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朗河村

南朗河村

南朗河村隸屬雲南省勐海縣勐阿鎮,地處勐阿鎮西北邊,距鎮政府所在地5.00公里,到鎮道路為沙石路,交通方便,距勐海縣35公里。東鄰嘎賽村委會,南鄰曼邁村委會,西鄰勐滿鎮,北鄰瀾滄縣發展河鄉。轄龍竹蓬、南朗河三村到八村、螞蝗塘、曼浪、文東、取納低、大擺、懶惟房,13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1018戶,有鄉村人口4085人,其中農業人口4077人,勞動力2510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2074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南朗河村
  • 所屬地區:雲南省勐阿縣勐阿鎮
  • 電話區號:0691 
  • 地理位置:勐阿鎮西北邊
  • 人口:4085人
  • 村民小組:13個
村情概況,自然資源,基礎設施,農村經濟,特色產業,人口衛生,文化教育,村務公開,基層組織,人文地理,新農村建設,發展重點,

村情概況

全村國土面積15.84平方公里,海拔1,067.00米,年平均氣溫18.90℃,年降水量1,353.90毫米,適合種植水稻茶葉甘蔗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8,443.00 畝,人均耕地2.1畝,林地13,711.45畝。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961.8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683.00元,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為主。

自然資源

南朗河村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8,443.00畝(其中:田4,911.00 畝,地3,532.00畝),人均耕地2.07畝,主要種植水稻、甘蔗等作物;擁有林地13,711.45畝,其中經濟林果地87.3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02畝,主要種植桔子、苦山梨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38.00畝,其中養殖面積 38.00畝;荒山荒地1,435.00畝,其他面積127.64畝。

基礎設施

截止2006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無路燈。全村有580戶通自來水,有288戶飲用井水,有279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27.41%)。有995戶通電,有143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641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97.74%、14.05%和62.97%);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363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97戶(分別占總數的35.66%和19.35%)。
小型電站小型電站
該村到鎮道路為通路;進村道路為砂石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硬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5.00公里,距離集貿市場5.00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11輛,拖拉機356輛,機車558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4,040.00畝,有效灌溉率為47.85%,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2,496.0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61畝。
到2006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15戶;裝有太陽能農戶26戶;建有小水窖3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1戶。全村有7個村民小組已通自來水;有12個村民小組已通電;有13個村民小組已通路;有8個村民小組已通電視;有13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6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該村農戶住房以磚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52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653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197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116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961.80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586.00萬元,占總收入的58.58%;畜牧業收入255.00萬元,占總收入的25.49%(其中,年內出欄肉豬2184頭,肉牛170頭);漁業收入6.00萬元,占總收入的0.6%;林業收入50.00萬元,占總收入的5%;第二、三產業收入61.00萬元,占總收入的6.10%;工資性收入38.56萬元,占總收入的3.85%。農民人均純收入1,683.00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37.00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05人(占勞動力的4.42%),在省內務工68人,到省外務工37人。
養豬養豬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主要銷往縣內。2006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218.00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21.79%。該村目前正在發展甘蔗茶葉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甘蔗、茶葉產業。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1018戶,有鄉村人口4085人,其中男性2079人,女性2006人。其中農業人口4077人,勞動力2510人。該村以拉祜族為主,其中拉祜族3604人,其他民族332人。到2006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 2 人,占人口總數的0.05%;參加農村合作醫療2568人,參合率62.99%;享受低保362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2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1人,該村距離鎮衛生院5公里。該村建有公廁8個,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場地4個,沒有村內生活排水溝渠設施,人畜混居的農戶11戶,占農戶總數的1.08%。
藥房藥房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1所,校舍建築面積2,664.40平方米,擁有教師19人,在校學生419人,距離鎮中學5.00公里。整個村委會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653人,其中小學生419人,中學生234人。
南朗河完小學生南朗河完小學生
全村沒有文化活動室和圖書室、有業餘文娛宣傳隊 1 個,極大的豐富了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6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989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8,963.89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1,438.50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53,650.00元(人均13.16元),一事一議籌勞2,396.00個(勞均0.96個)。年末集體總收入2.98萬元,有固定資產28.64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1.77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和會議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收入、支出、收益等。
黑板報黑板報

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支部1個,下設11個黨小組,共有黨員79人,少數民族黨員77人,其中男黨員65人、女黨員 14人。
警務室警務室
村委會由支書(兼主任)、副主任、副支書等組成,下設13個村民小組。
該村建有團總支1個,團支部12個,共有團員 104 人。

人文地理

一、民族簡介
南朗河村民委員會有拉祜族3604人,占全村人口總數的88.39 %;拉祜族有"拉祜納"、"拉祜西"兩大支系,源於古代氐羌系統,與彝族關係密切。清代文獻中被稱為"倮黑"。自稱拉祜,意為用火烤吃老虎肉,反映出拉祜族歷史上曾是一個狩獵民族。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人民的意願,正式定名為拉祜族。拉祜族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大多數人通漢語和傣語。部分拉祜族普遍使用過西方傳教士創製的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後來,在原有的字母基礎上,創製了拼音文字,推廣使用。拉祜族的音樂、舞蹈,具有獨特的風格和濃郁的生活氣息,口頭文學形式多樣。拉祜族的樂器有蘆笙、三弦等。舞蹈多用腳踏動作,左面單擺。傳統舞蹈有蘆笙舞,樣式多達三、四十種。詩歌中的"陀普科"(謎語),特別為民眾喜聞樂見。傳統節日有火把節。
摘茶“雅米”摘茶“雅米”
二、飲食習慣
拉祜族曾經歷了長期的狩獵生活階段。拉祜族的"拉"是老虎,"祜"意為烤吃的方法。拉祜族的族稱,反映出他們烤食肉類的習俗非常悠久。今天,拉祜族仍保留著烤食肉類的飲食習慣,方法是用兩根竹棍子,把塗有食鹽香料的肉夾在中間,放在火塘上慢慢烘烤。烤肉色黃味香,十分可口。醃製品是拉祜族的特殊食品,有醃肉、醃滷豆腐、醃豆豉、醃酸菜、醃酸筍等。飲烤茶是拉祜族的一大嗜好。拉祜族還喜歡飲酒。
三、服飾特色
拉祜族最喜愛黑色,以黑為美。衣尚黑色是拉祜族服飾的一個特點。至今,拉祜族仍然非常喜愛穿傳統服飾。拉祜西支系婦女喜歡裹0 . 3 米多長的黑色頭巾。最末一端長長地垂及腰際。有地方婦女還有用黑布裹腿的習慣。黑色衣服上綴以色彩斑斕的圖案,顯得格外莊重富麗。拉祜西婦女穿窄袖短衫飾以彩色布條;或穿裙子,間隔出紅、黑、白三色。她們出門時,總是肩挎背包,既裝物品,也顯示自己紡織技藝。瀾滄縣拉祜族男子戴的帽子,用六至八片正三角形藍黑布拼制而成,下邊鑲一條較寬的藍布邊,頂端綴有一撮約1 5 公分長的彩穗垂下。有的不戴帽子,則用黑布長巾裹頭。婦女穿花邊衣服,也用黑布包頭。現在,青年小伙子多在對襟短衣外面配上一件黑面白里的褂子,姑娘們則在衣衫下襯上一件白汗衫,下擺露在筒裙上面。他們認為,白色與黑色相配,象喜鵲一樣漂亮。

新農村建設

2006年該村沒有自然村或村民小組列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試點村。但該村委會正按“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組織村民實施。
沼氣沼氣

發展重點

該村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1、基礎設施差、需要完成村內道路硬化工程、田間排灌溝渠建設、農網改造工程,但目前無資金解決;2、需要提高村民文化素質、豐富民眾文化生活,但沒有長效的運轉經費支持;3、目前,由於稅費改革以後,村民小組沒有經費來源,財政補助經費較少,基層組織運轉困難,村民小組幹部積極性不能很好的發揮;4、取納低村民小組,目前自然村規模小,經濟來源少,未通電,希望得到資金扶持。
養豬養豬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圍繞種植業發展引進優質超級雜交稻、在保證糧食安全的情況下,加大甘蔗下田力度,提高單產,增加農民收入。做好冬季亞麻開發工作,引進茶葉優良雜交品種,發展畜牧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