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藝術形象,
形態特徵
刀嘴蜂鳥體長14厘米,鳥喙平均8厘米,體重約12克。是蜂鳥最大的品種之一。羽色鮮艷、嘴部細長,眼睛大而有神,頭部為棕褐色,翅膀的上部為黃綠色,下部棕褐色,身體其他羽毛均為銅綠色,全身都閃耀著金屬光澤。它的管狀的喙細長如劍,最長可達10.5厘米,比它體長的一半還多,非常美麗。另外,它在飛行時像蜜蜂一樣,雙翼拍動很快,並產生一種如同蜜蜂發出的嗡嗡聲,所以得名刀嘴蜂鳥。
刀嘴蜂鳥的羽毛細膩、光滑,十分漂亮,同時也具有特殊的反光作用。每當它迎著陽光飛行,即可反射出五彩繽紛的不同色彩,足可以勝過美麗的彩虹。特別是當它進行翻轉動作的時候,因角度不同,而顏色的變幻就更是絢麗多采,因而得到了“飛行的金剛石”的讚譽。
棲息環境
生活習性
刀嘴蜂鳥的生活習性十分奇特,有許多不同與其他鳥類的地方。生長在中美洲的攀緣植物西番蓮的花蜜是它的主要食源,刀嘴蜂鳥的長嘴與西番蓮的11.4厘米長花冠的結構相適宜,恰好能伸到其喇叭形的花朵中去吸取花蜜。取食的時候,它並不需要將身體停落在花枝間,而是施展其高超的飛行技術,將身體懸停在空中。由於它的舌是管狀的,就如同醫生使用的注射針管一樣,因此當它將嘴插入花冠時,舌頭便能很快地在嘴的前端伸出,用舌尖上的纖毛去舔食花蜜,當纖毛上吸滿花蜜後,舌就縮回口中,將花蜜舔掉。這種取食方式既準確又便利,在多姿多彩的鳥類世界中,也是無與倫比的。
刀嘴蜂鳥主要以顏色鮮艷,香氣四溢的小花朵的樹木、草本植物、灌木和附生植物的花蜜為食。青睞77的花含糖量高(通常是紅色的管形),並尋求和積極保護這些含有高能量花蜜的花朵。它們的舌頭比鳥喙更長,舌骨盤繞在頭骨里,讓舌頭伸縮自如,用自己長而可擴展的稻草般的舌頭,以每秒13次的高速度來回伸縮。由於懸停飛行相當消耗體力,因此刀嘴蜂鳥一天之內必須進食達數萬次,而一天內所吸食的重量可超越其體重的一半。
刀嘴蜂鳥和西番蓮花朵的的這種精巧默契的配合使雙方都得到了好處,刀嘴蜂鳥得到了食物,西番蓮花則得以傳粉受精。因此刀嘴蜂鳥被人們稱為“花的媒人”,因為它在舔食花蜜時,可以幫助植物傳粉。平時它總在花朵的下方飛來飛去,尋覓食物,這時花粉便會粘到它的羽毛上,然後它就一邊飛舞,一邊將這些花粉傳帶給了其他的花朵,為這些植物完成了授粉的程式。
由於刀嘴蜂鳥具有特殊的生活方式,所以它的新陳代謝也非常強烈和突出。它的正常體溫大約為41℃左右,心跳可達每分鐘600多次。它所取食的花蜜食物的優點是含有豐富的葡萄糖,這些葡萄糖能馬上進入血液參加能量代謝,但缺點是這種能量消耗得非常快。為了維持體溫,以及及時補充激烈飛行時能量的大量消耗,它必須不停地採食,每天進食達到數萬次之多,而且食量也十分驚人,每晝夜吃的食物重量,竟超過自身體重的一半。
刀嘴蜂鳥的體形雖然很小,但性情卻十分勇敢,不畏強暴。當遇到比自己大得多的鳥類時,也敢於與之博斗,會不停地環繞著對方的身體疾速飛馳,發出嗡嗡的聲響,常常將對方弄得目眩耳鳴,敗陣而逃。
分布範圍
繁殖方式
蜂鳥是“一夫多妻制”,雌鳥在跟雄鳥交配後,單獨建巢,巢為杯形,用植物纖維編織在一起,巢外面用苔蘚等綠色偽裝,置於灌木叢或樹木內受保護的位置。巢內用柔軟的植物纖維,動物毛,羽絨襯墊,並用蜘蛛織帶和其它粘性材料的結構,賦予足夠的彈性質量。每巢平均產2枚白色的卵,由雌鳥獨自孕育,育雛兩周左右,雌鳥單獨保護和餵養雛鳥,反芻的食物主要是部分消化的花蜜和昆蟲,雌鳥將食物吐向雛鳥的喉嚨,它長長的嘴尖直接進入雛鳥的肚子。雛鳥在12天后甚至被獨自留在巢內,再用約7~10天小鳥即可離巢。而雄鳥則捍衛自己的領地和它的花食物。
亞種分化
單一物種,無亞種。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6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藝術形象
刀嘴蜂鳥美麗的形象、精巧的動作也博得了許多藝術家的喜愛。在美國波士頓博物館的展廳中,就存放著一幅世界名畫的原作,題目是:《西番蓮與蜂鳥》。這是美國油畫家馬丁·詹森·黑德(Martin Johnson Heade)的作品,畫面上表現的主要對象,就是兩隻棲息在懸藤上栩栩如生的刀嘴蜂鳥,周圍有美麗的紅花相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