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月刊

《 創作月刊 》1942年3月在桂林創刊,停刊於1942年12月,月刊,張煌編輯,現代出版社出版,文學刊物。撰稿人有李輝英、何其芳、張煌、劉白羽、郭沫若、臧克家、李廣田、叔夜、楊朔、方敬、茅盾、胡風、沈從文、彭燕郊等。該刊忠實反應了這一階段文壇的情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創作月刊
  • 類別:文學刊物
  • 創刊時間:1942年
  • 出版周期:月刊
欄目方向,文化傳統,

欄目方向

欄目有小說、詩歌、隨筆、雅歌、報告文學等。
內容包括論文、小說、散文、詩、報告文學、書評、劇本等。
載有何其芳的《飢餓》,表現否定舊我、發展新我的思想要求;郭沫若的《今天創作底道路》繼續堅持對“與抗戰無關”論作深入批判;沈從文的《摘橘子》,身處夾縫之中作者一方面自然無限留戀鄉土的山水和人物,另一方面面對現代文明的種種也難免感到一種壓迫和拒斥;劉白羽的《感觸》、臧克家的詩歌《太陽勝利了》、茅盾的《偷渡》、胡風的《關於“棉花”》等。此外在連載欄目,有宋瑋譯的長篇小說《安娜?卡列尼娜》、楊朔的長篇小說《瘡痍》、張煌的長篇報告文學《死的抗辯》等。

文化傳統

《發刊詞》(本社):
一份刊物出版,編者照例有個極其燦爛的希望,這心情不必隱諱,我們也有的。刊名《創作》,暗示出一條新路徑,揮別舊的探尋新的正是求進步的不二法門,一篇論文、小說、詩、散文、戲曲或者翻譯,只要可以發表,它必須夠得上是一種創作。論起什麼是創作的標準也許會瞠目結舌,拿起一篇描紅模子成功的作品才明白,原來那不成東西,好作品得靠作者的別出心裁,無創見的理論是用剪刀寫成的,抗戰八股是比一個代數的解題更容易成功,讀不成句的翻譯完全是譯者的程度造成了這罪惡,原著者被難了,讀者也擔負了不小的損失。這樣說可絕非有意證明本刊的完美,我們是在追求著完美:希望著今後本刊能夠擔當起介紹好作品,研究創作上諸般問題的責任,實現理想的艱難我們想到過,如果這理想還屬於更多的人,可就算不得艱難了,縱或本刊是多么一塊貧瘠的荒土,有了同情者幫我們施肥,墾殖,那前途會是暗淡的嗎?我們沒有宗派的成見,我們辦的不是一個同人刊物,我們滿懷著誠實和熱情要求看重了眼前這個時代的師友們,請你們經常賜寄文章,坦坦白白的賜給意見,能如此,我們不僅感激,也會因這鼓勵增添了百倍勇氣。
如今是嚴冬將去的時候,最好還是盼望著我們的理想將隨了欲來的春風開花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