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磨鄉位於魏縣西南部,距縣城8千米。全鄉下轄29個行政村 ,總面積37.1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 22497人(2017年),耕地4.3萬畝。鄉政府駐前大磨村。鄉域經濟以種植,養殖,建材和勞務輸出為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大磨鄉
- 外文名稱:DamoXiang
- 別名:大營村
- 行政區類別:鄉
- 所屬地區:河北省邯鄲市
- 下轄地區:大磨、泊兒、柴曲、棗林、戶村
- 政府駐地:前大磨村
- 電話區號:0310
- 郵政區碼:056800
- 地理位置:魏縣西南部
- 面積:37.12平方公里
- 人口:22497人(2017年)
- 方言:晉語--邯新片
- 氣候條件:溫帶季風性氣候
- 著名景點:蛟龍宮、胡觀寺、玉皇廟
- 火車站:邯鄲火車站、邯鄲東站
- 車牌代碼: 冀D
- 耕地:4.3萬畝
- 古蹟:白龍潭
沿革,行政區劃,地理位置,氣候,水文,計畫生育,政治工作,經濟建設,概述,立足鄉情謀思路,制定政策重扶持,科學規劃求發展,人口民族,人口民族,社會事業,教育事業,醫療衛生,歷史文化,大白龍潭戰場,風景名勝,
沿革
漢屬魏郡魏縣,
五代分屬洹水縣、魏縣,白龍潭
宋屬河北東路大名府魏縣,其中大磨村名為大營村;
元朝屬魏縣;
明朝屬大名府魏縣,大營村明朝中期改名為前大磨村;
民國23年(1934)大名縣誌記載屬大名縣三區,現轄區內村莊有前大磨、後大營、胡貫村(今前寺、後寺)、張莊、王莊、破井、薛村、泊兒村、李棗林、北連棗林、趙棗林、杜棗林、趙棗林、後崔村、前崔村、郭棗林、後柴曲、栗柴曲、連柴曲、王柴曲、韓柴曲、李柴曲、任柴曲、張柴曲、常柴曲、連小莊、西戶村、東戶村、男戶村、東戶村、魏戶村、戶村前等村;
1961年建張莊公社;
1963年因洪水成災,公社遷址於前大磨,1982年更名前大磨公社;
1984年改鄉;
1989年更名大磨鄉(DamoXiang)。
1997年,白棗林鄉併入。
轄區面積37平方千米,戶籍人口26097人(2010年),轄白棗林、郭棗林、連棗林、李棗林、趙棗林、任戶村、連戶村、魏戶村、南戶村、栗才曲、任才曲、後才曲、韓才曲、連才曲、前崔村、後崔村、後寺、羅善會、公議會、和順會、恩善會、前大磨、後大磨、東薛村、破井、西王莊、張莊、前寺、李才曲29個行政村。
行政區劃
1989年前轄大前寺、後寺、後寺張莊、破井、東薛村、西王莊、前大磨、後大磨、樂善會、恩善會、和順會、公議會行政村12村,1989年白棗林鄉併入,增加白棗林、郭棗林、連棗林、李棗林、趙棗林、任戶村、連戶村、魏戶村、南戶村、栗柴曲、任柴曲、後柴曲、李柴曲、韓柴曲、連柴曲、前崔村、後崔村17村,目前共轄29個行政村。
地理位置
氣候
水文
大磨鄉南部為漳河自西向東穿境而過,為季節性河流;魏大館排水渠橫貫中間。
計畫生育
魏縣前大磨鄉是一個農業鄉,轄29個行政村,經濟基礎比較薄弱。為進一步貫徹
2007年前大磨鄉已經投入資金4.3萬元,幫扶96個計生貧困戶上了項目,有60個計生貧困戶評上了星級文明戶,8人成為入黨積極分子,5人進入村級班子,成為建設新農村、構建和諧社會的"領頭雁。2007年來,前大磨鄉有96個計生貧困戶得到幫扶,這一做法使得計生政策在這裡更加深入人心。
政治工作
前大磨鄉加大“陽光工程”培訓力度,對農民工進行免費培訓,提高其就業能力。 及時發布招聘信息,引導農民工向本地企業和建築等行業轉移就業。同時,鼓勵、扶持有創業條件的農民工返鄉創業。抓住國家擴大內需的機遇,以“梨鄉水城”創建為契機,在新農村建設和小城鎮發展中,為返鄉農民工就地參與家鄉建設提供就業條件。進一步加大勞動保障監察執法力度,切實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
經濟建設
概述
河北省魏縣大磨鄉新引進總投資2000多萬元的紅薯澱粉加工項目正在安裝設備。這是黨委、政府為增加農民收入、謀劃發展紅薯生產加工專業鄉的關鍵舉措。在魏縣通過各級政府的科學規劃和優質服務,引導農民民眾大力發展特色加工、種植、養殖業,現已發展專業鄉8個,專業村148個,專業戶3.8萬個,初步形成了“一鄉一業 一村一品 一戶一特色”、全縣專業特色經濟競相發展的態勢。
大磨鄉位於縣域中部,南臨漳河,轄29個行政村,人口2.9萬,耕地3.4萬畝。2007年人均收入2610元,是一個以傳統農業種植為主的農業窮鄉。鄉立足民眾有種植紅薯傳統、紅薯種植面積大、勞動力和土地資源豐富等優勢,積極謀劃發展紅薯產業。在建成紅薯加工企業1家,紅薯種植面積達到1000多畝,紅薯產業正逐步成為推動鄉域經濟發展的一個特色產業。
立足鄉情謀思路
大磨鄉不臨邯大、魏峰、寧魏等主要交通幹線,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無區位、交通優勢。以什麼為突破口撬動鄉域經濟發展?鄉黨委、政府進行了深入細緻的調研和思考,對鄉情進行重新審視和定位。大磨鄉有三分之一的村位於漳河沿岸,河灘地和沙性土壤面積達12000畝,在沿漳河一帶的村,民眾因地制宜,歷史上有種植紅薯的傳統,特別是,隨著化肥、農藥等基本生產資料價格上漲,種植小麥、玉米的成本越來越高,一些民眾主動擴大了紅薯種植面積,靠加工紅薯澱粉、粉條等附加產品,增加了收入,得到了實惠。趙棗林村支書李清堂種植紅薯100多畝,靠銷售、加工紅薯就能增加收入3萬多元。鄉黨委、政府根據這一鄉情,敏銳地感到小小的紅薯能成為促進鄉域經濟發展的大產業。確定了大上紅薯加工龍頭企業,帶動紅薯種植、紅薯餐飲、紅薯運輸等相關產業發展的思路,以此實現富民強鄉的目標。
前大磨鄉
制定政策重扶持
為調動民眾種植紅薯積極性,推動紅薯特色產業的發展,制定了一系列優惠政策。一是統一優惠為薯農提供優質脫毒種苗。由鄉農業產業化辦公室統一購進脫毒優質紅薯種苗,通過經紀人和紅薯種植大戶向廣大農戶推廣。農戶種植紅薯先付一半苗款試種,另一半苗款在紅薯收穫後向紅薯加工企業出售紅薯時扣除。二是統一優惠為薯農提供化肥。鄉農業產業化辦公室以每噸低於市場價200元的價格,統一購進紅薯專用化肥,以每袋低於市場價10元的價格向薯農提供。既保證化肥質量,又減輕了薯農負擔。三是免費舉辦紅薯種植技術培訓班。邀請山東省梁山縣紅薯種植專家、技術人員舉辦紅薯種植技術培訓班,免費為廣大薯農提供技術支持,並全程進行技術跟蹤服務。四是定期組織經紀人和薯農到紅薯種植髮達地區參觀學習。根據種植紅薯面積和收購數量提取一定的活動經費,組織紅薯經紀人和種植大戶到山東省梁山縣、河南省農科院等地參觀學習紅薯種植技術,通過現場參觀和向專家、技術人員諮詢等方式,不斷提高種植紅薯技術。五是簽訂收購契約。由紅薯加工企業與廣大薯農簽訂紅薯收購契約,保證薯農紅薯收穫後以每斤不低於0.25元的價格收購,確保廣大薯農利益。六是優先扶持種植大戶和經紀人發展相關產業。採取包產、租讓等形式搞好農村土地流轉,促使農村閒散土地向紅薯種植大戶集中。發展壯大一批經紀人隊伍,發揮經紀人聯繫面廣、信息渠道暢通等優勢,積極發展紅薯專業運輸業、紅薯起壟機、收穫機等相關產業。七是對種植大戶和業績突出的經紀人進行獎勵。每年年底,視紅薯種植大戶和經紀人業績,由鄉黨委、政府進行一定的物質獎勵。
科學規劃求發展
為進一步了解紅薯產業發展現狀和前景,與縣“綠之源”薯業協會聯繫,先後3次到國內研究甘薯類作物領先的河南省農科院甘薯研究所考察紅薯研究的最新成果,5次到山東省梁山縣考察紅薯加工企業和市場行情。引進了“商薯19”和“豫薯13”兩個新品種。制定了鄉紅薯產業發展規劃, 2010年紅薯加工企業達到5家以上;2009年紅薯種植面積達到2000畝,2010年達到4000畝,2011年達到10000畝以上。逐步探索建立“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積極與大城市餐飲企業聯繫,開發紅薯莖尖等新品種蔬菜,力爭畝均紅薯產值達到3000元,發展為紅薯種植專業鄉。投資2200萬元、占地40畝的紅薯澱粉加工粉條生產項目已建好廠房,項目建成投產後,可日消化紅薯30萬斤,年可消化2000-3000畝紅薯,增加農民收入120萬元。
魏縣前大磨鄉為幫助農民發展紅薯生產加工業致富,鄉政府從山東梁山引進以紅薯加工為主的澱粉加工項目,建立“公司+基地+農戶”的龍頭企業帶農戶連市場經營模式,發展紅薯種植3000畝,可助農增收100多萬元。鄉還謀劃擴大生產規模和加工規模,發展紅薯種植1萬畝以上,增加農民收入500萬元,實現標準化管理,形成紅薯種植加工專業鄉。
人口民族
2010年,大磨鄉戶籍人口26097人。少數民族為等嫁到本地壯族等。
人口民族
經濟以第一產業為主,第二產業、第三產業薄弱。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截至2012年,大磨鄉有中學2所,國小20所,在職教職員工達130餘人,
醫療衛生
2017年末,全鄉共有各類衛生機構(含村衛生室)36個,其中,衛生院1個,社區1個。
歷史文化
大白龍潭戰場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六十 唐紀七十六》
全忠攻兗鄆,朱宣求援於克用,遣李存信率兵救之,請道屯莘,其下侵魏芻牧,弘信不平。克用欲合鎮、定兵營河曲,搤魏、滑路,弘信馳告全忠,請禁游舸,絕往來。久之,魏人不至,全忠疑其紿,自將至滑州。弘信來告曰:"魏人未動者,正欲緩圖之。"全忠遂屯曹。太原將李瑭救宣,複壁莘,弘信厭其暴,而瑭溝壘自固。全忠遣使謂曰:"晉人志並河朔,師還,為公憂之。"弘信乃攻瑭,告全忠師期,全忠將趨滑為援,次封丘,而弘信已破瑭。克用怒,以兵掠魏博。全忠將侯言屯洹水,克用兵數求戰,言不敢出,全忠以葛從周代將。從周為暗竇,每克用兵至,輒出精卒薄戰,必捷。克用逾洹西北挑戰,從周大破之,禽其子落落,乃引去。然侵魏不已,大戰白龍潭,弘信敗,克用追薄魏門而還。
白龍潭戰場遺址在今大磨鄉與北皋鎮之間;民國23年(1934年)大名縣誌地圖中還存有白龍潭,後消失。
風景名勝
蛟龍宮、胡觀寺、玉皇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