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刊簡介
《文藝月刊》是民族主義文藝運動時期的一種刊物,1930年8月15日在
南京創刊,由中國文藝社編輯、發行。民族主義文藝運動是繼三民主義文藝運動之後,1930年6月開始出現的。這是由國民黨中央組織部
陳立夫、
陳果夫支持上海六一社提倡的。六一社的主要成員有
潘公展、
范爭波、
王平陵、
朱應鵬、
黃震遐等。代表刊物則有《前鋒周報》、《前鋒月刊》、《現代文學評論》、《黃鐘》、《文藝月刊》、《汗血月刊》等,它們均為國民黨省、市黨部主辦或控制,集中於上海、南京、杭州等地。民族主義文藝運動是一次有綱領、有組織、有理論、有創作的文藝思潮。其理論綱領就是《民族主義文藝運動宣言》。民族主義文藝理論為反階級鬥爭理論,認為文藝的最高意義,就是民族主義,民族主義具有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性。20世紀30年代,左翼文學對民族主義
文學的批判主要就是在這兩個層面上展開的。他們用階級鬥爭理論來批判或對抗民族理論,同時揭示民族主義文學理論的政治實質。
歷史沿革
《文藝月刊》由王平陵、左恭和
繆崇群等編輯。1937年8月1日出版第11卷第2期止,共出73期。16開本。因抗日戰爭爆發改為《文藝月刊·戰時特刊》,卷期號另起,同年11月21日出版新1卷第4期後遷往武漢出版,1938年6月1日出版新1卷第12期後又遷往重慶出版,1941年11月終刊,共出125期。
館藏《文藝月刊》第一期以“本社同人” 名義發表了發刊詞《達賴滿DYNAMO的聲音》,文章在理論上是混亂的,但反對左翼文藝的態度非常明確。他們貶斥左翼的階級文藝,主張文藝應當為人類、為民族服務。其中有一段這樣寫道:“階級鬥爭必使人類文明瀕於滅絕,……所以今後人類共同的努力,就在如何設法消弭這些最不幸的遭遇?如何化除由淺薄的階級意識里所滋長的仇恨?如何廣播親愛精誠的福音,培養人類被損害的天性?如何堅定互信共信的根蒂,維持人類間永久和平而實現最後的世界大同之治?我們的文藝家,應當負起我們的責任,認清我們的時代……為我們自己,為我們的民族,為我們的國家。”
由於這個刊物稿費優厚,也由於不少作家希望在這個刊物發表作品,所以刊物上名家的作品相當多。
沈從文、
老舍、
巴金、
戴望舒、
臧克家、卞之琳、陳夢家、靳以、何其芳、李金髮、魯彥、洪深、施蟄存、李長之、馬彥祥、袁牧之、林徽音、袁昌英、凌淑華、梁實秋等人都給這個刊物寫過稿子,徐悲鴻則為刊物提供了一些畫稿。館藏的第一期上就有幾篇論文和翻譯作品,如:李萬居翻譯的法國列尼葉的《大理石女子》,寫一個幻象病者對女子變態的熱愛的心理,用筆之委婉曲折,極力的顯示出法國人那種纏綿悱惻,哀感頑艷的作風。還有洪為法、金滿成、繆崇群、拾鼓、萬籟天等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