勐阿鎮

勐阿鎮

勐阿鎮位於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海縣北部,東北連景洪市,東南連勐宋鄉,南鄰勐海鎮,西接勐滿鎮,西北與瀾滄縣交界,北依勐往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勐阿鎮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連縣
  • 電話區號:0691
  • 郵政區碼:666204
  • 地理位置:勐海縣北部
  • 面積:538.77平方公里
  • 人口:20954人
  • 方言: 雲南話
  • 氣候條件:熱帶、亞熱帶西南季風氣候
  • 車牌代碼:雲K
鄉鎮概況,歷史沿革,農村經濟,人口情況,資源環境,文化教育,文化建設,教育建設,制度建設,新農村建設,基礎設施,特色產業,特色經濟,甘蔗產業,水稻,大葉茶,亞麻,社會企業,

鄉鎮概況

勐阿鎮位於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海縣北部,東北連景洪市,東南連勐宋鄉,南鄰勐海鎮,西接勐滿鎮,西北與瀾滄縣交界,北依勐往鄉。地處東經100°11′35″—100°34′40″,北緯22°04′49″—22°18′57″之間。東北與景洪市毗鄰,東南連勐宋鄉,南鄰勐海鎮,西接勐滿鎮,西北與瀾滄縣交界,北依勐往鄉。鎮政府距勐海縣城30公里。全鎮轄區總面積538.77平方公里,其中山區330.77平方公里,壩區208平方公里。轄曼邁、嘎賽、南朗河、勐康、納京、納丙、賀建7個行政村,59個自然村71個村民小組。境內駐有西雙版納英茂糖業有限公司勐阿糖廠和黎明農場勐阿生產隊。勐阿鎮是勐海縣唯一以拉祜族為主的鄉鎮,是勐海縣的主要林區之一 。
境內地形複雜,海拔差異大。勐阿鎮是一個山壩兼有的半山區鄉鎮,地處橫斷山脈的南緣地帶,地勢西南高東北低,境內山脈呈南北走向,海拔最高點在東部的紅心樹樑子,海拔2077米,最低點在東北部的南果河與瀾滄江交匯處,海拔551米,相對高差1526米。鎮政府駐地海拔1067米。主要山樑有松山林梁子、里長梁子、廟房梁子、石戴帽、景播大山、大尖山、大鍋底山等。境內山高谷深,河谷交錯縱橫,山壩相間,地形複雜,氣候多樣,屬東南亞熱帶氣候,具有明顯的立體氣候特徵。壩子年平均氣溫18.5ºC,霜期僅十天左右,年霧日130—150天,最熱月平均氣溫23ºC,最冷月平均氣溫11ºC,年降雨1400—1500毫升,年日照數1782—1811小時,其中乾季平均日照5.6—6.1小時,雨季平均日照3.7—4.4小時。風向多為西風和偏南風,年平均風速1.0—1.5米/秒。

歷史沿革

古為一土司地,明、清為一版納地。1913年屬第二區行政分局(勐遮),1929年屬臨江行政區,1939年置安康區。1950年為勐阿鄉,屬寧江縣丫口區。1953年設版納勐阿,屬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區(州)。1958年置勐阿區,屬勐海縣。1969年設“五四”公社,1973年改勐阿公社,1984年改區,1987年置勐阿拉祜族鄉。2002年撤銷勐阿拉祜族鄉設立勐阿鎮。
勐阿鎮勐阿鎮

農村經濟

該村2007年農村經濟總收入76.00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48.00萬元,占總收入的61.54%;畜牧業收入23.00萬元,占總收入的29.49%(其中,年內出欄肉豬66頭,肉牛9頭,肉羊4頭);漁業收入2.00萬元,占總收入的2.56%;林業收入1.00萬元,占總收入的1.28%;第二、三產業收入2.00萬元,占總收入的2.56%;工資性收入2.00萬元,占總收入的2.56%。農民人均純收入2,020.00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2.00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4人(占勞動力的1.95%),在省內務工2人,到省外務工2人。
勐阿鎮勐阿鎮

人口情況

2006年末,全鎮總人口4998戶20954人,其中:男10678人,女10276人。非農業人口508戶992人,占總人口數的4.73%;農業人口4490戶19962人,占總人口數的95.27%,農村勞動力11267人,其中女勞動力5660人,占總勞動力的50.24%。全鎮共有12種民族,少數民族(主要是拉祜族、傣族、哈尼族、彝族)人口18796人,是一個以拉祜族為主的民族鄉鎮。其中:拉祜族9139人,占人口總數的43.61 %;傣族5414人,占人口總數的25.84%;哈尼族1861人,占人口總數的8.88%;彝族1050人,占人口總數的5.01%;漢族2297人,占人口總數的10.96 %;其它民族1193人,占人口總數5.79%。當年遷入人口153人,占人口總數7.3%,遷出人口158人,占人口總數7.54%。
勐阿鎮勐阿鎮
2016年末,全鎮共有5411戶22292人,比2015年增加了79戶188人;農業人口4884戶21135人,占總人口的94.8%;非農業人口442戶949人,占總人口的4.3%;外來務工人口85戶208人,占總人口的0.9%。境內居住著拉祜、傣、漢、哈尼等10種民族,少數民族人口19934人,占全鎮人口的89.4%,其中:拉祜族人口10054人,占少數民族人口的50.43%;傣族人口7035人,占全鎮人口的35.30%;哈尼族人口2048人,占少數民族人口的10.27%;其它民族人口797人,占少數民族人口的4%。2016年勐阿鎮出生233人,出生率10.45‰;死亡140人,死亡率6.28‰,人口自然增長率4.17‰。

資源環境

截止2007年11月,全鎮有耕地總面積48900畝,其中:水田畝,水田23359畝,旱地25541畝;農業人口人均占有耕地2.45畝。主要種植水稻、甘蔗、茶葉、亞麻等作物;全鎮有林地面積61.3萬畝,森林覆蓋率達73.6%。
勐阿鎮勐阿鎮
境內水利資源豐富,水利條件較好,有大小河流21條,主要河流有南阿河、南朗河、南蚌河、納檬河、南浪河五條河流,均屬瀾滄東水系。南朗河中游建有一個160千瓦的南朗河電站。有農場9隊、曼邁、曼倒、農場10隊壩塘4座,納依、帕迫、城子、曼浪、曼倒(勐康)、打鐵匠水庫6座,其中:納依、帕迫水庫為小(一)型水庫,城子、曼浪、曼倒(勐康)、打鐵匠水庫為小(二)型水庫,總庫容量406萬立方米。三面光節水渠道5條,長11公里。農田有效灌溉面積1.6萬畝。境內礦產主要是稀土,成分為獨居石、磷、鈣等,分布於勐阿、勐康兩個壩子內。勐阿街旁有2個溫泉冒出點,一個流量每秒1.3升,水溫57ºC;另一個流量每秒0.5升,水溫70ºC。年平均氣溫18.8ºC,一月份平均氣溫12.8度,七月份平均氣溫22.6度,極端最高氣溫36.1度,極端最低氣溫零下1.5度。年平均降雨量1360毫米。氣候溫和,雨量豐富,土地肥沃,適宜農作物生長。

文化教育

文化建設

宏揚民族文化,積極開展健康、文明、向上的民眾性體育活動。全鎮有文化服務中心1個(廣播站和電視管理站合併),職工5人,攝像機1台,數位照相機2台。以重大節日為契機,利用各種重大節日、紀念日先後組織文藝匯演活動13次,觀眾達1萬餘人次;民眾自發開展文藝活動30餘次;先後組織帕迫、南朗河文藝宣傳隊參加全縣農村文藝匯演活動,並取得第二名;在省舉辦的“三下鄉”活動中組織140隊員工參加文藝宣傳活動,組織180名青年參加慶傣歷遊園慶典活動和民族團結舞比賽活動,贏得了各級領導和各民族民眾的廣泛好評;抓好群文輔導工作,深入村寨進行培訓和教學30餘次,先後為農村培訓文藝骨幹300餘人,開展文藝節目輔導80多個;全年在鎮、村、寨、學校開展各類文藝活動80餘場,觀眾達3萬餘人,各類文藝節目創作160個,民眾演員500餘人。每天早中晚播放1次廣播,全年共播放569.4小時,播放、播報各類通知檔案80餘次,向宣傳、電視台輸送新聞稿件50餘篇,電視採取2 4小時監測播放,農村23座211個發射站採取年審1次的方法。全年共開展體育運動8次,競賽項目達59個,參加人3000餘人;開展全民健身活動1次,參加人350餘人;鎮黨委、政府及5個站所幹部職工每天早上8:00堅持做2遍廣播操。
勐阿鎮勐阿鎮

教育建設

堅持用創新的精神實施科教興鎮戰略,統籌經濟社會發展。大力改善教育基礎設施,積極開展捐資助學“愛心活動”活動,全鎮共捐資42300元,加大教育執法力度,不斷鞏固“普六”、“普九”成果,全鎮共有11所學校,其中:初級中學1所,教學點1個(農場中學)教職工62人,其中:專任教師49人,後勤職工8人;在校學生1368人,入學率達97%,年鞏固率達95%;學生校舍建築總面積為7868平方米。完全國小7所,教學點1個,教職工138人,其中:專任教師124人,後勤職工14人;在校學生1925人,入學率達98.97%,在校學生鞏固率達99.48%;學生校舍建築總面積為13231平方米,其中危房125平方米,有課桌椅子2201單人套;全年勤工儉學總收入4.5萬元。在掃盲工作中始終堅持“長期抓普及、反覆抓鞏固、重點抓提高”的原則,通過不斷地培訓和學習,青壯年非文盲率達99.3%。全鎮15周歲人數有488人,已授完初等教育480人,完成率達98.36%;17周歲人數有454人,已授完初等教育111人,完成率達24.44%。
勐阿鎮勐阿鎮
全鎮有學校7所,其中國小6所(完小3所,教學點3個),中學1所。國小42個班1608名學生,學前班8個班295名學生,有教職工102人,學生食堂5個。中學有13個教學班600名學生,教職工53人。
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紮實開展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整改工作,合理配置教育資源,推進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均等化。截至2016年底,滴水匯江洋”教育愛心救助協會共收到愛心捐款61萬餘元,2016年發放補助金6萬元,困難學生就學條件持續改善。

制度建設

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
廣泛開展 “十星級文明戶”評選掛星活動和“五好家庭”活動,湧現出一批省、州、縣文明單位。全鎮現有全國民主法治村1個,省級文明單位1個, “十星級文明戶”3個村委會8個村民小組600戶,“五好家庭”293戶,創建青年團員科技示範園1個,雲麻科技示範園3個。加強人口管理力度,積極開展“二代”證辦理業務,全年共辦理1260件。努力抓好“三基”管理和流動人口管理,全面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的領導,始終堅持“打防結合,預防為主”的方針,鞏固“無毒鄉鎮”,打好三年禁毒人民戰爭,積極爭創“無邪教鄉鎮”。加強“治爆緝槍”和爆炸物品管理工作,年內組織開展5次安全生產檢查工作,查獲私藏槍枝6支,抓獲違法人員5名。全年鎮派出所共接出警216起,其中報立刑事案件28起,破案19起,破案率68%。立治安案件49起,查處35起,查處率為72%,調節民事糾紛51起,救助服務43起,其它45起。共抓獲違法犯罪嫌疑人74人,其中女性2名,男性72人;刑事拘留8人,逮捕8人,移送起訴8人,行政拘留並處罰款6人,行政警告14人,行政罰款30人。全年共報送影響社會穩定的隱患和治安苗頭的情報信息5條,被採用2條。全年開展各種法制宣傳活動39場,受教育人6842人次。全年司法所共受理糾紛案件36件,調處36件,調解成功32件,調解成功率達91%;法律服務所共受理糾紛案件4件,調處4處,調解成功4件,調解成功率達100%;鎮基層人民調解委員會共受理糾紛案件58件,調處58件,調解成功48件,調解成功率達82.75%。
勐阿鎮勐阿鎮

新農村建設

勐阿鎮新農村建設《按照西雙版納州委州人民政府關於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實施意見》及縣新農村建設的實施辦法要求,9月,我鎮的曼邁村委會帕迫小組和嘎賽村委會曼派小組被列為勐海縣第一批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試點村。為確保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順利實施,我鎮按照規劃先行、宣傳驅動、選準亮點、分步實施等方法步驟,黨委政府引導主導、農民民眾主體主動、社會各界積極參與的思路逐步開展實施,成立了新農村建設領導小組,並由鎮黨委政府選派了2名副科級領導掛鈎2個試點村,以了解試點村的建設情況,協調新農村建設的各項事務,切實加強了對試點村的領導,確保了新農村建設有組織保障。通過深入宣傳發動,兩組共召開宣傳會11次(曼派5次帕迫6次),956人次參加,在鎮相關部門的指導下,並制定了2006-2010年村基礎設施、人居環境、精神文明建設、產業發展、規劃目標、發展方向和重點等規劃。帕迫村民小組正在按規劃修建長3700米,寬3米的村內文明路,經預算,修建文明路共需12.5萬元,其中州補助9萬元(前期到位5萬元),村民自籌2.5萬元,投工投勞(折合成人民幣)1萬元。曼派村民小組正在修建長700米、寬0.4米、平均高為0.5米的環村排水溝渠,經預算修建此工程需10.35萬元,其中州補助9萬元(前期到位2萬元)、村民自籌1.14萬元,村民投工投勞0.21萬元。

基礎設施

為滿足村民日常的生產生活需要,已完成納丙村委會6個村民小組和南朗河村委會6個村民小組總投資400多萬的電網改造項目,共有829戶,3378人受益,其中納丙村委會350戶,1394人受益;南朗河村委會479戶,1984人受益。南朗河村委會3、4、5、9、10組的電網改造正在施工當中。為提高生產,改善農業生產基礎設施,投資17萬元的勐康村委會篾笆橋五組的擋土牆工程已全面完工。投資15萬元的嘎賽村委會的機耕路正在建設當中。全年向貧困人民民眾共發放救濟金、救濟物質(折合人民幣)共4萬元。曼邁村委會6510畝農田改造工程於2006年2月動工實施時間。已平整農田總面積6510畝的365畝,完成率為5.6%;完成修建全長12.96公里南陸大溝工程(南陸—曼短),完成率為100%;完成修建長為15公里的12條生產道路,完成率為100%;全長21.496公里的24條農溝、農渠,現已完成3.332公里。認真開展動態巡查工作和土地權屬糾紛事件的調處工作,及時制止、教育處理土地違法事件,儘量將土地違法案件消滅在萌芽狀態中。全年共進行土地動態檢查136次,教育處理違法行為32起,立案申報1起,共辦理國有土地使用證7宗,調處土地權屬糾紛12起。鎮內有壩塘5座,水庫6座,其中:小(一)型水庫2座,小(二)型水庫4座,總庫容量406萬立方米。三面光節水渠道5條,長11公里。農田有效灌溉面積1.6萬畝。年內,全鎮完成新建、續建、修復工程10餘件,其中自來水5件。壩塘1件、攔河閘4件(另有兩道攔河閘正在建設當中),歲修渠道及田間溝渠15公里,完成土石方量1.7萬立方米,其中支砌石方量為0.5萬立方米,碎石方量為0.1萬立方米,完成資金投入64.1萬元。保證了主要乾渠的正常輸水和排洪度汛,解決了222戶1236人的飲水問題。投資18萬元修建了勐康曼倒水壩。現有5個村委會61個村民小組安裝了自來水。有7個村委會68個村民小組通了電。全年銷售電量245.94萬千瓦,綜合線損率14.72%,回收電量245.94萬千瓦,回收率99.48%,回收電費148.82萬元,平均電價0.59元。交通方面。完成了從賀建大橋到賀建村委會全長22公里的沙石路修建的測繪工作。
道路交通 2016年全鎮在冊管養公路里程109.477公里,已完成94.177公里水泥路硬化建設,占總里程的86%;在冊管養公路還有納丙新老寨線8.5公里(砂石路)和勐康線6.8公里(彈石路)還未實現水泥硬化。目前正積極配合縣交通局實施海往線四改三工程。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主要銷往本縣。2007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16.00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20.51%。該村目前正在發展甘蔗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甘蔗產業。

特色經濟

甘蔗產業

全鎮甘蔗種植總面積為25623.6畝,其中下田總面積5480.6,甘蔗宿根面積為16602.6。2006年甘蔗生產技術推廣種植管理工作有新的進步:1、新植甘蔗及下田情況,本年度縣級分配的任務數新植甘蔗任務6000畝,其中下田任務數2500畝。實際完成情況,新植甘蔗面積為9021,占總任務數的150%;甘蔗新植下田面積為2829.5畝,占總任務數的139%;2、“噸糖田”項目,全鎮參加“噸糖田”項目建設1000畝,該項目的建設能為廠方及農戶得到“雙贏”效益,即改善了糖源基地的建設又提高了農業生產綜合能力。該項目分布南朗河村委會三至六村民小組800畝;嘎賽村委會曼派村民小組200畝。引入國家投資149萬元,農戶投資22萬元,總計投入171萬元;3、“股田制”創新項目,為了切實提高甘蔗種植產量,保障農戶收益利益,糖廠以農戶合作。英茂糖業分公司投入必要的物質及技術,農戶提供土地及勞務。
全鎮甘蔗種植及生產有新的突破,農業總產量90100噸,工業入榨量85000噸,2006/2007年度榨季甘蔗估計產量90000噸。

水稻

全鎮水稻種植面積19641畝,單產383.4公斤,總產7531272公斤。其中:往湖南省隆平高科有限公司引進4個超級雜交稻品種,在嘎賽村委會曼本村民小組進行20畝連片試驗示範,經獲得成功。平均單產678.5公斤,最高單產721.4公斤,在勐遮試種最高單產可達788.6公斤,產量最高的品種是準兩優527,米質最好的是Y優1號。超級雜交水稻的引試成功,是整個西雙版納州水稻生產上的一件大事,創造了西雙版納州水稻單產的最高記錄,為全州的雜交水稻當家新品種提供了很好的品種依據。特別是針對我鎮大力提倡甘蔗下田,水田面積逐漸減少的情況下,要保證全鎮的糧食產量及農民的溫飽,超級雜交稻的種性優勢是其它傳統雜交品種所不可相比的,它的引試成功,將推動我鎮的糧食生產又上一個新的台階。

大葉茶

全鎮共有茶園面積 9714 畝,可採摘面積7883 畝,種植新品種153畝。民眾自育自種“老品種”849畝。全鎮共有茶葉精製加工廠4家,新增2家,初制加工廠40家,新增1家。2007年計畫新植新優良品種200畝,群體品種100畝。

亞麻

全鎮共推廣種植亞麻2904畝,預計平均單產400公斤,總產1161.6噸,產值153.9萬元。亞麻在勐阿鎮成功推廣,將推動勐阿鎮冬季農業開發的發展步伐,它將成為勐阿鎮農民增收、財政增長的又一大亮點。

社會企業

勐阿糖廠
勐阿糖廠於1989年4月開始籌建,1989年5月開工建設,於1990年12月建成投產。原設計生產能力為日處理甘蔗1000噸,日產酒精12000升。經過逐年技術改造,至2003年,日處理甘蔗達2400噸,配套酒精車間日產酒精21噸,榨季平均日產酒精19噸,日產酒精廢醪液260噸。2002年4月企業通過了ISO9001:2000質量管理體系認證。2003年10月變更為雲南西雙版納英茂糖業有限公司勐阿糖廠。主要產品為“英茂”牌白砂糖、食用酒精,是勐海縣的重點骨幹企業之一。建廠以來為勐海縣農民增收及財政增長做出了較大貢獻,對實現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