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瑀(明朝中期官員)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劉瑀(1431年5月23日—1503年3月23日),字汝器,號靜庵,北直隸保定府蠡縣(今河北省保定市蠡縣蠡吾鎮北忠衛村)人,祖籍北直隸順天府昌平縣(今北京市昌平區),明朝中期官員。

劉瑀是成化二年(1466年)進士,授陝西道監察御史。成化十一年(1475年),升任蘇州府知府,在任上,劉瑀秉公處事,不畏權貴,因而得到江南巡撫王恕的賞識。成化二十年(1484年),升為山西左參政。後因屬下官員辦事不力,劉瑀受到牽連,降為四川保寧知府,不久後官復原職,此後歷任福建右布政使、山西左布政使、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弘治六年(1493年),因病致仕。

弘治十六年(1503年)二月,劉瑀去世,享年七十三歲。

基本介紹

  • 全名:劉瑀
  • :汝器
  • :靜庵
  • 所處時代:明朝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北直隸保定府蠡縣(今河北省保定市蠡縣)
  • 出生日期:1431年5月23日
  • 逝世日期:1503年3月23日
  • 最高官職:都察院右副都御史
  • 祖籍:北直隸順天府昌平縣(今北京市昌平區)
人物生平,早年經歷,登科入仕,治理山西,還京任職,致仕歸鄉,主要影響,歷史評價,軼事典故,白面虎,先廉後貪,人際關係,史料索引,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宣德六年四月十二日(1431年5月23日),劉瑀出生於北直隸保定府蠡縣(今河北省保定市蠡縣)。劉瑀年幼喪父,由母親李氏撫養長大。母親對他教育嚴格,教導他發奮讀書。由於家境貧寒,劉瑀十六歲才開始外出求學,母親日夜勞作織布紡紗,供他讀書。劉瑀因此更加勤奮,僅用三年就完成了學業。
最初劉瑀進入縣學讀書,因遭到老生的嫉妒,轉而進入府學。在正統十四年(1449年)土木堡之變中,劉瑀與兩個哥哥劉璣、劉琮失散,敵人持刀追趕劉瑀,他翻牆躲避,得以逃生。不久後,兄弟三人重新相聚,失散重逢的三兄弟對於能夠在變故中倖存,感到又驚又喜。變故平息後,他繼續求學。
景泰七年(1456年),劉瑀參加順天府鄉試,考中舉人第七十四名。

登科入仕

成化二年(1466年),劉瑀考中進士,被授予監察御史。出巡陝西,監考科舉考試,那屆科考士子的答卷,都是由他品評裁定的。他洞悉官吏的品行、才能,對貪腐行為都加以勸勉和懲罰,在政務上興利除弊,不務虛文。
成化十一年(1475年),劉瑀升任蘇州府知府,正直廉潔幹練,名聲遠揚。當時有人依仗宦官勢力,在江南地區大肆搜刮,眾人都不敢反抗。劉瑀卻獨自堅決抵制,毫不退讓,恰逢王恕巡撫江南,為劉瑀撐腰,那些人的氣焰才有所收斂。劉瑀因此受到王恕的賞識。
成化十八年(1482年)二月,明憲宗賜予劉瑀誥敕,以表彰他在蘇州的善政。然而,後來吳中地區發生嚴重水患,劉瑀卻一改之前的做法,對百姓極為殘酷虐待,導致百姓家破人亡,財產盪盡。

治理山西

成化二十年(1484年)二月,王恕推薦劉瑀為山西左參政,分管澤、潞、遼、沁、汾等地。當時正值饑荒之年,盜賊四起,劉瑀招撫流亡百姓,賑濟飢餓者,嚴厲抓捕盜賊,制定策略,盜賊平息,百姓安寧,其他地方都依賴他的治理。
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六月,山西潞城知縣王浚因罪被誅殺。當時六科參劾,也涉及到巡撫、巡按等官員的罪行,於是劉瑀被降職為四川保寧府知府。
弘治元年(1488年)正月,兵部尚書餘子俊上疏說:“近期發生的幾起事件表明,一些官員因捕盜而受到重罰,如知縣王浚、知府許聰,而另一些官員如僉事郝志義、參政劉瑀,雖然他們在補充軍隊方面有所貢獻,但也遭到了遠謫(貶官到邊遠地區)的處罰。這些事件引起了人們的惋惜和不滿。臣建議應恢復郝志義和劉瑀的官職,並妥善安置王浚等人的子孫。”於是,劉瑀又恢復了山西左參政的職位。
弘治二年(1489年)五月,劉瑀升任福建右布政使。
弘治三年(1490年)八月,劉瑀升任山西左布政使。

還京任職

弘治四年(1491年)四月,劉瑀升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奉旨總督南京糧儲。他禁止了一切奸猾積弊,整頓了官場的規矩。同事們對他不滿,競相排擠他。劉瑀身材魁梧,性格剛烈,嚴毅自持,威嚴逼人,看似難以接近,但如果有人與他合得來,他也相處得很融洽。如果有人犯了過錯,他會當面規勸,毫不避諱,因此人們都很感激他。從初入仕途到官至三品,他的意氣風發,從未稍減,遇事敢於擔當,任性而為,不計利害。他所在的地方,官吏畏懼,百姓信服,雖然他不隨波逐流,不為時勢所容,但他仍然處之泰然,從不懷疑和後悔。

致仕歸鄉

弘治六年(1493年),劉瑀因病請求退休,明孝宗下詔讓他乘驛車回鄉,與同府的退休官員大理卿田景暘、都憲吳檟韓文、王恩並稱為“五老”。他們經常聚會,每次聚會都有詩作,現今還存有一些詩篇。
弘治十六年二月二十六日(1503年3月23日),劉瑀在家中病逝,享年七十三歲。

主要影響

劉瑀的歷史功績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 監察御史:劉瑀在擔任監察御史期間,以清廉、公正著稱,他監考科舉,對文章格式進行品評裁定,為科舉考試的公平性和規範性作出了貢獻。同時,他對官吏的貪腐與廉潔、才能高低都進行了嚴格的監督和評價。
  2. 蘇州府知府:在蘇州府知府任上,劉瑀堅決抵制了依仗宦官勢力在江南地區大肆搜刮的行為,體現了他的決心和勇氣。在災荒之年,他雖因改變政策導致一些爭議,但總體上他在蘇州的善政贏得了民眾和上級的認可,如得到王恕賞識。
  3. 山西左參政:在山西左參政任上,劉瑀面對饑荒和盜賊的困擾,通過招撫流亡百姓、賑濟飢餓者、嚴厲抓捕盜賊等措施,成功穩定了局勢,使百姓得以安寧。
  4. 南京糧儲總督:在擔任南京糧儲總督期間,劉瑀整頓了官場的規矩,禁止了奸猾積弊,為南京的糧儲管理帶來了清明和公正。儘管他的嚴格和剛烈引來了同事的排擠,但他依然堅持原則,維護了官場的秩序和公正。

歷史評價

王恕:右副都御史劉瑀固非全才,然捨短取長,尚堪任使。(《明孝宗實錄》引
餘子俊:僉事郝志義、參政劉瑀以補賊得遠謫,人皆惜之。(《明憲宗實錄》引
劉健等:瑀軀幹豐偉,性剛毅,與物寡合。(《明孝宗實錄》
馮蘭:公貌偉,性剛,嚴毅自持,威重逼人,若不可親,間有合者,且處如耽。人有過,面規不避,人多德之。(《明故嘉議大夫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劉公暨配楊恭人合葬墓志銘》
林元甫:劉瑀剛愎酷暴。(《明孝宗實錄》引
楊循吉:酷吏面上無慈色,手中長提法三尺。怒肉橫生髯奮張,高呼拍案氣揚揚。鞭笞在前視如戲,人血縱橫流滿地。水浸生荊尚怪輕,銅包大杖猶嫌細。貧窮百姓真可憐,每每見官多被鞭。忍飢忍痛哭向天,公人更覓行杖錢。劉竟不得其死,可為酷虐者戒。(《酷吏行》
俞弁:郡守劉瑀酷虐子民。(《逸老堂詩話》

軼事典故

白面虎

成化年間,吳中地區發生了大水災,劉瑀對百姓極為殘酷虐待,他嚴厲地督促徵收糧稅,鄉民們苦不堪言,生活困苦,甚至有人因此家破人亡,財產盪盡。他們無法忍受殘酷的拷打和掠奪,當時的人們稱劉瑀為“白面虎”。

先廉後貪

據《明孝宗實錄》記載,劉瑀最初在蘇州擔任知府時,以治理得清靜著稱,但開始時清廉,後來變得貪婪。有一位巡按御史名叫張淮,他每到一處巡視,知府以下的官員都要行跪禮迎接和送別,但劉瑀卻不為這種屈從的禮節所動。然而,劉瑀曾私自挪用鈔關稅銀,這些行為被張淮察覺並舉報,劉瑀最終屈服。因此,蘇州有歌謠說:“白面虎遇張獵戶。”這是因為劉瑀膚色白皙而性格兇猛,而張淮則像獵戶一樣捕捉了他的不法行為。

人際關係

輩分
關係
姓名
簡介
先輩
曾祖父
劉福覺
元朝萬戶。
祖父
劉士美
明朝建國之初才遷移到保定蠡縣。
父親
劉亨節
曾任清平、會寧縣典史,因劉瑀顯貴而被贈封為監察御史、知府。
母親
李氏
被封為孺人,後贈為恭人。
平輩
兄長
劉璣
——
劉琮
——
原配
楊氏
被封為孺人,後贈為恭人,賢淑慈惠,能盡婦道,比劉瑀早去世九年,享年六十三歲。
繼室
蒲氏
——
子輩
長子
劉旻
——
次子
劉景
曾任封丘縣丞。
三子
劉昮
——
長女
劉氏
嫁給吳敵。
次女
劉氏
嫁給驛丞張睿。
三女
劉氏
嫁給監生楊崇文。
四女
劉氏
嫁給王儼。
參考資料:

史料索引

  • 《明故嘉議大夫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劉公暨配楊恭人合葬墓志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