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傷後應激障礙(創傷後心理壓力緊張綜合症)

創傷後應激障礙(心理學術語)

創傷後心理壓力緊張綜合症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創傷後應激障礙( PTSD)是指個體經歷、目睹或遭遇到一個或多個涉及自身或他人的實際死亡,或受到死亡的威脅,或嚴重的受傷,或軀體完整性受到威脅後,所導致的個體延遲出現和持續存在的精神障礙。PTSD的發病率報導不一,女性比男性更易發展為PTSD。

基本介紹

  • 中醫病名:創傷後應激障礙
  • 外文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
  • 就診科室:精神科
  • 常見症狀:創傷性再體驗症狀,迴避、麻木類症狀,警覺性增高症狀,兒童PTSD的症狀特徵等
病因,症狀,典型症狀,伴隨症狀,就醫,就診科室,相關檢查,鑑別診斷,治療,急性期治療,藥物治療,中醫治療,手術治療,心理治療,前沿治療,預後,預防,

病因

創傷後應激障礙主要是由於突發性的災難事件或自然災害等引起的一種精神障礙。正常人經歷過創傷性事件後,隨著時間的流逝,會慢慢恢復正常生活,但創傷後應激障礙的患者往往不能恢復。
創傷性事件是創傷後應激障礙的直接病因。如地震、海嘯等自然災害過後、車禍、至親死亡等,都是造成創傷後應激障礙的病因。

症狀

創傷後應激障礙主要表現為創傷再體驗、警覺性增高以及迴避或麻木三聯征。
除上述三聯征之外,常有其他症狀,例如人生觀、價值觀的改變,分離症狀,人際關係的改變,甚至會出現人格的改變、抑鬱、藥物濫用等。

典型症狀

  • 創傷再體驗
創傷再體驗是創傷後應激障礙最常見最具有特徵性的症狀。
  • 在意識清楚的情況下,不斷出現突如其來的回憶或者腦中重現創傷性事件的場景;
  • 睡夢中不停出現與創傷事件相關的噩夢;
  • 面對與創傷事件有關的時間、地點、人物等,導致觸景生情,從而產生嚴重的精神痛苦或者生理應激反應。
相對於成年人來說,兒童更易出現短暫性的重演發作又稱為閃回(flashback),即仿佛再次回到當時創傷事件的場景,可能會伴有錯覺、幻覺以及意識分離性障礙。
  • 警覺性增高
基本上每個患者都存在這種症狀,是一種自發性狀態。常表現為警覺過度、易受驚嚇、注意力不集中、易激惹以及焦慮。軀體狀態可表現為心悸、多汗、頭痛、全身不適等,一般情況下持續時間較長,治療困難。
  • 迴避或麻木
迴避
迴避可分為有意識和無意識迴避。表現為長期或者持續的迴避與創傷性事件有關的場景或者事情。
有意識迴避表現為儘可能的不去想有關的人或事,避免參加會引起回憶的活動或者到會引起回憶的地方。
無意識迴避表現為選擇性遺忘與創傷性事件有關的一切,也可表現為使自己一直處於忙碌狀態,比如不停的工作、學習等。
麻木
麻木是指情感麻木,對周圍的環境刺激反應遲鈍。對以前的愛好失去興趣,逐漸疏遠周圍的人,對未來沒有憧憬。表面上給人一種淡然、木訥的樣子,實際上自己一直保持警覺。

伴隨症狀

  • 睡眠障礙
通常入睡困難、容易被嚇醒以及噩夢較多。治療比較困難,即使其他症狀經過治療得以緩解,睡眠困難也難以得到改善,成為殘留症狀,使患者不能完全的治癒。
  • 抑鬱
抑鬱症狀是很多創傷後應激障礙患者常見的伴隨症狀,患者難以對事物產生興趣,疏遠、隔離外界,對未來沒有思考和憧憬,記憶力下降、思考困難和難以集中注意力。

就醫

由於創傷導致出現一段時間的心情低落、情緒不穩定是很正常的,但如果應激反應一直存在,並且影響到正常生活,則需要考慮創傷後應激障礙的可能性,去相關醫院就診。
DSM-IV中,創傷後應激障礙的診斷標準有:
  • 經歷過創傷性事件,且該事件涉及到死亡或者威脅到生命安全,患者親身經歷或者面臨該事件;患者反應為嚴重的恐慌和無助;
  • 在經歷創傷性事件的時候或之後,患者出現三種以上的症狀:缺乏情感的主觀感覺,感到麻木、與社會脫節;感覺自己迷迷糊糊,對周圍環境意識程度降低;感覺事件不真實;選擇性遺忘人格解體,即對自身的關注度加強,但是感覺到的自我的全部或部分不真實。
  • 對於創傷性事件有持續的重複的體驗,如回憶、錯覺、幻覺、夢境等或再次面臨與創傷性事件有關的場景、人物等感覺痛苦。
  • 對於可以喚起創傷的回憶表現出顯著的迴避。
  • 焦慮症狀和警覺程度增高,比如入睡困難,易激惹等,症狀至少持續1個月。
以上5種症狀導致社會、工作或學習等領域的功能受損,影響其能力。

就診科室

可到精神衛生中心或綜合性醫院臨床心理科、精神科等相關科室就診。

相關檢查

現有的創傷後應激障礙的篩查工具比較多,包括:SPAN、BPTSD、DRPST、和美國VA/DoDPTSD治療指南中的四條目問卷。

鑑別診斷

  • 正常心理反應
對於創傷性事件的正常心理反應,一般持續時間比較短暫,社會功能基本沒有損害,通過心理危機干預可以得到有效迅速的緩解,多為一過性的反應。
  • 急性應激障礙
急性應激障礙在創傷性事件發生後緊接就出現症狀,與創傷後應激障礙的症狀類似,一般至少持續3天,然後逐漸緩解,超過4周則診斷為創傷後應激障礙。
  • 適應性障礙
主要是由於生活環境或者社會地位的長期改變所致,表現為抑鬱、害怕及焦慮等,伴有不良適應的行為或者生理功能障礙。
  • 抑鬱症
抑鬱症是一種患病率高、治療率低且復發率高的精神障礙,它以顯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為主要特徵,重者會發生抑鬱性木僵,部分患者有明顯的焦慮,更有甚者出現妄想、幻覺等精神病性症狀。發作時一般表現為情緒低落、思維遲緩、活動減少等症狀。
  • 強迫症
強迫症患者大多能認識到腦海中重複出現的強迫思維是沒有必要的,通常沒有明顯的創傷性事件,多與強迫人格有關。
  • 驚恐障礙
驚恐障礙可表現為發作性的焦慮、恐懼以及感覺窒息,持續時間約為數分鐘,之後有所緩解。鑑別的要點是有沒有強烈的精神創傷史以及驚恐症狀與創傷事件是否有關。

治療

目前,由於創傷後應激障礙的發病機制並沒有完全明確,因此治療方法還是以經驗性治療為主,包括有藥物治療、心理治療以及物理治療。
其中,以藥物與心理方面的聯合治療為主。在藥物治療方面,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是一線藥物,其他可以選擇的藥物包括三環類抗抑鬱藥(TCAs)和單胺氧化酶抑制(MAOI)苯乙肼。認知行為治療在對照研究中很有效,暴露療法的療效不一致。

急性期治療

經顱刺激可以用於急性期的干預治療。

藥物治療

藥物治療是創傷後應激障礙的重要干預手段。理想治療可以消除創傷性應激障礙的核心症狀,主要目的是改善症狀,治療併發症以及幫助患者恢復日常功能,患者可在醫生指導下使用以下藥物進行治療。
  • 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
SSRIs類藥物療效好,副作用小,為治療創傷後應激障礙的一線藥物,能夠改善患者的睡眠障礙。
  • 苯二氮卓類
抗焦慮藥物可能改善創傷後應激障礙患者的焦慮症狀。
  • 抗腎上腺能藥物
抗腎上腺能藥物可改善創傷後應激障礙患者警覺性過高的問題。
  • 心境穩定劑
心境穩定劑能減少攻擊行為。

中醫治療

該疾病的中醫治療暫無循證醫學證據支持,但一些中醫治療方法或藥物可緩解症狀,建議到正規醫療機構,在醫師指導下治療。

手術治療

該疾病一般無需手術治療。

心理治療

  • 創傷針對性認知行為治療
創傷針對性認知行為治療俗稱暴露治療,是一種短期的結構性心理干預手段,是治療各種焦慮障礙的有效手段,目標是幫助患者面對使其產生焦慮的客觀事物,讓其習慣。
  • 重複眼動脫敏療法
患者隨著治療師的手指移動來迴轉動眼球,同時集中注意力體驗創傷相關性場景、消極心理以及身體感受,每次持續20~30秒以上,重複多次。

前沿治療

  • 生物反饋
藉助於生物反饋儀,將機體內環境的生理變化加以描述,比如皮膚溫度、心率、血壓、肌電以及腦電活動,放大並且轉換為人們可以看到或者聽到的信號,再通過自我調節,來整合心身平衡。生物反饋放鬆訓練一個療程為4~8周,每周2次,一次20~30分鐘。
  • 經顱刺激療法
近年來新開展的無痛無創的治療技術,利用一定的時變磁場在腦中誘發電磁場,產生感應電流,來刺激提高大腦細胞的興奮性,影響代謝和電生理活動。

預後

創傷後應激障礙具有遷延和反覆發作的特點,是臨床症狀最嚴重、預後最差的應激相關障礙。
患創傷後應激障礙後,至少有1/3的患者終生不愈,喪失勞動能力。一半以上的患者會伴有物質濫用、抑鬱、各種焦慮相關障礙及其他的精神障礙。
創傷後應激障礙患者的自殺率非常高,約為普通人群的6倍。如果能夠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約1/3的患者恢復良好,約1/3有一定程度的恢復,而仍有約1/3的患者仍會轉為慢性病程,終生不愈。

預防

PTSD一般在精神創傷性事件發生後數天至6個月內發病,病程至少持續1個月以上,可長達數月或數年,個別甚至達數十年之久。其中病期在3個月之內的稱為急性PTSD,病期在3月以上的稱為慢性PTSD,而若症狀在創傷事件後至少6月才發生則稱為延遲性PTSD。若在創傷事件發生後能通過一些心理評定工具來初步評定個體的心理健康狀況,將有助於篩選出PTSD高危人群,從而有針對性地對高危人群提供有效的干預策略。
參考來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