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健挺

劉健挺

劉健挺(1909年-1983年11月15日),出生於安徽省霍山縣下符橋鄉聖人山村一個農民家庭。7歲放牛,11歲時讀了兩年私塾,兩年學堂,後因家境艱難輟學,返家種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劉健挺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安徽省霍山縣
  • 出生日期:1909年
  • 逝世日期:1983年11月15日
  • 職業:少將
人物簡介,主要經歷,革命活動,抗日時期,內戰時期,建國後期,人物事跡,六霍起義顯身手,身經百戰建奇功,和平建設展新姿,

人物簡介

劉健挺(1909-1983)安徽霍山縣人。一九三一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一九三二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二十五軍第七十三師二二三團連政治指導員,陝南遊擊總司令部營政治委員,第七十四師獨立一團副團長,師政治部主任,師教導團政治委員,師政治部副主任兼組織科科長。堅持了鄂豫陝邊游擊戰爭。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留守兵團警各四團參謀長,團政治處主任,三八五旅七七0團副政治委員兼政治處主任,河南軍區第四支隊政治部主任,豫西支隊政治委員。解放戰爭時期,任中原軍區第一縱隊二旅政治委員,鄂西北軍區第二軍分區政治委員,華東軍區警備十四旅政治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皖北軍區政治部副主任,安徽軍區政治部主任,南京軍區司令部動員處處長,安徽省軍區副政治委員,福建省軍區第二政治委員、顧問。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是中國共產黨第九、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劉健挺
劉健挺,1909年生,安徽霍山縣人。原名劉守齋。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2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25軍第73師223團連政治指導員,陝南遊擊總司令部營政治委員,第74師獨立l團副團長、師政治部主任、師教導團政治委員、師政治部副主任兼組織科科長。參加了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反“圍剿’’鬥爭,堅持了鄂豫陝邊游擊戰爭。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留守兵團警備第4團參謀長、團政治處主任,第129師385旅770團副政治委員兼政治處主任,河南軍區第4支隊政治部主任,豫西支隊政治委員。參加了反“掃蕩”、反頑鬥爭。解放戰爭時期,任中原軍區第1縱隊2旅政治委員,鄂西北軍區第2軍分區政治委員,華東軍區警備第14旅政治委員。參加了中原突圍和淮海、渡江戰役。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皖北軍區政治部副主任,安徽軍區政治部主任,南京軍區司令部動員處處長,安徽省軍區副政治委員,福建省軍區第二政治委員、顧問。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1983年病逝。
劉健挺(照片1)劉健挺(照片1)

主要經歷

革命活動

民國16年(1927年)參加革命活動,加入農民協會,組織發動農民抗捐、抗租、抗債。
民國17年10月參加秘密的赤衛隊。
民國19年3月,中共組織領導的聖人山農民暴動成功,鄉農會正式成立,劉健挺被選為支常委。同年6月,霍山縣蘇維埃政府派他到七區六鄉搞農運工作。
民國20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年底在七區區委擴大會議上被選為少共區委委員,任少共區委秘書。在革命根據地內部“肅反”中被打成受“改組派”欺騙分子,蒙受冤屈,撤了職,罰做苦工。他戴著“反革命分子”帽子,接連參加第一、二、三次反“圍剿”鬥爭,以一名紅軍戰士和共產黨員的忠貞、勇敢精神,英勇戰鬥。
第四次反“圍剿”失敗,紅四方面軍離開鄂豫皖根據地西進。主力紅軍走後,六安、霍山一帶蘇區失守,白色恐怖嚴重,他帶領區委機關人員加入紅二十七軍。艱苦惡劣的環境沒有動搖劉健挺的戰鬥意志。一次,他所在的連擔任掩護大部隊轉移任務,連長犧牲了,他主動帶領全連戰鬥,右肩負傷了也沒有後退一步,直到勝利完成阻擊任務。
栗杪阻擊戰後,紅二十七軍整編為紅二十五軍。劉健挺被分配到第五十團機槍連,經過考察,恢復了他的黨籍,調至第二二三團一連任指導員。
民國23年11月,奉中共中央指示,紅二十五軍組成“第二北上抗日先遣隊”,離開鄂豫皖蘇區,進行長征。
在陝南,劉健挺被選為陝南特委委員,擔任獨立第二營政治委員。民國25年,調紅七十四師任獨立第一團副團長、師教導團政治委員、師政治部主任。而後,進入延安抗日軍政大學第三期學習。[1]

抗日時期

抗日戰爭時期,劉健挺任八路軍留守兵團警備第四團參謀長、團政治處主任,第三五八旅第七七團副政治委員兼政治處主任,為保衛延安立下戰功。
民國32年底,奉中共中央指示,與張才千一起率領第七七團離開延安,進軍豫西。在離開延安前,中共中央組織部部長彭真找劉健挺談了一次話,宣布取消給劉健挺劃的受“改組派”欺騙過的分子的錯誤決定。中共中央政治上的關心、信任以及認真負責的態度,給他以極大的鼓舞。到達豫西,第七七團編為豫西支隊,劉健挺任伊洛特委書記兼豫西軍分區政治委員和豫西支隊政治委員。豫西是聯繫中原地區的橋樑,戰略地位顯要,日軍對這裡爭奪十分激烈,戰鬥頻繁,矛盾尖銳。劉健挺認真貫徹中共中央確定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組織發動民眾,團結爭取進步力量,加強抗日民主政權建設。對地方著名士紳,一一登門看望,宣傳共產黨的抗日主張,徵求意見。經過調查和民眾推薦,聘請60多位有代表性的人士為參議員,組成伊洛參議會,定期舉行會議,商討抗日大計。對日軍進犯,巧妙地組織伏擊,先後擊斃日軍駐伊川正、副司令官,擊潰來犯日軍,鼓舞了民眾的抗日熱情,各種團體紛涌而起,組建起一塊擁有3個縣民主政權的伊洛抗日根據地。

內戰時期

抗戰勝利後,伊洛軍分區奉命南下中原到達桐柏山區,豫西支隊改編為中原軍區第一縱隊第二旅,劉健挺任第二旅政治委員。蔣介石蓄謀已久而發動的一場大規模內戰,從這裡爆發了。蔣介石調動11個軍、26個師,共30萬正規部隊,構築6000餘座碉堡,將中原部隊重重包圍起來,密令“限四十八小時全殲”。
1951年劉健挺和皖北軍區組織部全體同志1951年劉健挺和皖北軍區組織部全體同志
在這種情況下,中原部隊決定採取秘密突圍,由皮定均率一縱一旅向東佯攻,掩護大部隊向西突圍,而後轉入華東解放區;中原軍區領導機關率二縱主力、王震副司令員率三五九旅等部為北路,向西突圍,直下陝南;王樹聲副司令員率一縱二、三旅等部為南路,西越平漢路入鄂西北。這么大的行動,國民黨的特務機關完全蒙在鼓裡,發覺後,中原大部隊已突出重圍。劉健挺率二旅隨王樹聲副司令員突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輕裝奔發,於深夜穿過深山峽谷,越過京漢鐵路,搶渡襄河,到達鄂西北武當山。在武當山區,劉健挺擔任二地委書記兼軍分區政治委員。民國36年2月,奉命率4個連隊兵力東進,組織江北游擊支隊。部隊越過禮山縣東大山時,遭到國民黨軍1個團的伏擊,加上保全隊,兵力超過己方數倍。劉健挺鎮定自若,主動提出帶1個連加偵察隊作掩護,讓其餘部隊衝出險境。當劉健挺完成掩護任務,率餘部衝出火網時,部隊已經失散,行至斑竹園時,復遭國民黨軍包圍,所剩1個連又衝散。偵察隊的人大多負傷,難以行走。他並沒有灰心喪氣,說就是剩下一個人也要東進。他找到地下黨組織,安置好傷員,自己化裝成一般商人,沿大別山東走,找大部隊。經過3個月的長途跋涉到達臨淮關,找到中共津浦路西區黨委。年底隨六合工委游擊隊到達中共皖西區黨委和皖西軍區所在地舒城曉天。劉健挺將鄂西北突圍部隊失散自己化裝至津浦路西的經過,向區黨委書記彭濤、司令員曾紹山作了匯報,要求組織審查他的這段歷史。皖西區黨委將劉健挺的情況轉報中共中央中原局。經中原局批准,於同年12月電示恢復劉健挺黨籍,任命為第四軍分區副政治委員,籌措淮海戰役的支前工作。
民國38年3月,被任命為皖北軍區警備第一旅政治委員,參加了渡江作戰。

建國後期

建國後,劉健挺先後擔任安徽省軍區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員,始終保持旺盛的革命熱情、艱苦奮鬥的本色。下基層,他同指戰員、民兵同吃、同住、同勞動;後來身體有病,體力差了,也儘量參加一些集體勞動。機關植樹造林,助民勞動,他跟著乾輕活。“三年困難時期”,安徽是重災區,家鄉親友登門,劉健挺總是讓家人節衣縮食,儘可能給予幫助,而他常年吃著南瓜蘿蔔絲。
在長期革命戰爭中,劉健挺出生入死,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作出重大貢獻,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1968年,劉健挺調任福建省軍區政治委員。在林彪、“四人幫”迫害老幹部時,他被打成“五·一六”分子,但他始終相信黨,相信組織,落實政策後又積極投入到工作中去。
1983年11月辭世。

人物事跡

六霍起義顯身手

劉健挺,原名劉守齋,1909年出生於霍山縣下符橋一個貧苦農民家庭。父親劉發仁,母親吳長英,為勤勞儉樸的農民。劉健挺兄妹3個,他排行老二。哥哥劉守矩,曾任東北鄉蘇維埃政府司務長。弟弟劉守國,曾任紅四軍獨立第九連政治指導員,在一次戰鬥中犧牲。妹妹劉守英也參加革命,紅軍長征後留在地方工作,後被瘋狂反撲的國民黨賣往英山。劉健挺結髮夫人萬吉雲隨劉健挺一道參加革命,曾任爛泥坳鄉蘇維埃政府婦女主任,婚後十幾年病故,為病故烈士。
劉健挺7歲放牛,11歲時讀了兩年私塾,兩年學堂,後因家境艱難輟學,回家做農活,學道士。
大革命失敗後,共產黨員舒傳賢、劉淠西等紛紛回到家鄉霍山從事革命活動。劉健挺與舒傳賢同為東北鄉人。舒傳賢回鄉後,深人民眾,調查研究,團結進步青年農民,積極傳播馬克思主義。1927年冬,舒傳賢成立了以“交換知識,聯絡感情,砥礪學術,主張公道”為宗旨的學術研究會,開辦農民夜校,秘密從事革命活動。劉健挺參加了舒傳賢開辦的農民夜校學習。通過理論學習和舒傳賢的啟發教育,覺悟提高很快。1928年9月,劉健挺由叔父劉永貞、劉介臣介紹加入下符橋秘密“農協”,不久擔任下符橋鄉農會常委和支農委常委、東北鄉赤衛隊隊員。是年,霍山旱災嚴重,收成銳減,地主豪紳又乘機逼租逼債、加稅增捐,農民生活苦不堪言。舒傳賢與特區委、農協研究決定發動秋收鬥爭。劉健挺與東北鄉農協主席吳巨觀帶領300多位農民攔截了地主儲華峰所收的1萬多斤租稻,分給貧苦農民。此外,他還積極參加舒傳賢在東北鄉發動的“五抗”(抗租、抗稅、抗債、抗捐、抗夫)鬥爭及1929年的春荒鬥爭。劉健挺因鬥爭勇敢、工作積極,被黨組織派往諸佛庵等地發動民眾,作農運工作,並任霍山縣第七區蘇維埃政府少共區委委員兼秘書。
1929年11月,六霍起義全面爆發。獨山和西鎮暴動後,為支援桃源河暴動,劉健挺與舒家廟、花園畈、大河廠和六安縣鳳凰台等地農協會員、赤衛隊員等500餘人,在聞家店、張家沖、橫旦崗等地扒掉大地主家糧食30餘戶3000餘擔,分給窮苦民眾。
1930年1月,皖西第一支正規紅軍中國工農紅軍第11軍第33師在霍山成立。2月1日,劉健挺與霍山東北區赤衛隊2300餘人,配合紅33師第一次攻克霍山縣城。為配合紅軍攻城,劉健挺率下符橋鄉農協,在劉介臣、陳祖燕的領導下,扒掉地主劉有勤、黃躍軒的糧食,鎮壓惡霸劉守義。4月6日,六安縣反動自衛團在霍山東北鄉搜捕農協會員,抄了舒傳賢的家。中共霍山縣委和東北區委決定立即舉行東北鄉武裝總暴動。在中共六安中心縣委書記舒傳賢的親自領導和指揮下,四五萬農民參加東北鄉赤衛隊。下符橋鄉赤衛隊在劉健挺等的率領下,將六安自衛團圍困4天。霍山東南鄉及六安南鄉農民民眾起而回響。赤衛隊打垮了民團的多次進攻,踩掉了青山街的反動局子,一直打到蘇家埠東的馬家庵子。4月12日,紅33師第二次攻克霍山城,斃俘敵自衛團200餘人,活捉敵總指揮秦華軒,繳槍85枝,並與東北鄉赤衛隊匯合,全殲六安民團,東北鄉暴動大獲全勝。霍山縣蘇維埃政府遂在霍山城關成立,霍山全境赤化,成為安徽第一個全境赤化縣,被定為安徽紅色區域中心。劉健挺在東北鄉暴動中,作戰勇敢,表現出色,初露鋒芒。1931年6月,劉健挺經熊宗華介紹加人中國共產黨,不久任鄉支部委員兼少共書記,後在霍山縣蘇維埃政府內工作,為霍山蘇區的政權建設、武裝建設努力工作。

身經百戰建奇功

1932年9月,劉健挺正式參加中國工農紅軍第25軍75師223團,不久任紅25軍第75師223團連政治指導員。劉健挺加入紅軍,正趕上紅四方面軍主力撤離鄂豫皖革命根據地,敵人以約20萬兵力繼續對鄂豫皖革命根據地進行“圍剿”、“清剿”之時。劉健挺立即投人反“圍剿”鬥爭。9月10日,紅25軍在金家寨與紅四方面軍主力會合,其73師隨紅四方面軍主力向西轉移,第75師(2個團)擔負掩護紅四方面軍主力轉移的任務,配合方面軍主力作戰。劉健挺所在的223團在完成掩護紅四方面軍主力向黃安地區轉移的任務後,即到達黃安以南地區,與軍部特務營一起留在該地區活動。10月下旬,在鄧家橋殲敵第13師1個連。10月24日,在高橋河予敵第13師73團以很大殺傷。10月26日,在宮樊塘打擊敵保全第四團和湖北第四區保全隊,斃傷敵百餘名。10月底,在八里灣打擊反動民團,斃傷俘敵300餘名。之後,劉健挺隨223團轉移至七里坪、檀樹崗及麻城以北地區活動,在七里坪附近殲敵第80師1部。
1932年11月29日,中共鄂豫皖省委在黃安檀樹崗召開軍事會議,根據紅四方面軍主力西去後根據地的嚴峻形勢,決定重建紅25軍,獨立堅持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鬥爭。劉健挺參加了郭家河、潘家河、楊泗寨等戰鬥,與紅25指戰員及根據地人民一道,打破了敵人大規模劃區“清剿”,箝制了敵人大量兵力,策應了中央革命根據地第四次反“圍剿”鬥爭。由於以王明為代表的“左”傾冒險主義臨時中央的錯誤指導,紅25軍發起七里坪戰役,損失慘重,加之“肅反”,致使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鬥爭形勢出現了嚴重的危機,1934年11月,紅25軍被迫實行戰略轉移,進行長征。經過獨樹鎮、三要司、庚家河戰鬥,勝利入陝。1934年12月,中共鄂豫皖省委召開庚家河會議,決定創建鄂豫陝革命根據地。會後,劉健挺積極參加新的根據地的創建工作,任陝南遊擊總司令部營政治委員,率領紅軍指戰員,團結民眾,沒收和分配地主的財物和土地,組織和武裝民眾,成立赤衛軍、少先隊,解除民團武裝,擴大紅軍,建立鞏固的後方,帶領軍民,粉碎了敵人對根據地的兩次“圍剿”,堅持了鄂豫陝邊的游擊戰爭。
1935年7月,紅25軍西征北上。敵陝西省綏靖公署主任楊虎城,除以部分兵力尾追紅25軍外,集中20多個團的兵力,對鄂豫陝革命根據地實行劃區“清剿”,叫囂要把陝南山區的共產黨和紅軍斬盡殺絕,鄂豫陝革命根據地的鬥爭形勢十分嚴重。9月,鄂豫陝特委成立。10月6日在商南碾子坪將各游擊師和游擊大隊合編組成紅74師,決定以陝南為中心,廣泛開展游擊戰爭。劉健挺先後任第74師獨立1團副團長、師政治部主任、師教導團政治委員、師政治部副主任兼組織科長。劉健挺與74師指戰員在同上級失去聯繫、極端困苦的條件下,轉戰於鄂豫陝三省邊界的24個縣境,經歷大小戰鬥上百次,打破了敵人三次圍攻,取得了鄂豫陝邊界地區游擊戰爭的勝利,有力地配合了陝甘革命根據地的鬥爭和主力紅軍的長征,對中國革命事業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抗日戰爭時期,劉健挺參加了延安抗日軍政大學第三期學習,所在部隊編入晉冀魯豫軍區。1937年8月,八路軍改編後,主力各師先後開赴抗日前線。為了鞏固陝甘寧邊區革命根據地,保衛黨中央和後方機關,9月底,中共中央、中央軍委從各師抽出部分兵力,以129師385旅為骨幹(不包括769團)組成八路軍延安總部留守處,12月改編為留守兵團,由中央軍委直接領導,其主要任務是保衛邊區,保衛黨中央,安定人民生活,鞏固與擴大留守部隊。肖勁光任司令員,劉健挺先後任八路軍留守兵團警備旅385旅第4團參謀長、二團政治處主任、四團政治處主任,第129師385旅770團副政治委員兼政治處主任,並任河南軍區河南人民抗日軍第四支隊政治部主任,豫西支隊政治委員,中共伊洛特委書記。
八路軍3個師開赴抗日前線後,留守兵團與自衛軍相互配合,共同擔負著守衛黃河千里河防、保衛邊區、鞏固後方的戰略任務。部隊的力量顯得有些薄弱。日軍乘機多次對我邊區發動進攻,妄圖同國民黨頑固派配合夾擊,將我後方戰略根據地吃掉。至1939年底,日軍對黃河防線進行了23次大小進攻,每次投人兵力少則2000人,多達萬餘人。我河防部隊在主要防禦點的兵力最多時為1個團,兵力懸殊甚大。劉健挺與留守兵團各團一道,根據不同情況,緊緊依靠民眾,機動靈活,一次又一次地粉碎了敵人的進攻,保衛了邊區的安全。與此同時,留守部隊與自衛軍配合,勝利地剿滅了由國民黨和日寇派遣,侵擾邊區,進行搗亂破壞活動的48股土匪4000餘人,平息了內部的匪患,使全國人民進行抗戰的指導中心陝甘寧邊區日臻鞏固。此外,劉健挺還參加了邊區反“掃蕩”、反頑,開創豫西抗日根據地的鬥爭。
解放戰爭時期,劉健挺任中原軍區第1縱隊2旅旅長、政治委員。1945年10月24日,八路軍、新四軍三大主力在桐柏勝利會師,30日正式組建中共中央中原局、中原軍區和中原人民解放軍。抗戰剛剛勝利,蔣介石就以5個戰區20多個師30餘萬大軍的重兵,構築6000餘座碉堡,從四面八方撲向中原,密令“限四十八小時全殲”,妄圖製造第二個“皖南事變”。中原解放軍遵照中共中央“立即突圍”的指示,主力部隊等編為2個縱隊和3個獨立旅,分南北兩路於6月26日晚同時向西突圍。李先念、鄭位三等率中原局、中原軍區機關和第二縱隊13旅、15旅45團為北路一支;王震等率359旅和幹部旅為北路另一支。北路軍在李先念、鄭位三、王震率領下,突破平漢路封鎖線,翻越桐柏山,穿過豫西南,於7月下旬進入陝南。河南軍區部隊和冀魯豫軍區之水東八團編為第一縱隊,下轄一、二、三旅。劉健挺任第二旅政治委員(旅長張才千),轄4、5、6團。王樹聲司令員等率第一縱隊的二、三旅(皮定鈞率一縱一旅聲東擊西,掩護主力向西突圍後向東突進),以及第二縱隊15旅(缺45團)為南路萬餘人,冒著酷熱伏雨,於1946年7月1日,在廣水和花園之間的王家店一線衝破平漢路封鎖線,跳出敵人第一道包圍圈,11日在宜城流水溝、埡口強渡襄河,使敵人在襄河渡口等地消滅我南路主力的“美夢”成為泡影。一路上,敵軍的堵截、追擊和飛機的掃射全然落空。南路軍勝利突出重圍,進人鄂西北武當山區。21日,劉健挺與一縱廣大官兵在谷城石花街狠揍堵我去路的敵185旅553團等部,殲敵300餘人。8月中旬,又在房縣冠木河附近殲敵16旅一個營。遵照中央軍委關於“在長江以北、襄河以西以南廣大區域實行機動靈活之作戰,各個殲滅敵人,發動民眾,建立根據地”的指示,一縱於8月27日與先行突圍到鄂西北地區的江漢軍區部隊會合於房縣之上龕,建立了鄂西北區黨委和鄂西北軍區,隨即在鄂西北戰略展開,先後建立5個軍分區。興房保宜(興山、房縣、保康、宜昌)分區為二分區,楊秀坤任司令員,劉健挺任二地委書記兼軍分區政委,轄1個團。9月2日,鄂西北區黨委為創建根據地向各軍分區發出指示,要求各軍分區應“化整為零”,分散游擊;再“化零為整”,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敵軍;要依靠民眾,改善部隊的民眾紀律,建立政權組織;要建立地方武裝,廣泛開展統戰工作並切實解決供給問題。各軍分區依照指示,立即分散,著手創建根據地工作。劉健挺任新成立的鄂西地委書記。至9月底,鄂西北根據地初具規模。
10月初,鄂西北根據地形勢逐漸惡化。敵人乘我立足未穩之際,集結4個師約10萬兵力,向鄂西北根據地進行瘋狂“清剿”。11月初,我軍雖經艱苦戰鬥,但因敵眾我寡,各分區相繼撤出,損失慘重,減員1/3。
為挽救危局,鄂西北區黨委召開緊急會議,將所有部隊整編為3個支隊,向3個方向打游擊,收容失去聯絡的地方幹部和零星武裝。
1947年1月,中共中央、中原局發出“告鄂西北黨委《關於堅持鄂豫陝游擊戰爭的指示》”,錯誤地要求“游擊隊以分得越散越好,活動地區越大越好”,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兵力過於分散,很容易被敵人各個擊破,各軍分區在艱苦的條件下,仍繼續同強敵硬拼。
2月4日,區黨委和軍區召開緊急會議,根據中共中央、中原局的指示,及時正確地作出了新的突圍轉移與堅持鬥爭的決策和部署,決定軍區三大主力轉移到外線作戰,以爭取戰爭主動權:由張才千率領軍區機關及警衛部隊和4團(1200餘人);軍區副司令員劉昌毅率領7團(700餘人);二軍分區司令楊秀坤、政委劉健挺率領5團(800餘人),這三大主力轉移到外線作戰,以保存實力。
會後,部隊各線轉移。劉健挺與楊秀坤率部東渡襄河,挺進大洪山和鄂西北地區打游擊,沿途遭遇國民黨重兵的圍追堵截。部隊越過禮山縣東大山時,遭到國民黨軍1個團的伏擊,加上保全隊,兵力超過己方數倍。劉健挺鎮定自若,主動提出帶1個連加偵察隊作掩護,讓其餘部隊衝出險境。當劉健挺完成掩護任務率餘部衝出火網時,部隊已經失散,行至斑竹園時,復遭國民黨軍包圍,所剩1個連又被衝散。劉健挺率偵察連40餘人準備打回老家-大別山區,轉戰至霍山爛泥坳,又遭到敵人大部隊圍擊,傷亡很大。劉健挺並沒有灰心,他找到當地的黨組織,安置好傷員,自己化裝成一般商人,沿大別山東走,找大部隊。經過3個月的長途跋涉到達臨淮關,找到中共津浦路西區黨委。年底隨六合工委游擊隊到達中共皖西區黨委和皖西軍區所在地舒城曉天。劉健挺將鄂西北突圍部隊失散,自己化裝至津浦路西經過向區黨委書記彭濤、司令員曾紹山作了匯報,要求組織審查他的這段歷史。皖西區黨委將劉健挺的情況轉報中共中央中原局。經中原局批准,於同年12月電示恢復劉健挺黨籍,任命為第四軍分區副政治委員,籌措淮海戰役的支前工作。
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後,劉健挺任鄂豫軍區二分區政治委員(華東軍區警備第14旅政治委員),中共鄂西北二地委書記,皖北軍區警備第一旅政治委員。他率部2000餘人,隨劉鄧大軍轉戰於霍邱、固始、金寨、霍山等地,為皖西地區的最後解放作出了貢獻。
皖西解放後,劉健挺離開家鄉,參加了隴海、濟南、淮海、渡江等戰役,幾十年戎馬倥傯,出生人死,身經百戰,立下了赫赫戰功,為開闢和創建解放區,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做出了可貴的貢獻。

和平建設展新姿

建國後,劉健挺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皖北軍區政治部副主任、安徽省軍區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南京軍區司令部動員處處長,安徽省軍區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福建省軍區第二政治委員、顧問,中共第九、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他雖身居要職,卻始終保持旺盛的革命熱情和艱苦樸素的優良作風,以嶄新的姿態投人到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去。下基層,他同指戰員、民兵同吃、同住、同勞動。後來身體有病,體力差了,也儘量參加一些集體勞動。機關植樹造林,助民勞動,他跟著乾輕活。“三年困難時期”,安徽是重災區,家鄉親友登門,劉健挺總是讓家人節衣縮食,儘可能給予幫助,而他常年吃著南瓜蘿蔔絲。他謙虛謹慎,團結同志,深入實際,勤懇工作,任勞任怨,為祖國海邊防對敵鬥爭,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和民兵建設傾注全力。
1960年9月,中央軍委成立《紅25軍戰史》編審小組委員會,並成立了辦公室、編輯組、資料組、秘書組,著手紅25軍戰史資料的徵集、編寫工作。徐海東任編委會主任,劉健挺任編委會委員並擔任戰史編寫修改辦公室副主任。劉健挺與戰史征編工作同志一道,組織人員廣泛蒐集和熟悉戰史資料,精心編寫初稿,然後將初稿分送分散在各地的紅25軍老同志審改,再將老同志意見進行歸納和研究。經精編嚴審,三易其稿,歷時近3年,於1965年寫出《中國工農紅軍第25軍戰史》初稿。劉健挺為紅25軍戰史的編寫工作付出了諸多辛勞。他那嚴肅認真、高度負責的工作作風贏得編寫成員的一致好評。
在十年動亂中,劉健挺受到迫害,被打成“五·一六”分子,身處逆境仍堅持黨的原則,無私無畏,與林彪、“四人幫”反黨集團作不懈的鬥爭。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他堅決擁護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勤奮工作。任顧問以至離休以後,仍堅持學習,努力工作,熱情傳、幫、帶,恪守共產黨員的職責,深受廣大指戰員的尊敬和愛戴。
半個多世紀以來,劉健挺忠於黨,忠於人民,把畢生的精力奉獻給了黨的事業,終因積勞成疾,1983年11月病逝於福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