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早期交通 加拿大的地理特徵與經濟規模加拿大屬聯邦制國家,包括10個州、3個自治領地。加拿大位於北美洲北部,東瀕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北濱北冰洋,東北隔巴芬灣與格陵蘭島相望,西北與美國阿拉斯加接壤,南與美國本土接壤。加拿大地廣人稀,資源豐富。國土面積997.6萬km2,海岸線長2萬km,陸界線長8900多km。加拿大礦產資源多樣、產量高,是世界主要礦業國之一。在與歐洲接觸以前,
加拿大原住民 的交通方式是靠獨木舟、
皮艇 、木架皮舟,冬天則使用
雪鞋 、平底雪橇、雪橇等工具。歐洲人接收這些技術以深入大陸內陸,並能透過以
聖羅倫斯河 和哈德孫灣所提供的水路移動。
19世紀到20世紀初,運輸以紅河牛車或馬拉車為主。海上運輸則是透過手工勞動,如獨木舟或風力航行。水路或陸路移動速度約為時速8至15公里。
聚落沿著河道設立。農產品容易腐爛,貿易中心都大約在50公里以內。村莊周圍是農業地區,大約距離十公里。19世紀末期,蒸氣火車與
輪船 的問世將更遠的資源與市場互相連線。鐵路也連線到市中心,旅客能以臥鋪或鐵路旅館的方式往返城市。搭乘火車往返城市約要四至五天,與汽車的花費時間相同。人們通常居住在離市中心8公里內的地區,因此火車可用來作為城市間的往返,路面電車作為平時通勤工具。
迅速發展 加拿大交通部成立於1936年11月2日,負責監督鐵路、運河、港口、海洋和航運,民航,廣播與氣象。1938年的《運輸法案》與修訂後的《鐵路法案》,把對營運商的控 管與規範交至加拿大交通委員會。皇家運輸委員會成立於1948年12月29日,審查運輸服務的所有領域,以消除對加拿大經濟或地理劣勢。委員會也重新審查 鐵路法,以提供統一且具競爭力的運費率。
州際公路和1963年加拿大橫貫公路的完工,促成了帶狀發展,貨車休息站與工業走廊沿著公路發展。
交通類型 加拿大
交通運輸管理 職能按照各種運輸方式的特性主要分為聯邦政府和州政府兩個層次,鐵路、航空、海運等因為屬於跨地區運輸方式,相關政策、法律等規則都由聯邦運輸部負責制定並監督實施;公路運輸由於主要發生在各個地區,而且不同地區情況千差萬別,因此,聯邦政府將公路運輸的部分職能委託給州政府代行管理,形成聯邦政府與州政府共同管理的格局。加拿大交通部是代表聯邦政府行使管理職能的專門機構。
公路交通 加拿大境內公路總長約為1,042,300公里,其中約有413,600公里是已鋪面的公路。(包括17,000公里的快速道路)。到2006年為止,未鋪面的公路約有626,700公里。
2006年,加拿大登記的公路車輛有19,499,843輛,其中96.1%的車輛小於4.5公頓,2.3%的車輛介於4.5公頓與15公頓之間,1.6%的車輛 大於15公頓。這些車輛的行駛里程約為3261.4億公里,其中2969億公里是小於4.5公頓的車輛所行駛,74億公里是介於4.5公頓與15公頓之間 的車輛,218公里是大於15公頓的車輛。介於4.5公頓與15公頓之間的卡車有92.2%的行駛里程數屬於省內行程,4.5%是跨省行程,3.2%是
美 加之間的行程。大於15公頓的卡車有58%的行駛里程數屬於省內行程,18.4%是跨省行程,15.4%是美加之間的行程,8.4%是加拿大外的行程。
加拿大的車輛共消耗3110萬立方米的
汽油 與1010萬立方米的
柴油 。交通運輸總
GDP 有35%由貨車運輸產出,25%為鐵路、水路和空中運輸(其他是產業運送、管線、風景區與輔助活動)因此公路是加拿大乘客與貨運的主要方式。
在西北公路系統(阿拉斯加公路)和加拿大橫貫公路計畫啟動之前,道路與公路是由省級和地方政府所管理。1942年所建造的阿拉斯加公路,是為了滿足
二戰 時期的軍事目的,連結
不列顛哥倫比亞 聖約翰堡(Fort St. John)與
阿拉斯加 費爾班克斯 。由國家與省級政府共同負擔支出的橫貫公路,隨著1949年12月10日《加拿大橫貫公路法案》的實施而啟動。總長7,821公里的橫貫公路在1962年完工,總造價為14億。
在國際上,加拿大道路連結了美國下48州與
阿拉斯加 。
安大略 運輸部(Ministry of Transportation)維護省內的道路網路,並聘請運輸部執行官執行《加拿大運輸法案》及相關規範。
空中交通 空中運輸約占2005年交通運輸部門GDP的9%。加拿大最大的
航空公司 為
加拿大航空 ,也是加拿大的
國家航空公司 ,2006年乘客數為3400萬,
航空器 營運數量為368架(包括加航爵士Air Canada Jazz)。CHC直升機航空是全球最大的商業
直升機 營運者之一,擁有144架航空器僅次加航位居第二,1996年成立的
廉價航空公司 西捷航空 以78架名列第三。加拿大航空產業在1995年美加兩國簽訂開放領空協定(Open skies)後有了明顯改變,市場變得不再規律,而是更為競爭。
加拿大運輸局(Canadian Transportation Agency)派遣運輸執行官為所有航空業者維持航空器的安全標準,並進行定期的航空器檢查。加拿大航空運輸安全局(Canadian Air Transport Security Authority)是負責加拿大國內空中運輸安全的機構。1994年,加拿大實施“國家機場政策”(National Airports Policy)。
在超過1,700座已註冊的飛行場、合法的
機場 、
直升飛機場 和
水上飛機 場之中,有26座被特別指定為加拿大國家機場系統(National Airports System,NAS):包括了所有每年旅客數超過20萬人的機場,以及服務聯邦首都、各個省及地區首府的機場。然而,像是蒙特婁-米拉貝勒國際機場等機場的年旅客數雖然已低於20萬人次,但並未移出名單。加拿大政府保留這些機場的擁有權,並租賃給地方管理當局。下一級是原屬聯邦政府的64座區域/地方機場,大多數都已轉移給其他擁有者(通常是各市鎮)。
多倫多皮爾遜國際機場 是加拿大最繁忙的機場,T3航站樓於1991年落成,是典型的雙指廊式平面布局的航站樓,24個登機門,3300個停車位,500個客房的酒店。2009年,前十大機場的旅客數量共有9590萬。未來預測,
多倫多皮爾遜國際機場 到2020年的年旅客量將達到5500萬人。
根據NAV CANADA2008年11月的報告,加拿大有41座機場有航空交通管制塔,59座機場有飛航服務站。
2008年加拿大十大最繁忙機場(旅客數) 鐵路交通 2007年,加拿大擁有總長72,212公里的貨運或客運鐵路。城際客運鐵路運輸現已十分稀少,但貨運鐵路仍十分常見。2006年鐵路服務的總收入為1040億,其中只有2.8%是來自客運收入。加拿大國家鐵路與
加拿大太平洋鐵路 是加拿大兩大主要貨運鐵路公司,雙方業務均遍及
北美 。2007年,鐵路貨運運輸為3570億噸公里,433萬名乘客共使用了14.4億人公里(與道路車輛的4910億人公里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同年,鐵路產業人員共有34,281名。
全國性的客運服務由聯邦國營企業Via鐵路提供。三座加拿大城市擁有
通勤鐵路 :
蒙特婁 地區由
大都會交通局 (AMT)提供,
多倫多 地區為GO運輸所營運,而溫哥華地區營運者則是
西岸快車 。安大略北捷運路(Ontario Northland Railway)、洛磯登山者(Rocky Mountaineer)和阿爾戈馬中央鐵路(Algoma Central Railway)等較小型的鐵路公司也營運偏遠農村地區的客運服務。
水路交通 2005年,加拿大港口的國內貨物裝卸量為1億3920萬噸。
溫哥華港 是加拿大最繁忙的港口,2003年的貨物量為6800萬噸,占全國國內外貨物量的15%。
加拿大交通部負責監督大部分航海登記、大型船舶安全與港口
引航 事務。許多加拿大港埠設施的管理職責正在從聯邦政府轉移至其他機構或基層政府。
內陸水路(包括聖羅倫斯海道在內)總長約3000公里。加拿大交通部負責執行管理水路運輸與安全的法案與規範。
2006年加拿大港口貨櫃裝卸量 客運渡輪
運河
聖勞倫斯水道一度是世界上最大的內陸水域航行系統。加拿大的主要運河是在
聖勞倫斯河 與
五大湖 ,其他則是次要運河。
聖羅倫斯海道
蘇水閘(Soo Locks)
特倫特-塞文水道(Trent-Severn Waterway)
國家港口委員會管理對象有
哈利法克斯 、
聖約翰斯 、詩古提米(Chicoutimi)、
三河市 、
邱吉爾 (Churchill)與溫哥華。交通部負責監督全加拿大超過300座港口。
2007年年底為止,加拿大商船隊共有173艘船隻(1000噸以上),總噸位2,129,243噸,總載重噸716,340噸。
管線運輸 管線是加拿大能源開採與運輸網路的一部分,用來運送
天然氣 、液態天然氣、
石油 、合成原油與其他
石油產品 。橫貫加拿大的管道是世界上最長的輸送天然氣管道。1971年時,管道長6,055公里,直徑914毫米。1974年管道長達9,099公里,有些地方的管道直徑達1,066米。
都會運輸 橫軸是北美城市人口數,縱軸是公共運輸使用比例。加拿大使用比例高於美國同規模城市,低於紐約與兩座墨西哥大城。
以
公車 系統來說,多數加拿大城市都有
公共運輸 系統。六座加拿大城市擁有
捷運系統 ,三座城市擁有通勤鐵路系統。2006年,11%加拿大人使用大眾運輸前往工作,相較之下,使用汽車有72.3%,走路6.4%,騎腳踏車1.3%。一般而言,加拿大城市的都會運輸使用率大約是美國同規模都市的二至三倍。人口普查數據顯示4.8%的美國人使用公共運輸系統上班。
加拿大捷運系統
通勤鐵路系統存在於蒙特婁、多倫多與溫哥華:
加拿大通勤鐵路系統 中加合作 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部 和加拿大國際開發署於1998年4月22日至24日在北京共同舉辦了路面與橋樑管理系統國際研討會。交通部副部長洪善祥和加拿大駐華大使貝祥出席了會議:會上20名中外專家就該系統在交通領域的套用進行了廣泛深入的交流。百餘名國內外技術和管理人員參加了研討會。為使綜合運輸管理培訓項目能有延續效果,經交通部批准成立交通人才發展中心中加合作。1998年11月27日在交通部公路試驗場正式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