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前二道鄉
- 外文名稱:Qian'erdao Township
- 行政區類別:鄉
- 所屬地區:中國東北
- 下轄地區:吉林省吉林市豐滿區
- 面積:113.58平方千米
- 人口:22591人
- 著名景點:磨盤山佛教文化旅遊區,二道水庫考古文化休閒旅遊區
基礎設施,自然情況,農業產業,旅遊資源,招商引資,人文景觀,二道水庫,磨盤山,狼頭山遺址,新農村建設,
基礎設施
前二道鄉與市內開通三條水泥路,鄉內各村也全
吉林省吉林市豐滿區前二道鄉地圖
部為水泥公路,通訊實現了程控交換,裝機容量達5000門,電力供應充足,有二條10000千伏安高壓供電線路,為全鄉工農業生產和居民生活提供了可靠保證。 前二道鄉即有靠近城市的便利條件,又有得天獨厚的山川秀麗,山清水秀,沃野千頃,林茂糧豐的田園風光。是吉林東北近郊最具代表性的生態農業園區。
前二道鄉依託山水資源,大力進行旅遊開發,已形成了磨盤山佛教文化旅遊區、二道水庫考古文化休閒旅遊區、金豐朝鮮族民俗風情旅遊區的三點一線環線旅遊格局,年接待遊客10萬人次。
自然情況
(一)全鄉自然情況
1、前二道鄉位於豐滿區西南部,全鄉總幅員面積113.8平方公里,距區政府駐地9.5公里,東與經濟開發區、紅旗街道接壤,南與永吉縣口前鄉相連,西與永吉縣春登鄉毗鄰。
2、全鄉共有耕地面積2554.6公頃,其中水田705公頃,旱田1849.6公頃。主要種植農作物有:水稻、玉米、大豆、高粱、穀子;菜類有:西紅柿、茄子、白菜、黃瓜、豆角、土豆;主要特產有:西瓜、香瓜;果樹有:吉盛李子、123蘋果、南果梨、杏、葡萄等;野生特產有:核桃、蕨菜、桔梗林木等;野生動物有:山雞、沙半雞、野鴨子、狐狸、黃鼠狼、蛇等。
3、全鄉共有十一個行政村,八十九個社,5493戶,總人口19752人。
4、氣候情況:夏季平均溫度零上20—25度,最高氣溫達到33度,冬季平均氣溫零下20度左右,最低氣溫零下31度,十二月二十日前溫度偏高,冬至後,氣溫較往年稍低,夏季雨水較多伏雨連綿,秋季氣溫下降,氣候較涼,冬季北風呼嘯,瑞雪紛飛,冬夏溫差明顯。
5、鄉村生態旅遊景點有:二道水庫旅遊區、磨盤山仿古建築旅遊區、二道水庫狼頭山文物保護區、金豐民俗村、張家有機蔬菜、瓜果採摘園區、王相吉勝李子、蘇相黃桃特色水果園區等。
6、全鄉共有私有企業30戶:龍德基建築材料有限公司、吉利汽保公司、百樣食品廠、綠孚米業、映山紅飼料等。主要生產項目:蒸壓磚、汽車配件、食品加工等。
(二)各村自然情況
1、巴虎村:區域面積6.9平方公里,505戶,人口數1700人,耕地面積108公頃,旱田108公頃。主要產業:蔬菜大棚種植,苗木種植等產業。
2、二道村:區域面積11平方公里,460戶,7個社,人口數1576人,耕地面積230公頃,水田210公頃,旱田20公頃。主要產業:西北山牧業小區占地8000平方米,養殖產房4棟,占地280平方米,經濟收入主要靠水田生產和外出打工。
3、河東村:區域面積8平方公里,430戶,6個社,人口數1380人,耕地面積165公頃,水田8公頃,旱田157公頃。主要產業:玉米種植、勞務輸出等。
4、馬相村:區域面積8.8平方公里,560戶,8個社,人口數2000人,耕地面積220公頃,水田100公頃,旱田120公頃。主要產業:水稻種植150公頃,蘑菇大棚17棟占地3公頃。
5、鐵西村:區域面積6平方公里,270戶,7個社,人口數1070人,耕地面積128.6公頃,水田40公頃,旱田88.6公頃。主要產業:水稻玉米種植。
6、蘇相村:區域面積11.6平方公里,623戶,10個社,6個自然屯,人口數2324人,耕地面積302公頃,水田50公頃,旱田252公頃。主要產業:錦繡黃桃種植、肉食雞、蛋雞養殖等。
7、王相村:區域面積11平方公里,525戶,8個社,人口數1875人,耕地面積315公頃,全部為旱田。主要產業:玉米種植。
8、興家村:區域面積17平方公里,743戶,16個社,人口數2501人,耕地面積367公頃,水田60公頃,旱田307公頃。主要產業:水稻種植367公頃,玉米加工企業4家,養殖業約20戶共約養殖2000頭豬,蔬菜大棚6棟、溫室3棟共約占地1萬平方米。
9、金豐村:區域面積4.5平方公里,312戶,5個社,4個自然屯,人口數1324人,耕地面積149公頃,全部為水田149公頃。主要產業:水稻種植149公頃,招商引資等。
10、山前村:區域面積15平方公里,545戶,9個社,人口數1802人,耕地面積353公頃,水田38公頃,旱田315公頃。主要產業:水稻種植,蔬菜大棚種植占地約9000平方米。
11、張家村:區域面積14平方公里,520戶,7個社,人口數2200人,耕地面積217公頃,水田50公頃,旱田167公頃。
主要產業:水稻玉米種植,生豬養殖、特色香瓜種植等。
農業產業
農業種植結構不斷最佳化。全鄉共有耕地3000公頃,綠色水稻種 植面積達1000公頃,年產量達8000噸,商品量5000噸,灌溉水為發源於樺甸太平嶺的五里河水系,沒有任何工業污染,同時鄉境內沒有大中型企業,是城市近郊唯一的一塊綠地。產自這裡的大米是綠稻中的精品,在吉林東北享有盛譽。玉米種植面積達1300公頃,年產量10000噸,商品量7000噸。依託糧多、秸棵多的優勢,大力培育養牛養羊產業,育肥牛、育肥羊的養殖已形成規模化生產,年出欄商品牛超萬頭。其中規模養殖戶超過500戶,有兩個養牛超千頭村,裕豐牧業公司年出欄5000頭。萬隆牧業公司年出欄量超千頭,這二戶企業均已獲得吉林省外貿出口配額和通過商檢合格單位,育肥牛大量出口港澳地區。
旅遊資源
豐滿區前二道鄉依託旅遊資源優勢,積極推進“鄉村游”。這個鄉
招商引資
為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招商引資,有下列開發項目:
農業種植養殖項目
工業項目
房屋開發項目
二道商貿一條街規劃建造樓房50棟,建築面積20萬平方米,開發方式靈活,收費低廉,產權歸已,可自用或出租出售。
三產旅遊項目開發
磨盤山景區仿古建築一、三、四區占地面積近30公頃,建築面積18000平方米,商貿服務區占地面積1公頃,建築面積15000平方米,二道水庫景區水上樂園、人造沙灘、渡假別墅區、金豐民俗村占地面積4公頃,建築面積6000平方米。
五里河流域灘地開發
教育閒置資源
由於教育結構最佳化調整,鄉有多處中國小校園可開發利用,適於社會辦學、生物花卉、輕工業產品開發,平均占地面積2公頃,建築面積2000平方米。
農副產品加工項目
鄉有1200公頃綠色水稻,年商品量9000噸,擬引進大米精加工生產項目,玉米商品量7000噸,適宜於飼料加工項目。
人文景觀
二道水庫
二道水庫大壩壩高16.36米,壩頂長600米、寬5米。站在壩上西望,
遼闊的庫面向遠處伸展,不時有魚兒躍出水面,翻起銀花點點;東望如茵的綠野稻浪起伏,一幅壯美的田園風光;南面峰巒起伏、林木蒼翠;北面水庫管理區樹木錯落,草坪平坦,綠籬盎然,還有精美的園林小品、景亭點綴其間。整個庫區山水相依,風光秀麗,清新素雅,宛如一座放大的山水盆景,是休閒、消暑、觀光、垂釣等親水娛樂的佳境。
磨盤山
開發後的磨盤山文化旅遊風景區將成為豐滿區風格獨特的旅遊精品景區。
狼頭山遺址
吉林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吉林城西7.5公里處豐滿區前二道鄉馬相村。遺址包括居住區和墓葬區,總面積約5萬平方米。遺址地表散布許多石、陶遺物,石棺皆為花崗岩板石立砌,有的棺尾有副棺,基本形制與西團山墓群石棺墓相同。人骨架均已腐朽不存。出土隨葬品有石斧、石錛、石鑿、石鏟、石刀、石鏃、玉墜飾、白石管、陶壺、陶缽、陶紡輪、青銅斧、青銅刀、銅鉤形飾、銅泡形飾等物。此外,還發現隨葬豬牙數枚。狼頭山石棺墓出土的隨葬品與遺址地表採集遺物基本相同,證明居住址和石棺墓屬於同一時代同一時期的文化遺存,兩者之間有著內在的聯繫。從出土和採集遺物及石棺墓形制看,屬西團山文化。從已知的部分陶器和青銅器的類型和石棺墓的結構看,應屬西團山文化早、中期之際的文化遺存,其時代約在春秋前後。根據出土和採集遺物可知,當年狼頭山人主要從事原始農業生產,兼營捕魚和狩獵,已經過著比較穩定的生活。
新農村建設
隨著前二道鄉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民對生產經營的信息需求日益增高,如何把涉農各種信息採集、整理、交流、利用,為農民提供服務,是擺在鄉黨委政府面前的新課題。為此,在上級檔案部門的支持指導下,在鄉里建立了農業農村檔案“一網三站”,架起了方便農民利用的信息網路平台,努力提高為“三農”服務水平,促進農業快速發展,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在這方面前二道鄉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 加大投入、充實內容是提高“一網三站”建設的基礎
農業農村檔案“一網三站”建設工作說起來簡單,做起來也有一定難度。前二道鄉鄉檔案室基礎設施比較薄弱,經濟形勢也不是太好,為了搞好這項工作,前二道鄉從農民實際需要出發,從基礎建設入手,克服困難,積極動作,逐步投入。鄉政府成立了“一網三站”建設領導小組,召開了鄉領導、各站辦所及相關人員會議,落實部署工作任務。鄉政府負責籌措資金購置了20台電腦,安裝了寬頻網,上了區域網路,使機關全部聯網。安排專人搞好材料的收集、整理、裝訂、歸檔,列印目錄。並對檔案信息進行分類管理,農業中心負責提供農業科技信息,經貿辦負責收集招商引資方面的信息,使檔案信息來源不斷擴大,信息渠道不斷拓寬,信息存儲量不斷豐富,使鄉“一網三站”建設基礎框架搭建起來,為全面開展工作奠定了基礎。
二、 健全機構、搞好運作是開展“一網三站”建設的關鍵
前二道鄉緊緊抓住農業農村檔案“一網三站”建設的特點,本著建是基礎,管是手段、用是目的的總體要求,強化健全機構,搞好運行這一關鍵環節,主要採取了三項措施:一是強化組織領導,“一網三站”由鄉長負總責,抽調各涉農部門負責人,建立健全了“一網三站”組織領導機構,以鄉檔案室為主,建立了農業現行檔案查閱諮詢站,以鄉農業技術推廣站為主,建立了農業科技信息傳遞站。這些組織機構的建立,使各部門的負責人充分行使職責,做到了分工合作,業務銜接順暢,保證了“一網三站”發揮工作效能。二是搭實檔案信息平台。2008年年初,建立了二道鄉農業科技信息網頁,搭實了更為先進、更具有實用性的農業檔案信息網路平台,做到及時提供信息,不斷充實內容,最佳化運行機制,暢通信息渠道,實現了信息共享。特別是在2007年水稻和特產業銷售上,信息網路發揮了重要作用。解決了農民賣難問題。三是制定製度措施。先後制定了信息傳遞站、查閱諮詢站工作制度,製作了“一網三站”揭示板,不僅方便用戶查閱,同時促進了工作的有效運行。
三、 注重實際、發揮效能是“一網三站”建設的根本目的
一網三站”建設主要是為農業農民提供服務的,前二道鄉給全鄉種植業、養殖業、工業等產業大戶建立檔案,引導農民充分使用“一網三站”的信息,充分發布信息,提供優質服務。2004年,大森林食品有限公司以公司加農戶的經營模式,在前二道鄉種植紅樹梅、草梅,為了選擇優良、純正、豐產的品種,鄉農業中心利用網路,幫助農民從20多種草梅品種中選出優質高產品種,大旱之年獲得草梅豐產豐收,每畝收入5000元。鄉農業站利用信息網路為農戶獲得了水稻品種改良、種植技術引進等先進技術,並且還為新水稻品種如何施肥,上網查找肥量配比技術,推廣使用河北農大水稻專用肥,全鄉新品種水稻獲得高產豐收。鄉政府把“一網三站”作為了解外界的視窗,獲取信息的渠道,傳播信息的平台,是解決民眾買難、賣難,排除生產技術等難題的參謀助手,相繼成立農村各種協會、學會、經濟人組織,給農民生產經營帶來新變化,二道大米綠色環保遠近有名,過去一家一戶找市場,給農民帶來不少麻煩。我們從網上搜尋信息,組建了大米協會,申請註冊商標,設計精美包裝,打質量品牌。二道大米走上了生產、加工、銷售一條龍,用農民的話說:“家有梧桐樹,引來金鳳凰”。
前二道鄉“一網三站”建設時間短,工作剛剛起步,按照市區檔案部門要求及先進單位的做法,還有很大差距。我們決心借這次會議契機,學習先進,立足實際,深入探索,注重實效,把鄉農業農村檔案“一網三站”建設好、管理好、使用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