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本名:劉貞亮
- 別稱:俱文珍
- 所處時代:唐朝
- 去世時間:813年
- 主要作品:《飲茶十德》
- 主要成就:提出飲茶十德
人物生平,基本信息,人物經歷,人物事跡,監軍宣武,反對革新,飲茶十德,
人物生平
基本信息
劉貞亮,本來姓俱,名叫文珍,冒認了養他的宦官為父,所以改了姓名。他性情忠直堅強,也頗識義理。
人物經歷
永貞元年(公元805年),唐德宗去世後,因中風而半身不遂的唐順宗繼位。唐順宗李誦不甘心受制於宦官,他內靠嬪妃,外靠翰林學士王叔文及著名的士大夫韓泰、柳宗元、劉禹錫等人,試圖通過改革來克服唐德宗朝因宦官專權而造成的弊政,史稱“永貞革新”。
改革觸及到了宦官和一些權臣的切身利益,劉貞亮也討厭官僚朋黨的勢力越來越大,因此和宦官劉光琦、薛文珍、尚衍、解玉、呂如全等一起勸皇帝立廣陵王為太子,由他來監國。皇帝接受了他的意見,劉貞亮召集學士衛次公、鄭絪、李程、王涯到金鑾殿,起草制定了禪位詔書。太子即位後,把王叔文和他的同黨全部驅逐,把政事交給大臣處理,議論的人也都稱讚他們是忠君行為。
元和元年(806年)正月,高祟文討伐劉辟,劉貞亮再次擔任監軍。當初,東川節度使李康被劉辟打敗,劉辟把他囚禁起來。高祟文來到,劉辟把李康放回去,李康提出要雪恥,劉貞亮卻指責他不能抗擊敵人,把他殺了,因此被非議為專制蠻橫。討伐凱旋後,劉貞亮因功累遷右衛大將軍,知內侍省事,總管宮廷內部事務。
元和八年(813年),劉貞亮因病死去,憲宗感念他的·之功,贈開府儀同三司。
人物事跡
監軍宣武
安史之亂後,隨之而來的是藩鎮割據局而的形成。宣武軍統治的汴州(今河南開封),位於汴河之上,控制著南北漕運,安史亂後,唐朝的財政來源主要依靠江南,因此汴河成了唐王朝一條重要生命線。由於汴州的特殊地理關係,唐王朝在汴州先後設定有河南節度使、汴州防禦使、宣武軍節度使,並駐有重兵。這樣,既可以保護汴河漕運、又可以監視東方其他藩鎮的動靜。
監軍劉貞亮見此情形,與官武軍都虞候鄧惟恭共同策劃,將劉士寧縛住,押送京師長安,不久劉士寧披貶為虔州司馬。眾推劉元佐鄉人李萬榮為節度使。萬榮死,囑鄧惟恭執兵事,以子乃代節度。俱文珍與鄧惟恭逐之。七月,德宗任命東都留守董晉兼宣武軍節度使,宣武軍方定。
貞元十五年二月,董晉剛死,宣武軍知留後陸長源想整頓將士散漫之風,因方法不當,輕慢軍人,又激起兵變,兵士將陸長源等人殺死。監軍劉貞亮以宋州(治今河南商丘)刺史劉逸準久為宣武大將,甚得眾心,就秘密給他寫了封書信,派親信送到宋州,召他率軍進入汴州評判。劉逸準進入汴州後,很快將叛亂平定,劉逸準因平判有功,德宗下詔任命他為宣武軍節度使,並賜名全諒。劉逸準上任數日而亡,九月,朝廷應劉貞亮和宣武軍將士的請求,又任命智勇兼備的將領韓弘為宣武軍節度使,他上任不久,對宣武軍進行一次大的整頓,殺掉一批亂軍的凶卒,宣武軍內部才沒有發生大的亂子。
反對革新
貞元末年、劉貞亮的勢力迅速膨脹起來,凡是握有兵權的宦官,大多依附於他,使他成為當時宦官的重要頭目。
德宗的長子順宗李誦,在做太子時,就對德宗的許多措施不滿,他討厭宦官,憎恨宮市(宦官外出採購宮中用品),還勸德宗不要貶逐賢臣。德宗不聽兒子的勸告,順宗只能在東宮物色人物,淮備登基後再進行改革。
當時庶族地主出身的知識分子王叔文為東宮侍讀,經常和順宗一起批評時政,作改革的準備,王伾當時也為東宮侍書,他們結納了許多有政見的知識分子,其中韓泰、韓曄、柳宗元、劉禹錫、陳諫、凌淮、程升、韋執誼等人。貞無二十一年(805年)元月,德宗逝世,太子李誦即位,是為順宗,改元永貞。這位新君從上年秋天就得了中風病,半身不遂,走路很不方便,說話連言語也講不清楚,只能靠牛昭容和宦官李忠言傳達他的旨意。順宗即位後,就任命王叔文為翰林學士,王伾為翰林待詔。
改革派採取了許多於社會有利的措施,其中包括免除了部分民間欠稅,禁止官吏在正稅之外的額外進獻,以減輕人民負擔;宣布停止宮市,杜絕宦官藉此掠奪人民財物,罷免五坊小兒,禁止宦官向人民敲榨勒索;等等。
當改革派委任范希胡為左右神策軍京西諸城鎮行營兵馬節度使,韓泰為副使,劉貞亮才認清改革的目的,於是密令擔任神策軍將領的宦官,拒絕接受這一命令,以免宦官手中軍權被剝奪。當王叔文被任命為戶部侍即時,劉貞亮又背著順宗在“制書”上削去原來王叔文任翰林學士的頭銜,剝奪了他參決政事的職務。王伾經過多方爭取,才準許王叔文三五天到翰林學士院一次,但翰林學士的官銜卻沒有恢復,給改革造成了很大困難。
接著,在劉貞亮和士族官僚包辦下,將改革派的王叔文貶為渝州(治今重慶市)司戶,第二年又將他殺死於任所;將王伾貶為開州(治今四川開縣)司馬,不久王伾也死於貶所;韓泰、韓曄、柳宗元、劉禹錫、陳諫、凌準、程升、韋執誼等人,也被逐出京城,貶為邊遠偏僻地方的司馬。
飲茶十德
以茶散鬱氣;以茶驅睡氣;以茶養生氣;以茶除病氣;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嘗滋味;以茶養身體;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