劃界問題

劃界問題是科學哲學關於區分科學與形上學(哲學)、偽科學、其他非科學的標準的問題。由邏輯實證主義最早提出。邏輯實證主義把可證實性作為鑑別某一陳述是科學的還是“形上學”的標準。認為可證實性之所以成為劃界標準首先是由於它是一個意義標準,亦即某一陳述可以在經驗中得到證實,就是有意義的,因而就是科學的;不能在經驗中得到證實,就是無意義的,因而也就是不科學的。20世紀30年代,波普稱劃界問題為“認識論的中心問題”,但他與邏輯實證主義針鋒相對,提出可證偽性作為劃界問題的標準。認為可證偽性就是可反駁性。“

凡天鵝皆白”是可證偽的,因為在澳洲發現了黑天鵝。強調指出可證偽性是劃界標準,而不是意義標準。經驗科學是可證偽的,不可證偽的是非科學。之後,拉卡托斯提出以研究綱領是進步的還是退化的作為科學與偽科學的劃界標準。認為在一個進步的研究綱領中,理論導致發現新奇事實,具有預見性,而在退化的研究綱領中,理論的編造僅是為了適應已知的事實。庫恩也提出了另一個劃界標準。認為前科學與科學不同之處就在於後者是一個科學共同體接受一套範式來從事解難題活動。勞丹則認為“尋找分界標準的認識形式可能是無效的”,因為人們無法找到某種“認識的不變數”可以當作分界標準,因此劃界問題是一個虛假的問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