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況
功夫片亦稱
“武打片
”、
“武術片”。中國首創的表現
中華武術技藝的影片。20世紀20年代默片時期,明星影片公司根據
平江不肖生著《江湖奇俠傳》改編攝製《火燒紅蓮寺》後,一時群起效尤,但多為神怪荒誕之作。20世紀50年代香港電影界攝製具有中國民族特色、講究實戰技擊的《
黃飛鴻》成功,功夫片開始揚名影壇。20世紀70年代香港影星
李小龍主演以真實武功為表演手段的《
精武門》《龍爭虎鬥》等影片後,功夫片作為一種新的樣式屹立於世界影壇。20世紀80年代由中國武術運動員
李連杰主演的《
少林寺》等影片,更風靡一時。
發展歷史
“功夫片
”這一名稱為世人所熟悉是上世紀70年代,因李小龍電影風靡一時,中國的
“功夫
”在世界上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但早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電影的第一個黃金時代,電影人就將深有影響的武俠小說《火燒紅蓮寺》改編為電影,一連拍攝了18集,甚至引領當時的風尚。武俠功夫片在香港的興起是因為家喻戶曉的一代功夫宗師黃飛鴻,這位英雄出生於清末時代,卒于軍閥混戰時。其肝膽俠義精神為人稱道。1949年,香港導演胡鵬拍攝了第一部以廣東民間傳奇武林人物黃飛鴻為主人公的電影《黃飛鴻鞭風滅燭》,此後的五十年,黃飛鴻成為中國武術功夫片的第一個著名品牌,扮演過這個角色的包括多次飾演黃飛鴻的
關德興以及後來的功夫片明星
成龍和李連杰。其中由胡鵬導演、關德興主演的黃飛鴻系列拍攝了近80集。在整個50年代,港台的功夫武打片大體有兩種類型,一種是象黃飛鴻之類的民國裝功夫片,一種是神怪類武俠片,後者的代表作有《
如來神掌》等片。 1965年,長城公司拍攝的《
雲海玉弓緣》(導演:
張鑫炎,主演:
傅奇、陳思思)的演職員表裡面第一次出現“武術指導”這個名詞,該片被認為是武打片的第一部里程碑式作品,武術指導正式成為武打片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功夫武俠片大導演
張徹將武指定位為負責電影設計武術動作及提供專業意見,奠定了武術指導的楷模;在武術指導之中,最為人熟悉的
劉家良師傅師承於一代功夫宗師黃飛鴻,他曾為邵氏執導數十部功夫經典,包括《
方世玉與洪熙官》,《陸阿采與黃飛鴻》,《爛頭何》,《
五郎八卦棍》以及《少林36房》等。
此後,武打片的黃金時期來到了。
1965年,邵氏公司的老闆
邵逸夫決定創新要拍攝新類型的武打功夫片,
張徹和
胡金銓分別在1966年拍攝了武打電影的傳世之作《獨臂刀》和《大醉俠》。這兩部影片奠定了他們在影壇的重要地位。這二位導演風格迥異,張徹的武俠世界極盡陽剛,武打動作寫實,暴力渲染直接,經常血流成河,據說他每拍一部電影用來做假血的番茄汁就要裝滿兩大汽油筒。後被評論為有
“暴力美學
”稱譽的
吳宇森就得了張徹的真傳。而胡金銓的電影偏於寫意,善於營造氣氛,如《俠女》、《空山靈雨》等電影中將中國傳統的山水意境與武俠打鬥場景糅合為一體,充溢了古典情境。
李安的《臥虎藏龍》則有幾分胡的美學風格。與張、胡二位導演合作過的武術指導如
袁和平、劉家良、
唐佳、韓英傑等人成了炙手可熱的武術指導人才。另一位重要的功夫導演還有
羅維,郭南宏、楚原等人。
中國武打片因李小龍在70年代引起國際影響和關注,不過第一部在海外正式做商業放映的功夫片是1971年邵氏公司出品,鄭昌和導演、羅烈主演的《天下第一拳》,該片曾在美國1000家主流影院同時上映,盛況空前。確實是李小龍真正使
中國功夫在海外發揚光大。李小龍的一生如流星,但留下的4部半作品:《唐山大兄》、《精武門》、《
猛龍過江》、《龍爭虎鬥》及未完成的《
死亡遊戲》,看後讓人精神振奮,那句“告訴你,中國人不是東亞病夫”喚起了無數中國人的愛國良知。直至《猛龍過江》,李小龍終於使中國功夫名揚世界。李小龍的特別的身手和演技是電影的精神核心所在。
70 年代後期,功夫片開始走下坡路,內容陳舊、大師沉寂。一直到1978年,做過多年武術指導的袁和平為思遠公司執導《蛇形刁手》,起用成龍做主角,影片情節儘管沒有完全脫離老套,但是在武打設計上有所創新,在故事情節和武打中加入大量喜劇元素,開創出一個功夫片的新片種——功夫喜劇片,成龍充分發揮了他在
于占元的京劇戲班裡學到的京劇北派功夫,成為功夫片的新偶像。之後二人再度合作的《醉拳》更成為經典。一直在幕後的劉家良、
洪金寶等人也開始正式執導影片。1981年,由張鑫炎導演,在中國大陸實地拍攝,全部起用國內專業武術運動員擔任角色和武術設計的《少林寺》上映,這部影片之所以在武打
電影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因為其摒棄了港台武打片裡常用的吊鋼絲、彈床、替身、快速剪接等特技手段,採用長鏡頭拍攝,不使用替身,全部是真功夫。
80年代,
徐克在少林功夫片之後將
“功夫
”電影再次推陳出新,他在1984年拍攝的《蜀山劍俠》,聘請好萊塢的特技製作人員,營造出一個奇幻的劍仙世界,使影片大獲成功。同時期,成龍、洪金寶拍攝了一系列現代題材的功夫電影,並加入很多喜劇因素,拓展了功夫片的表現方式。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古裝武俠片開始重新為人們關注,胡金銓掛名,徐克、
程小東聯合導演的《
笑傲江湖》、徐克導演的《黃飛鴻》、程小東導演的《倩女幽魂》、徐克、程小東、
李會民聯合導演的《新龍門客棧》成為這一時期武俠功夫片的代表作,這類影片的特點是武打設計天馬行空,想像力異常豐富。香港電影在繼續創造功夫片的神話。
功夫片誕生、興盛、改變後再次進軍好萊塢,影響到《
黑客帝國》起用武術指導袁和平為其中人物設計一套功夫動作,又到
昆廷·塔倫蒂諾,自稱迷戀中國功夫,在片中加入功夫片的因素,並採用早期功夫片中的演員
劉家輝當白眉大師。
而
周星馳的《功夫》走的是袁和平的《蛇形刁手》、劉家良的《神打》功夫喜劇片的路子,加上周星馳本來的喜劇路子,可以說,《功夫》是既有繼承,也有自我風格的新一輪功夫片。
電影中的“功夫”
功夫片中的
“功夫
”,真真假假,像《少林寺》那樣全盤亮真功夫的電影還是少有,一般是特效(從最普通的鋼絲到
電影特技)加上真的拳腳功夫。一個有著特別身手的演員,自然是功夫電影的
靈魂人物:李小龍不必說,當年在電影裡自創的
截拳道功夫威力無窮,流傳至今,此外他腿法出眾,人稱
“李三腳”。他三次轉身踢腳,每一次轉身所踢的角度都不同,那一條腿能夠踢到一半然後決定該向高處或低處出擊,快如閃電,對方如果不是精於騰挪閃躲的話,實在不易招架。就算兩三個人圍攻過來,也會被李小龍擊倒。成龍、李連杰等後輩功夫片明星也絕對是硬身手,就連周星馳也因從小迷戀李小龍,練了十多年功夫。
但中國的民間功夫確實有很多派別,如黃飛鴻的南派真功夫、太極、螳螂等等。中國人拍的功夫片,優勢在通透中國歷史,可以將中國功夫的師承流派演變都拍出來,而好萊塢的中國功夫則有點不分門派,空有概念。《功夫》雖然大量使用
電腦特技這一題外
“功夫
”,但確也有許多真功夫存在。
張徹的功夫片注重拳拳到肉的寫實功夫,李小龍的功夫也是真架勢。而到了胡金銓那裡,他的武打場面著重動作美學,一招一式打得不快,像舞蹈一樣,每一個姿勢均有美感。李安的《臥虎藏龍》最有胡氏武俠片的影子,尤其多場武打戲都重形輕實,動作美學繼承胡氏電影的特色。
而徐克的武俠功夫片則更為注重場景化的表現。到了周星馳的《功夫》,表面看有著獅吼功、
蛤蟆功這樣的橋段來搞笑,但其中確實包含了很多真功夫,五郎八卦棍、十二路譚腿、
洪家拳的幾大傳人高手隱居在
豬籠城寨里,這幾種功夫倒是真有史書記載和民間傳承,
“五郎八卦棍
”來自邵氏老武打劇導演劉家良自編自導自演的影片《五郎八卦棍》,因為劉家良本就出身於洪拳正宗。早點店老闆是由武俠大導張徹的御用演員
董志華來扮演,他是學京劇
武生出身的,耍起那套棍法來靈動飄逸,豪氣萬丈,一招一式都內勁十足。
“五郎八卦棍
”是
楊家將的槍法演變而來,所以早點店老闆戰
琴魔兄弟會抖出那么多槍來。釋行宇、
趙志凌、董志華三人分別以
少林武僧、洪拳大師、京劇武生的身份,在片中飾演搬運工、裁縫師和擀麵杖。三人表現都相當出色,釋行宇的功夫落在
“實
”字上,趙的功夫得一
“勁
”字,董得一
“巧
”字。在動作上,周星馳的構想是,涵蓋中國功夫的發展史:一開始是
硬橋硬馬的真功夫,以三位打家為代表,接下導入神怪武俠的風格,表現為琴魔雙煞的幻影攻擊,最後的大決戰,使用大量的鋼絲和CG,完全的天馬行空。
有了這許多真功夫墊底,難怪國際著名媒體《Screen》雜誌這么評價《功夫》:“終結一切武俠片的武俠片,《功夫》讓《殺死比爾》看上去像一次操場混戰。”
主要影響
中國導演
何平曾稱
“功夫片是華人對世界電影的最大貢獻
”,當好萊塢以摧枯拉朽之勢幾十年如一日地
統治世界電影文化時,不少外媒指出中國功夫片是少數能與之抗衡的。的確,近些年來,越來越多的美國主流文化里出現了中國功夫:《碟中諜2》里吳宇森讓
湯姆·克魯斯打出地道的中國拳腳,《黑客帝國》中
基努·里維斯在袁和平指導下苦練鐵板橋。更不用說
昆丁·塔倫蒂諾這個瘋狂的功夫迷,居然能將一些香港經典功夫片裡的分鏡頭腳本背下來!而在最能體現美國價值觀和精神體系的《
星球大戰》系列中,核心理論“原力the Force”就脫胎於中國功夫里的
“氣
”。2008年推出的《
功夫熊貓》,更是中國功夫與好萊塢文化的完美結合。
功夫片帶來的熱潮,也讓一些人感到擔憂。當《臥虎藏龍》風靡北美時,《今日美國》曾表示:“亞洲和中國文化的日益抬頭,東西方同化和結合的力道也將會越來越強……可否認為,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入侵?”
擔憂的人群里也有中國人自己。中國人不是每個都肌肉發達、好勇鬥狠,也不是每個都能飛檐走壁、摘葉飛花,除了現實里並不存在、美化到神化的功夫,還有什麼別的文化可以輸出?
功夫片的全球經濟、地緣政治意義還是交由那些政客和評論家去費神。當《時代》周刊將李小龍評選為
“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一百人
”時,人們其實無需懷疑這背後的真誠。因為在對功夫片崇敬的背後,是對每個人內心童心的回歸和呵護,這份童心可以是
迪斯尼、羅賓漢,也可以是
蝙蝠俠—本質上,功夫與它們一樣:掙脫束縛、突破極限,是具象的真善美,是可視的夢幻與信念。
社會評價
功夫明星排行
“誰是在美國最著名的中國人?”在一次由200萬美國人參與的調查中,排在前兩位的是功夫明星李小龍、成龍,孔子排在第四。正如Paul Foster所指出:“孔子的儒家精神給外國人感覺,中國是嚴肅而充滿道德感的;新興的功夫電影展示的則是中國動感、快速以及紀律性的一面。中國不再是對西方柔順、謙恭的角色,而是具備優越感、有強國意識的多民族大國,可以在國際社會裡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功夫片的傳播
說到中國功夫片,不管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第一個想到的都是李小龍。可以說,李小龍開創了功夫片並將它帶向世界。
李小龍的電影事業在他生命的最後幾年達到了最高潮。1972年,李小龍主演了電影《精武門》,在片中飾演霍元甲弟子陳真。他在追查中得知師父是被日本人毒害致死,隨後大鬧日本武館,以迷蹤拳和雙節棍打敗日本人。其中,砸爛 “狗與華人不得入內”(‘
東亞病夫’)牌匾的橋段令人印象深刻。
李小龍在影片中首次使用雙節棍,並且所有動作戲都是親自上陣。《精武門》的票房收入超過400萬,成為當年賣座港產片的亞軍。而《精武門》只是李小龍擔任主演的第二部電影。
1973年,李小龍與美國華納公司合作拍攝了《龍爭虎鬥》。這是李小龍在好萊塢電影中第一次擔任主角。片中李小龍扮演一個少林寺武功高手,隻身闖入荒島去收服一名少林叛徒。《龍爭虎鬥》投資80多萬美元,在好萊塢屬於“C級製作”。卻在七十年代的美國引發了功夫熱潮。片中李小龍身穿黃色運動服的形象成為經典並被其他西方電影所效仿。不過李小龍本人沒能看到電影上映,他在公映前就已去世。
可能很少有人知道,李小龍在大學時代主修的是哲學。而在他的 遺作《死亡遊戲》中,他注入了許多自己對於哲學的思考。《死亡遊戲》的最初靈感來自佛教典故“七級浮屠”,講述一位絕頂高手,為了奪取傳說中的稀世珍寶而獨闖七層寶塔,經過激戰後到達塔頂,豈枓藏寶匣內只有一張紙,上面寫著:“生命是一段等待死亡的歷程”。1973年7月20日,32歲的李小龍猝死於香港。就像是影片中的絕世高手,戰勝了所有敵人,卻敗在死亡之下。
李小龍曾說:“如果只是隨著傳統模式走,你就只能生存在傳統的陰影下,了解的只是老路子,你並不了解你自己。”
功夫片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