們內心的勇敢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