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審美人類學是本集刊積極推動的一個研究方向,這一輯里的三篇論文分別從方法論、個案研究和基本理論闡釋三個方面討論了不同的問題,相信對讀者會有不同程度的啟發,會有很多收穫。
該書包括英國馬克思主義美學、馬克思主義美學基本理論、中國馬克思主義美學、審美人類學4部分。
發展歷史
本輯我們組織了關於日本近代無產階級文學的興起與發展過程中幾個重要文學運動與文學理論問題的討論,其中包括兩篇論文與一篇譯文。趙仲明的《日本近代從自然主義到無產階級文學運動及其若干理論爭論》,主要從歷史的視角觀察了日本文學從自然主義到無產階級文學運動的歷史階段的發展脈絡,著重討論了其中自然主義、無產階級文學和新感覺派文學中獨特的文學理論和文學特徵,為中國近現代文學的理解提供了一定的借鑑依據。丁瑞媛的《日本無產階級文學思潮的理論建構與歷史演進》,主要分析了日本無產階級文學運動本身、文學理論指導、文學創作實踐,以及戰前無產階級文學運動的重要理論家及其代表性作家在二戰期間及戰後的發展軌跡,總結出日本無產階級文學運動具有進步性與局限性,為今後有關日本無產階級文學的研究提供了一個較為客觀的依據。譯文勝本清一郎的《藝術運動中的前衛性與大眾性》,是在日本近代討論文藝理論問題中的觀點較為先端的論文,勝本在談論有關無產階級文學運動發展方向的時候明確指出,必須認清無產階級藝術的確立運動與大眾化運動的特殊意義和價值,同時,也只有正確認識這兩種運動,並將它們有機結合起來,才能使無產階級政治運動正確成長。以上通過對若干占據日本近代文學史上重要地位的文學運動與理論的分析與探討,試圖為近代日本文學的發展歷史和理論建構一個較為立體的認識,為今後有關日本無產階級文學的研究提供一個較為全面客觀的依據,相信對中國現當代的文學研究與文學理論建設具有一定的借鑑意義和學習價值。
目錄
卷首語
英國馬克思主義美學
特里·伊格爾頓 悲劇、希望與樂觀主義(許嬌娜譯)
付德根 戰後英國成人教育與文化研究
邁克·桑德斯 “輪流談論政治和詩歌”(姚建彬譯)
馬克思主義美學基本理論
董學文 凌玉建 文學本質界定中“意識形態”術語復義性考略
姚建彬 試論作為馬克思主義闡釋學主要策略的“歷史化”
姜迎春 馬克思對粗俗文化的批判及其當代價值
中國馬克思主義美學
鄒華 崇高的歷史提升與更新——周來祥美學簡論
徐碧輝 和諧社會的美學解讀
李志宏 新時期文學實踐昭示下的文藝與政治關係
伍世昭 歷史之脈·知識體系·話語資源——論中國20世紀認識論文論.
蘇東曉 文藝與文化領導權:析40年代的中國文藝理論形態
審美人類學
斯科特·拉什西莉亞·勞瑞 方法:存在論、發展、映射(方焱譯)——全球文化產業研究
向麗 “美”如何作為一種被建構的存在——關於“美”的審美人類學闡釋
沙倫·麥克唐納 騷動不安的記憶(陳春莉譯強東紅校)——對棘手的公共遺蹟的干預與爭論
馬克思主義美學在日本
趙仲明 日本近代從自然主義到無產階級文學運動及其若干理論爭論
勝本清一郎 藝術運動中的前衛性與大眾性(王艷梅譯)
丁瑞媛日本無產階級文學思潮的理論建構與歷史演進
來自歐洲大陸的聲音
謝·涅博里辛俄羅斯形式論學派在西方文論界的“旅行”(周啟超譯)
楊向榮劉永利文化社會學視域中的齊美爾與西方馬克思主義
丁國旗論馬爾庫塞與弗洛伊德的學術緣分
卡拉·奇瓦蓮曼弗雷多·塔夫里:從意識形態批判到微觀史學(胡恆譯)
陳越葛蘭西和孤獨
胡恆一個馬克思主義者的威尼斯夢幻曲——曼弗雷多·塔夫里與《建築與烏托邦:設計與資本主義發展》
約稿啟事
《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投稿格式
……
文摘
如果把人與自然環境的關係看做一個人類生存的本體層面的問題,則其解決也需要從本體層面出發去解決。從自然環境作為人的生存之根、人類精神的家園這個意義上說,人與環境的和諧,其實質上是自然美的保持和生態美的建設問題。只有作為美的形象體現和代表的自然成為人類的生存之根,才可能作為人類的精神家園。這裡,自然美和社會美都是傳統美學中本來有的概念,而生態美則是近年來美學界從美學角度去審視、觀照和反思人與自然和環境的關係問題而提出的新型的美學概念。“生態美”的概念提出是近幾年來的事,對它的闡釋也不少,但不少人不是語焉不詳,便是根本不作任何界定,隨意使用。在我看來,從哲學層面上說,它是在自然美和社會美基礎之上對自然美和社會美的超越,也是自然美和社會美的綜合,是一種更高級的審美形態和審美境界。自然美強調的是人對自然的人化和改造,是人以主體的身份對自然之美的發現;社會美是人對自己在社會活動中的所體現和確立的各種社會價值的形式化,是以美的形式對社會善的價值的確認,生態美則是在人化自然的基礎上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本真化。自然美和社會美強調的是人作為實踐主體對自然的改造和對社會的變革,即強調美源於人的社會實踐活動,生態美則強調的是人作為自然之子對自然的回歸與依賴,是在確立起人的主體地位之後以一種更高的視野重新審視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即把人放到更高、更深、更廣闊的宇宙空間和時間中去審視、定位,從而重新樹立起人對自然的敬畏和尊敬之情。從價值觀上說,自然美是在自然之“真”中發現社會“善”的內涵,社會美是使社會之“善”賦予自然之“真”以形式,生態美則是在更高的基礎上把自然之“真”的形式和社會之“善”的內涵統一、融會、貫通起來,使之成為蘊含人類理想的自然本真之美與社會實踐之善的自由形式。
如果說,實踐美學過去強調的是在自然之“真”的形式下所包含的社會之“善”,那么,今天,從美學角度對生態問題的觀照使得自然之“真”本身成為注目的焦點——這裡的“真”不僅僅是“真實”,更重要的還有“本真”之意。如果說,過去對人化自然的強調立足於美的歷史回溯和起源學考辨,那么,現在對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本真化的重視則是立足於現實的哲學分析和面向未來的理想展望。人的自然化不是把人“化”到自然中去,不是人在自然面前無所作為,而是人自覺地保持對自然的謙卑和謙遜態度,把自然當作自己情感和精神的歸宿和家園。在當今人類科技高度發達、人類征服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