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減八味丸(中藥)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加減八味丸,中醫方劑名。出自《集驗背疽方》。具有補腎水,降心火,止燥渴之功效。主治腎水不足,心火上炎,津液虧損,心煩燥渴,易生癰疽,寢汗發熱,形體消瘦,口舌生瘡,牙齦潰爛,咽喉作痛,或腎消小便頻數,或腎虛火不歸元,烘熱咳嗽。

基本介紹

  • 名稱:加減八味丸
  • 出處:《集驗背疽方》
  • 功用:補腎水,降心火,止燥渴
組成,用法用量,功用,主治,重要文獻摘要,

組成

乾熟地黃(焙,銼)二兩,真山藥(銼細,微炒)、山茱萸(去核取肉,焙乾)、肉桂(削去粗皮,銼,不見火。別研,取半兩淨末,和入眾藥,余粗滓仍勿用)各一兩,澤瀉(水洗,銼作塊,無灰酒濕,瓦器盛蓋,甑上蒸五次,銼,焙)、牡丹皮(去心枝杖,銼,炒)、白茯苓(去黑皮,銼,焙)各八錢,北真五味子(揀去枝杖,慢火炒至透,不得傷火。別研羅和入眾藥。最要真者)一兩半。

用法用量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無灰酒或鹽湯任下。

功用

補腎水,降心火,止燥渴。
1.《集驗背疽方》:降心火,生腎水,止渴;增益氣血,生長肌肉,強健精神。
2.《醫方類聚》引《澹寮》,免生癰疽。
3.《壽世保元》:久服必肥健而多子;晚年服此,不生癰疽諸毒,不患消渴。

主治

腎水不足,心火上炎,津液虧損,心煩燥渴,易生癰疽,寢汗發熱,形體消瘦,口舌生瘡,牙齦潰爛,咽喉作痛,或腎消小便頻數,或腎虛火不歸元,烘熱咳嗽。
1.《集驗背疽方》:癰疽之後,轉作渴疾,或未發疽人,先有渴症者。
2.《小兒痘疹方論》:小兒稟賦腎陰不足,或吐瀉久病,津液虧損,或口舌生瘡,兩足發熱,或痰氣上涌,或手足厥冷。
3.《醫方類聚》引《澹寮》:腎虛津乏,心煩燥渴。
4.《得效》:腎消,小便頻數,白濁,陰痿弱,飲食不多,肌膚漸漸如削,或腿腫腳先瘦小。
5.《普濟方》:或先患癰疽而才覺作渴,或有癰疽而無渴。
6.《外科理例》:瘡痊後口乾渴,甚則舌或黃,及口舌生瘡不絕。
7.《準繩·類方》:腎水不足,虛火上炎,發熱作渴,口舌生瘡,或牙齦潰爛,咽喉作痛,或形體瘦悴,寢汗發熱,五臟齊損。
8.《張氏醫通》:腎虛火不歸元,烘熱咳嗽。

重要文獻摘要

方論選錄
1.《內科摘要》:大尹沈用之不時發熱,日飲冰水數碗。寒藥二劑,熱渴益甚,形體日瘦,尺脈洪大而數,時或無力。王太僕曰:熱之不熱,責其無火;寒之不寒,責其無水。又云:倏熱往來,是無火也;時作時止,是無水也。法當補腎,用加減八味丸,不月而愈。
2.《內科摘要》:州同韓用之年四十有六,時仲夏色慾過度,煩熱作渴,飲水不絕,小便淋瀝,大便秘結,唾痰如涌,面目俱赤,滿舌生刺,兩唇燥裂,遍身發熱,或時如芒刺而無定處,兩足心如烙,以冰折之作痛,脈洪而無倫。此腎陰虛陽無所附,而發於外,非火也。蓋大熱而甚,寒之不寒,是無水也,當峻補其陰。遂以加減八味丸料一斤內肉桂一兩,以水頓煎六碗,水冷與飲,半餉己用大半,睡覺而食溫粥一碗,復睡至晚,乃以前藥溫飲一碗,乃睡至曉,食熱粥二碗,諸症悉退。翌日畏寒,足冷至膝,諸症仍至,或以為傷寒。余曰:非也,大寒而甚,熱之不熱,是無火也,陽氣亦虛矣。急以八味丸一劑服之稍緩,四劑諸症復退。大便至十三日不通,以豬膽導之,諸症復作,急以十全大補湯數劑方應。
3.《集驗背疽方》:有一貴人病疽疾,未安而渴作,一日飲水數升,愚獻此方,諸醫失笑云:此藥若能止渴,我輩當不復業醫矣。諸醫盡用木瓜、紫蘇、烏梅、參、苓、百藥煎等生津液、止渴之藥,服多而渴愈甚。數日之後,茫無功效,不得已而用此藥服之,三日渴止。今醫多用醒脾、生津、止渴之藥,誤矣而其疾本起於腎水枯竭,不能上潤,是以心火上炎,不能既濟,煎熬而生渴。今服八味丸,降其心火,生其腎水,則渴自止矣。
4.《續名醫類案》:薛立齋治一男子口舌糜爛,津液短少,眼目赤,小便數,痰涎壅盛,腳膝無力,或冷,或午後腳熱,勞而愈盛,數年不愈。服加減八味丸而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