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進三昧,佛學術語,謂菩薩住是三昧,於諸三昧,得自在力,常能神通變化,度諸眾生,是名力進三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力進三昧
- 類型:佛學術語
力進三昧,佛學術語,謂菩薩住是三昧,於諸三昧,得自在力,常能神通變化,度諸眾生,是名力進三昧。
力進三昧,佛學術語,謂菩薩住是三昧,於諸三昧,得自在力,常能神通變化,度諸眾生,是名力進三昧。...
三昧(sānmèi) 一詞,來源於梵語samadhi的音譯,意思是止息雜念,使心神平靜,是佛教的重要修行方法,借指事物的要領、真諦。教內外對此詞皆有不同的論述和解釋。 其有一般和特殊兩層含義:它可以指通常的集中思慮的能力,或者指修習所得的,發展了的集中力。從而,它也就變成了可以使禪定者進入更高境界並完全...
三昧是佛教用語,來自於梵文Samādhi,也譯作“三摩地”、“三摩提”。三昧是佛教的修行方法之一,意為排除一切雜念,使心神平靜。如何集中精神,可分為兩種:一是與生俱來的能力即“生得定”,另一種是因後天的努力而使集中力增加,即“後得定”。前者靠積德,後者靠修行而得。《十住毗婆沙論·卷十一》載“...
意思就是我們要進入三昧,沒有妄想,就要重複訓練放下,自己要想辦法降服自己,放下所有的執著和分別,一心在佛號裡面,這個就是辦法,沒有任何的捷徑。相關概念 △ 念佛心不動是得一心,得一心即可見佛。得理一心生實報莊嚴土,得事一心生方便有餘土;二六時中心中常有阿彌陀佛,即能帶業往生,生凡聖同居土。
十力,漢語詞語,拼音是shí lì,佛教謂佛所具有的十種力用。出自《俱舍論》。詞語信息 詞語:十力 釋義1 南朝·齊·謝鎮之 《與顧道士書》:“運十力以摧魔,弘四等以濟俗。”一、知處非處智力。即知事物理與非理的智力。二、知三世業報智力。即知一切眾生三世因緣業報的智力。三、知諸禪解脫三昧智力。即...
於是烏芻沙摩“以火光三昧力故,成阿羅漢”。簡介 十八、火性,火大圓通烏芻瑟摩 烏芻瑟摩又作烏芻沙摩,是一位密教的明王。明王是佛和菩薩的變化身。“明”者,光明之義,以智慧而名,有以智力摧毀一切魔障之威德。明王常現忿怒身來降伏諸惡魔,或導引難教化的眾生。烏芻沙摩明王如同中國民音的紫姑神一樣,是...
念此菩薩神咒可得憶持不忘之力用,並圓滿諸願。爾時薄伽梵。入諸波羅蜜平等性三摩地。從定起已即說此能滿諸願虛空藏菩薩最勝心陀羅尼曰 南牟(一)‧阿迦(去引)舍(舒可反二)‧揭(魚羯反)婆(去引)耶(余可反三)‧唵(四)‧阿唎(五)‧迦(入)么唎(六)‧慕唎(七)‧莎[口*縛]訶(八)‧...
(11)三昧:梵文、巴利語Samadhi的音譯,又音譯作三昧定、三摩地,定的異名,漢譯作等持,即將心定於一處(或一境)的一種安定狀態。(12)檀:梵文、巴利語Dana,又譯作檀那,布施、施捨之義,六度中的施度,即以慈悲心而施福利與人之義。(13)屍:指屍羅,梵文Sila的音譯,即持戒。意思是制止惡行不為,...
由於各宗、各派、各乘、各部的要求和形式不同,瑜伽名目繁多,其中共同的有嚴持戒律、調息鍊氣、凝神冥想等。《瑜伽經》提出瑜伽有“八支行法”即八個部分:禁戒、持戒、坐勢、調息、制感、持攝、靜慮、三昧。冥想方法 主要方法 想向術:明確自己的“方向性”而冥想。如希望擺脫罹患已久的氣喘病,希望不再...
自古胸懷大志,能一者必成千古聖賢。黃帝曰“守一”,唐堯曰“惟精惟一”,管子曰“專一”,老子曰“貞一”,孔子曰”精一”,釋迦牟尼曰“一境”(三昧),耶穌曰“樹一、恆一”(十字),穆罕默德曰“獨一無二”,商羯羅曰“不二”。天地之間能得一、得專精者方能大成,所以老子說:“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
爾時世尊故在師子座,入師子遊戲三昧,以神通力感動三千大千國土。六種震動――東踴西沒、西踴東沒、南踴北沒、北踴南沒、邊踴中沒、中踴邊沒,地皆柔軟,令眾生和悅。是三千大千國土中,地獄、餓鬼、畜生及八難處,實時解脫得生天上。從四天王天處乃至他化自在天處,是諸天人自識宿命,皆大歡喜,來詣佛...
十六大力, [出三昧弘道廣顯定意經] 佛仇阿耨達龍王請。為說無欲法。令諸菩薩修於清淨之行。當得此十六大力。調攝身心。而化眾生也。(梵語阿耨達。華言無熱惱。菩薩。梵語具雲菩提薩埵。華言覺有情。)一志力謂菩薩心志。善能總持諸佛一切所說之法。化導眾生。是名志力。二意力謂菩薩心意。同佛所行。
於密教,金剛一詞亦常用於武器方面,如獨鈷(即獨股形狀之金剛杵或金剛鈴)、三鈷、五鈷等,多作為諸尊之三摩耶形,乃諸尊之本誓或內證之德的表征,具有摧破眾生之煩惱、去除惑業之障難、驚覺眾生等各種含義,此外亦以之為諸尊所住三摩地之標幟。又持金剛杵之力士,稱為執金剛,略稱金剛。寺院中之四天王像...
常在正念,以成三昧,如法而行也。』即行走時,眼睛要平視,不可左拋又瞄,不可腳跟拖拉出聲,舉止莊重而安然,心存正念,此即如法之行,具威儀之相。(二)立如松 『非時不住或住時,隨所住處常念供養、讚嘆經法,廣為人說,思惟經義,如法而住也。』即站立時,應如松樹般地安穩,不可輕率、扭斜或...
又,經論中,言及陀羅尼時,計有二種用法。其一系指智慧或三昧;即以慧為體,攝持所聞所觀之法,令不散失。其二指真言密語(明咒),即明咒之一字一句,具無量之義理,若誦之,則除一切障礙,利益廣大,故名陀羅尼。此外,一說謂咒語之具長句者為陀羅尼,短句者為真言。具體分類 三陀羅尼 (一)三種陀...
太極拳講究力從人借。撲人丈外也好,數丈外也好,都不是發人者的主觀意識,而是被放出者自己造成的結果。此點尤須習者深悟。4.對氣的錯誤認識。常見習太極拳者相互問有無氣感。有,則洋洋自得,以為已進乎太極拳之三昧。沒有,則內心焦急,或於行拳中腹內鼓氣,或口中噓氣,皆大謬也。真氣,非我們日常...
杵像放光言語及神變。大覺慈尊左心化現出。靈瑞萬端心生大歡喜。果乘願力再誦三十萬。神王靈感持誦得法語。設一盆器滿盛清淨水。誦我秘章晝夜不斷聲。水涌杵動光明神通證。行住坐臥心口常持誦。果熟三昧通達神交用。所行祠廟神祇皆拱奉。隨逐不捨不敢違尊命。四百四病及諸妖精怪。蠱毒陰崇害他眾生命...
3.禪那、靜慮、三昧、三摩地:禪定的真實內涵 4.與禪定有何聯繫:本書要講的正定 5.四聖諦的實施之道:四聖諦與正定 6.八正道的最高一層:八正道與正定 7.佛教學說三大板塊之一:戒、定、慧三學中的定 8.與定慧相通的概念:佛教中的止觀 9.與正定有關的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 第二章 正定的利益:...
十一力:謂阿彌陀佛加持念佛行者之十一種力用。即大慈悲力、大誓願力、大智慧力、大三昧力、大威神力、大摧邪力、大降魔力、天眼遠見力、天耳遙聞力、他心徹鑒力、光明遍照攝取眾生力等,以此十一力故,盡除一切魔事。十二顆佛珠代表“十二因緣”。揭示了整個物質世界或者世間萬物的生滅規律,明了這一規律的...
不知我心實與佛心同一理故,彌陀願力威德光明,在我心中,承我心愚痴之力,作一切佛事,無時不引導於我。我心亦於彌陀願心之內,修念佛求生一切善行,無行不具含佛德。了彼佛德,成我三昧。故知彌陀願力,始發心,終究竟,無一法不直趣我心,以我心即佛心故。我亦於無始至今,盡未來際,修一切三昧,無...
等除眾罪而過諸願使得忍力。於諸苦法受生之處。身命無惜得精進力。積眾德本志常無惓使得定力。善寂居靜解定要行使得慧力。而過邪見疑冥昧昧。曉權方便濟度眾生。明了勸助具達五通。天眼無限徹聽知心神足明宿。以此遊樂果大辯才。辯才句義無盡不斷。便得總持志無恍忽。令逮海印三昧正定。進隨普智果同一...
依此三昧,進求如來果位,精修三密,即身成佛,是為密宗宗趣。禪宗自身等佛,乃比擬詞,無庸解釋。密宗即身成佛,是何等義?則須討論。夫佛身者,一切種智闡發極致之結晶體也。常途教法,任一“種性”皆從經驗上熟習之。種性無量無邊,故經驗之事亦無量無邊。歷無央數大劫,經驗猶未能備。如屆圓備,則得...
這個境界叫初層準提三昧,也叫清淨金剛三昧,因為準提菩薩也稱為清淨金剛。當完全證入準提三昧的時候,就不會再犯戒,在戒律上來說,這是不持而持的境界。這個清淨金剛三昧的加持力量,使我們不會再犯戒。當戒律上達到不持而持境界的時候,再加上準提咒不斷恆持之力,就會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我們的般若智慧就...
□禪定解脫三昧淨垢分別智力:指佛陀知道一切禪定的深淺次第。 □知眾生上下根智力:指佛陀遍知一切眾生根性勝劣、得果大小。 □知眾生種種欲智力:指佛陀遍知一切眾生欲樂善惡的差異。 □性智力:指佛陀遍知種種世間的性相。 □一切智處道智力:指佛陀遍知一切善道、惡道、聖道所至處。 □宿命智力:指佛陀遍...
《坐禪三昧經》雲︰‘若思覺偏多,當習阿那般那三昧法門。’一心念數入息出息,若長若短,數一至十,念與息同,制心一處,數隨止觀,轉觀清淨。心繫一處,斷諸貪嗔煩惱等各種粗惑思覺。粗細思覺除卻,心厭世間,得無漏道,方得清淨。《大般若經》雲︰學禪波羅蜜本業,能過欲界,除斷五蓋,成就五支,於...
大勢至念佛圓通章雲,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則知念佛之法,當都攝六根。都攝六根之前,尤當先攝二三根。二三根者,何也。即耳口心是也。將南無阿彌陀佛六字,一句一句,一字一字,口中念得明明白白。心中念得明明白白。耳里聽得明明白白。稍有不分明處,即是不真切而有妄想。(祗念不...
10、入所有法滅盡智神通。以得滅盡智通故,能住三昧正定,而普現色身,譬如光影,普現一切,而於三昧,寂然不動。十品轉通 道教特有十品轉通。天尊言:吾開法十聖之場。十通大聖,其德高妙,自非法之功莫能轉焉。道家文化 一般認為道家思想的特徵之一,是通過各種修煉而達到永恆不死的至高完美境界,從養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