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榮麗,女,博士,現為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中歐關係研究中心副教授,中國歐洲學會理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劉榮麗
- 學位/學歷:博士
- 職業:教師
- 專業方向:中歐關係、德國研究、國際政治學定量研究方法
- 就職院校: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
個人經歷,主講課程,研究方向,學術成果,
1990-1994年在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新聞學專業學習,獲得文學學士學位;1994-1997年任職中國新聞社記者;1997-2003年在德國波恩大學學習社會學、西方藝術史和計算機專業(本碩連讀),獲得三專業文科碩士學位(Magistra Artium);2003-2007年在德國波恩大學政治與社會學學院學習,師從政治學家Erich Weede教授,獲得波恩大學哲學博士學位(Dr. phil.)。
現為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中歐關係研究中心副教授,中國歐洲學會理事。德國波恩歐洲一體化研究中心(ZEI)訪問學者(2009),法國巴黎歐盟戰略安全研究所(EUISS)訪問學者(2010),德國慕尼黑大學訪問學者(2012/2013),瑞典隆德大學訪問學者(2013),德國外交政策協會(DGAP)訪問學者(2016)。
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學位基礎課),國際關係定量研究方法(專業選修課) 。
中歐關係、德國研究、國際政治學定量研究方法、歐洲社會的發展與演變。
專著:
劉麗榮,《被危機綁架的歐洲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年
Lirong Liu, The EU and China’s engagement in Africa: the dilemma of socialisation. Paris: EUISS, 2011(劉麗榮,《社會化的困境》,巴黎:歐盟戰略安全研究所,2011年)
劉麗榮、黃鳳祝,《美狄亞的憤怒——對歐洲政治、社會與藝術的沉思》,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11年
Lirong Liu, Wirtschaftliche Freiheit und Wachstum – Eine international vergleichende Studie, Berlin: LIT, 2007(劉麗榮,《經濟自由與增長》,柏林:LIT出版社,2007年)
Lirong Liu, Sicherheitspolitische und soziokulturelle Determinanten der Verteidigungsanstrengungen. Bonn: Engelhardt-Ng, 2007(劉麗榮,《世界軍備的文化與安全因素》,波恩:Engelhardt-Ng出版社,2007年)
譯著
《二十世紀西方藝術史》(原著:Susanna Partsch),劉麗榮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年
《自然不可改良》(原著:Jose Lutzenberger),第二譯者,北京:三聯書店,1999年
《陽光經濟》(原著:Hermann Scheer),第二譯者,北京:三聯書店,2000年
《解讀凱爾泰斯》(原著:Imre Kertesz),第二譯者,香港:明報出版社,2002年
學術論文
劉麗榮,“失落的內涵——中國當代藝術發展的困境”,《藝術工作》2016年第5期,第4-6頁;《新華文摘》2017年第2期論點摘編,第166-167頁;
劉麗榮,“一帶一路框架下中歐合作對接點分析”,《世界經濟調研》2016年第13期,2016年3月31日,第1-9頁;
劉麗榮,“一帶一路與中歐合作:對接發展的機遇與障礙“,《復旦國際關係評論》第16輯,2015年11月,第220-234頁;
劉麗榮,“歐洲國家加入亞投行的動因與影響”,新加坡《怡和世紀》,No.26,2015年6月,第64-67頁;
劉麗榮,“默克爾第三任期的對華政策與中德關係的新動向”,德國藍皮書《德國發展報告2015》,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年5月,第200-216頁;
劉麗榮,“德國對華政策的特殊性及其對歐盟對華政策的影響”,《歐債危機背景下的德國及歐盟》,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年5月,第16-28頁;
劉麗榮,“未來十年的中歐關係——中國歐洲學會第九屆年會”,《歐洲研究》,2013年第6期;
劉麗榮,“德國對華政策的特殊性及其對歐盟對華政策的影響”,《德國研究》,2013年第3期;
劉麗榮,“金融危機與歐洲央行的對策研究”,《同濟大學學報》,2011年第1期;《人大報刊複印資料-金融與保險》,2011年第7期全文轉載;
劉麗榮,“歐洲對外政策理念溯源與變遷”,《德國研究》,2010年第2期;
劉麗榮,“弗洛伊德與達·文西”,《時代變革中的美術》,遼寧教育出版社,2010年;
劉麗榮,“金融危機與歐洲金融一體化研究”,《世界金融危機中的歐盟與中歐關係——中國歐洲學會2009年年會論文集》,中國歐洲學會,2010年5月;
劉麗榮,“歐盟對非洲的危機干預政策研究”,《德國研究》,2009年第4期;《人大報刊複印資料-國際政治》2010年第4期全文轉載;
劉麗榮,“德國一體化困境中的原教旨主義與伊斯蘭文化”,《同濟大學學報》,2009年第6期;
劉麗榮,“入世禁慾、資本主義精神與梅毒”,《讀書》,2009年第11期;
劉麗榮,“歐洲女性主義藝術探源”,《法蘭西思想評論》第四卷,2009年11月;
劉麗榮,“與倫勃朗的色彩對話——脫去情節的抽象繪畫”,《美苑》,2009年第5期;
劉麗榮,“阿特米西亞的憤怒”,《美苑》,2009年第4期;
劉麗榮,“藝術、感知與戀母情結的形上學”,《美苑》,2008年第6期;
劉麗榮,“論辨證美學與藝術的敏感性”,《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第11輯,2008年;
劉麗榮,“《精神現象學》自由與意識的辯證進程”,《江蘇社會科學》,2007年第5期;
研究報告
劉麗榮,對歐經濟外交:應對內向分裂的歐洲,《經世之道——探索中國大國特色經濟外交》,國務智庫戰略報告6,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2017年1月,第43-48頁;
劉麗榮,強勢而孤獨的德國能否拯救歐洲?《變化與分化:復旦國際戰略報告2016》,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2016年12月,第32-37頁;
劉麗榮,德國構建對外人文交流機制的主要經驗,《中外人文交流戰略與政策研究專報》,2016年第1期,第5-7頁;
Liu Lirong, ‘Germany in the European Crisis: A New Role and Diplomacy Shift’, in: Wu Xinbo (ed.):Old Order and New Normal – Fudan International Strategic Report 2015, Shanghai: IIS – Fudan University, March 2016, pp. 64-70;
劉麗榮,“歐洲危機”中的德國:新的角色與外交轉型,《2015復旦國際戰略年度發展報告》,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2015年12月,第39-44頁;
劉麗榮,中歐高級別人文交流對話機制:評估與建議,《構建人文外交新格局:中外人文交流對話機制研究》,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2015年7月,第14-21頁;
劉麗榮,已開發國家開展人文外交的經驗-歐洲篇,《人文外交:中國特色的外交戰略——制度與實踐》,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2014年12月,第35-4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