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頭複葉耳蕨

刺頭複葉耳蕨

刺頭複葉耳蕨為複葉耳蕨屬的一種植物,植株高50-70厘米。葉柄禾稈色,基部密被紅棕色、披針形,頂部毛髯狀鱗片。葉片五角形或卵狀五角形。孢子囊群每小羽片5-8對(耳片4-6枚),位於中脈與葉邊中間;囊群蓋棕色,膜質,脫落。產于山東(嶗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南、廣東和廣西。生山地林下或岩上,海拔400-1100米。刺頭複葉耳蕨的根莖可用於痢疾、燒燙傷。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分布範圍,生長環境,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植株高50-70厘米。葉柄長28-36厘米,粗2-3毫米,禾稈色,基部密被紅棕色、披針形,頂部毛髯狀鱗片,向上疏被同樣鱗片。葉片五角形或卵狀五角形,長22-34厘米,寬14-24厘米,頂部有一片具柄的羽狀羽片,與其下側生羽片同形,基部近截形,三回羽狀;側生羽片4-6對,下部1-2對對生,向上的互生,有柄,斜展,略分開或密接,基部一對特別大,長三角形。長12-15厘米,基部寬8-12厘米,漸尖頭,基部二回羽狀;小羽片16-20對,互生,有柄,基部下側一片伸長,披針形,長8-10厘米,基部寬2.5-3厘米,漸尖頭,羽狀;末回小羽片10-14對,基部一對對生,向上的互生,斜長方形,長達1.5厘米,寬約7毫米,急尖頭,基部不對稱,上側圓截形並凸出呈耳狀;下側斜切,邊緣淺裂或有粗鋸齒,頂端具芒刺;第二至第六對羽片披針形,羽狀,基部上側一片小羽片略較大,多少羽裂;第七對羽片明顯縮短,闊披針形,羽狀或全裂。葉乾後紙質,棕色,上央略有光澤,葉軸和羽軸下面被有相當多的褐棕色、線狀鑽形小鱗片。孢子囊群每小羽片5-8對(耳片4-6枚),位於中脈與葉邊中間;囊群蓋棕色,膜質,脫落。
刺頭複葉耳蕨

分布範圍

產於山東(嶗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南廣東廣西

生長環境

生山地林下或岩石上,海拔400-1100米。模式標本采自廣東。

主要價值

來源
刺頭複葉耳蕨的根莖。
功效
清熱利濕、消炎止痛。
主治
用於痢疾、燒燙傷。
性味歸經
微苦、澀,涼。入大腸、心二經。
用法用量
內服:6-9克,煎服。
外用:研末撒。
【拉丁名】:Arachniodes exilis ching
【考 證】:始載於 《中國高等植物圖鑑》 。
【中藥化學成分】:根莖及葉柄基部含間苯三酚衍生物、異三叉蕨素 AB、BB(isoaspidin AB,BB)。
中藥化學成分
根莖及葉柄基部含間苯三酚衍生物、異三叉蕨素 AB、BB(isoaspidin AB,BB)。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