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肝熱病者,小便先黃,腹痛多臥身熱〔1〕,熱爭〔2〕,則狂言及驚,脅滿痛,手足躁,不得安臥〔3〕;庚辛甚,甲乙大汗,氣逆則庚辛肯元照死〔4〕。刺足厥陰、少陽〔5〕。其逆則頭痛員員,脈引沖頭也〔6〕。
心熱病者,先不樂,數日乃熱〔7〕,熱爭,則卒心痛,煩悶善嘔,頭痛面赤,無汗〔8〕;壬癸甚,丙丁大汗,氣逆則壬癸死。刺手少陰、太陽〔9〕。
脾熱病者,先頭重頰痛,煩心顏青,欲嘔身熱〔10〕,熱爭,則腰痛不可用俛仰,腹滿泄,兩頷痛〔11〕;甲乙甚,戊己大汗,氣逆則甲乙死。刺足太陰、陽明〔12〕。
肺熱病者,先淅然厥,起毫毛,惡風寒,舌上黃身熱〔13〕,熱爭,則喘咳,痛走胸膺背,不得大息,頭痛不堪,汗出而寒;丙丁甚,庚辛大汗,氣逆則丙丁死。刺手太陰、陽明,出血如大豆,立已〔14〕。
腎熱病者,先腰痛胻痠,苦渴數飲〔15〕,身熱,熱爭,則項痛而強,胻寒且拳槳刪痠,足下熱,不欲言〔16〕,其逆則項痛員員澹澹然〔17〕;戊己甚,壬癸大汗,氣逆則戊己死。刺足少陰、太陽〔18〕。諸汗者,至其所勝日〔19〕汗出也。
肝熱病者,左頰先赤〔20〕;心熱病者,顏先赤〔21〕;脾熱病者,鼻先赤〔22〕;肺熱病者,右頰先赤〔23〕;腎熱病者,頤先赤〔24〕;病雖未發,見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熱病從部所起者,至期而已〔25〕;其刺之反者,三周而已;重逆則死〔26〕。諸當乎她辣汗者,至其所勝日,汗大出也。
諸治熱病,以飲之寒水,籃想訂只乃刺之;必寒衣之,居止寒處,身寒而止也〔27〕。
熱病先胸脅痛,手足躁,刺足少陽,補足太陰〔28〕,病甚者為五十九刺〔29〕。熱病始手臂痛者,刺手陽明、太陰而汗出止〔30〕。熱病始於頭首者,刺項太陽而汗出止〔31〕。熱病始於足脛者,刺足陽明而汗出止〔32〕。熱病先身重骨痛,耳聾好瞑,刺足少陰〔33〕,病甚為五十九刺。熱病先眩冒而熱,胸脅滿,刺足少陰、少陽〔34〕。
太陽之脈,色榮顴骨,熱病也,榮未交〔35〕,曰今且達雅寒得汗,待時而已〔36〕。與厥陰脈爭見者,死期不過三日〔37〕,其熱病內連腎,少陽之脈色也〔38〕。少陽之脈,色榮頰前〔39〕,熱病也,榮未交,曰今且得汗,待時而已。與少陰脈爭見者,死期不過三日〔40〕。
熱病氣穴:三椎下間主艱鍵胸中熱,四椎下間主鬲中熱,五椎下間主肝熱,六椎下間主脾熱,七椎下間主腎熱,榮在骶也〔41〕。項上三椎,陷者中也〔42〕。頰下逆顴為大瘕〔43〕,下牙車為腹滿,顴後為脅痛,頰上者,鬲上也〔44〕。
作品注釋
1、肝熱病者,小便先黃,腹痛多臥身熱:王冰:“肝之脈循陰器,抵少腹而上,故小便不通先黃,腹痛多臥也。”身熱是由正邪交爭引起。
2、熱爭:即正邪交爭。
3、狂言及驚,脅滿痛,手足躁,不得安臥:肝主驚主風,故肝熱時出現手足躁擾驚駭等症狀,肝脈循脅肋,故脅滿痛,肝魂不藏故不得臥。
4、庚辛甚,甲乙大汗,氣逆則庚辛死:庚辛為金日,金克木故病甚,甲乙日為木之氣,正氣來復而勝邪故大汗,若熱淫內逆,則於金日死亡。以下四髒以此類推。
5、刺厥陰、少陽:刺肝、膽二經穴位。
6、其逆則頭痛員員,脈引沖頭也:員員,為眩暈之意。肝熱逆於上引起的頭痛眩暈,是由於肝經脈氣上沖的緣故。
7、心熱病者,先不樂,數日乃熱:心志為喜,心病故先不樂,數日以後才發熱。
8、熱爭則卒心痛,煩悶善嘔,頭痛面赤無汗:正邪交爭則突然心痛,火性上炎邪熱上沖,故煩悶善嘔,頭痛面姜乎匙乎赤,邪氣盛表實則無汗。
9、刺手少陰太陽:刺心與小腸經的俞穴。
10、先頭重頰痛,煩心顏青,欲嘔身熱:脾熱則胃亦受影響,胃脈循
頰車上耳前至額顱,所以頭重頰痛。脾脈上注於心故煩心,脾病木乘之故色青,胃氣上逆故欲嘔,正邪交爭則身熱。
11、熱爭則腰痛不可用俯仰,腹滿泄,兩頜痛:正邪交復,熱甚內灼腎陰,腎傷則腰痛,脾失健運則腹滿泄,胃脈循
大迎頰車故兩頜痛。兩頜:相當於下頜骨頰車部位。
12、刺足太陰、陽明:刺脾、胃二經俞穴。
13、肺熱病者,先淅然厥,起毫毛,惡風寒,舌上黃,身熱:肺主皮毛,故肺病者,開始有淅淅惡寒惡風,毫毛豎起。肺與大腸相表里,熱初入里故苔黃,邪正交爭則發熱。
14、刺手太陰、陽明,出血如大豆立已:刺肺與大腸經,刺其血絡盛處,熱隨血泄。
15、腎熱病者,先腰痛胻痠,苦渴數飲,身熱:腰為腎之府,故腎熱腰痛,腎脈循內踝之後上踹內,其直者上循喉嚨挾舌本,故病則胻骨部酸痛,口渴引飲身熱。
16、熱爭則項痛而強,胻寒且酸,足下熱,不欲言:正邪交爭傷及太陽經,故項痛而強,少陰經病則胻寒而酸,足下熱,腎傷精疲故不欲言。
18、刺足少陰、太陽:刺腎、膀胱二經俞穴。
19、所勝日:氣旺之日為所勝之日,如戊己是土勝之日。
20、肝熱病者左頰先赤:肝氣升於左,應於東方,故左頰先赤。
21、心熱病者顏先赤:顏,額也。應於南方火,為心所主,故心熱病者顏先赤。
22、脾熱病者鼻先赤:鼻為面王,居中屬土,為脾所主之部,故脾熱病者鼻先赤。
23、肺熱病者右頰先赤:肺藏於右,右應西方金,右頰為肺所屬之部,故肺熱病者右頰先赤。
24、腎熱病者頤先赤:頤為下頜,屬北方水,為腎所主之部,故腎熱病者頤先赤。
25、熱病從部所起者,至期而已:熱病從面部所屬部位發病,到本髒氣勝時就好了。如肝熱病甲乙大汗而愈。
26、重逆則死:反覆逆治則死。
27、身寒而止也:身寒熱退則停止治療。
30、刺手陽明、太陰而汗出止:可取手陽明經
商陽穴,手太陰之
列缺穴汗出則愈。
31、刺項太陽而汗出止:可取足太陽
天柱穴、大杼穴,汗出可愈。
32、刺足陽明而汗出止:可取足陽明經三里穴,汗出而愈。
34、刺足少陰、少陽:刺足少陰腎經及足少陽膽經之井滎穴。
36、今且得汗,待時而已:可汗出而解,待時如肝待甲乙之時等。
37、與厥陰脈爭見者,死期不過三日:與厥陰經熱證同時並見的屬病危。
38、其熱病內連腎,少陽之脈色也:《新校正》云:“舊本(守)無少陽之脈色也六字,乃王氏所添,王注非,當從(楊)上善之義。”其熱內連腎即熱傷腎陰之意。
39、色榮頰前:頰前,在顴骨下近鼻兩旁。
40、與少陰脈爭見者,死期不過三日:熱病外見少陽膽經證,兼見
足少陰腎經之證,為陰陽俱病,故病危。
41、榮在骶也:骶(dǐ),脊骨之盡處。治榮分熱應取骶部穴位。
42、項上三椎,陷中者也:若取項上三椎之下穴,椎骨下的陷凹中即是。
43、頰下逆顴為大瘕:大瘕,即大瘕泄,里急後重而莖中痛,為
五泄之一。病色從頰下上逆於顴的為痢疾病。
44、顴後為脅痛,頰上者鬲上也:病色見於顴骨的為脅痛,病色見於頰上的是鬲上的病。
作品譯文
肝臟有熱的病人,小便先發黃,腹中疼痛,嗜臥,身體發熱。熱邪與正氣相爭則表現為言語狂亂、驚駭、脅肋脹滿疼痛,手足躁擾,不能安臥;逢庚辛日則病情加重,遇甲乙日則大汗出而熱退。若邪氣橫逆、正不勝邪,那么在庚辛日就會死亡。治療應針刺足厥陰肝經和足少陽膽經的穴位。如果肝氣上逆,則頭痛眩暈,這是熱邪循肝脈上沖頭部之故。
心臟有熱的病人,先感到悶悶不樂,幾天以後才發熱。熱邪與正氣相爭則突然心痛,煩悶,易嘔吐,頭痛,面赤,無汗;逢壬癸日則病情加重,遇丙丁日則大汗出而熱退。如果邪熱亢盛,正不勝邪,那么在壬癸日就會死亡。治療應針刺手少陰心經和手太陽小腸經的穴位。
脾臟有熱的病人,先感到頭重,面頰疼痛,心煩,額部發青,想要嘔吐,身體發熱。熱邪與正氣相爭則腰痛不能俯仰,腹中脹滿,泄瀉,兩頷疼痛;逢甲乙日則病重,遇戊己日則大汗出而熱退。如果邪氣亢盛,正不勝邪,那么在甲乙日就會死亡。治療應針刺足太陰脾經和足陽明胃經的穴位。
肺臟有熱的病人,先感到寒冷,毫毛豎起,怕風寒,舌苔發黃,身體發熱。熱邪與正氣相爭則氣喘咳嗽,胸膺背部疼痛走竄,不能深呼吸,頭痛劇烈不能忍受,汗出怕冷;逢丙丁日則病情加重,遇庚辛日則大汗出而熱退。如邪氣亢盛,正不勝邪,那么在丙丁日就會死亡。治療應針刺手太陰肺經和手陽明大腸經的穴位,使其出血如黃豆大,病情立刻就減輕了。
腎臟有熱的病人,先感覺到腰痛,小腿發痠,口渴難忍,頻頻飲水,身體發熱。熱邪與正氣相爭則項部疼痛而強直,小腿發涼而痠困,足心發熱,不想講話;如果腎氣上逆則項部疼痛、頭暈目眩、搖晃不定;遇戊己日則病情加重,遇壬癸日則大汗出而熱退。如果邪氣亢盛,正不勝邪,那么在戊己日就會死亡。治療應針刺足少陰腎經和足太陽膀胱經的穴位。上述各髒熱病的大汗出,都是各自當旺之日,正氣得助而勝邪,故可汗出。
肝臟有熱的病人,左頰先出現赤色;心臟有熱的病人,額部先出現赤色;脾臟有熱的病人,鼻部先出現赤色;肺臟有熱的病人,右頰先出現赤色;腎臟有熱的病人,兩頤先出現赤色;即使熱病還沒有發作,但看到面部出現赤色就應給予針刺治療,這叫做“治未病"。熱病起始,只表現為五臟在面部所主的部位出現赤色,若及時給予恰當的治療,到了本髒之氣當旺的時日就會痊癒;如果刺法有誤,就會延長病程,要到生病之髒的第三個髒氣當旺之日,疾病才能痊癒;如果治療上一誤再誤,就必然造成死亡。諸髒熱病應當出汗的,都是至其髒氣當旺之日,才能夠汗大出。
凡是治療熱病,要先給病人喝些清涼的飲料,然後再進行針刺;必須讓病人少穿衣服,居住在涼爽的地方,熱退身涼則停針。
熱病先出現胸脅疼痛,手足躁動不安,應針刺瀉足少陽膽經,補足太陰脾經。若病情較重的,可選刺治療熱病的五十九個穴位。熱病先出現手臂疼痛的,可針刺手陽明大腸經和手太陰肺經的穴位,病人得汗出則停針。熱病的症狀開始於頭部的,可針刺足太陽膀胱經位於項部的穴位,病人得汗出則停針。熱病的症狀起始於足脛部位的,可刺足陽明胃經的穴位,病人得汗出則停針。熱病先出現身體沉重、骨節疼痛、耳聾、嗜睡的,可刺足少陰腎經的穴位,病情嚴重的可選刺治療熱病的五十九個穴位。熱病先出現頭昏目眩、發熱、胸脅脹滿的,可刺足少陰腎經和足少陽膽經的穴位。
太陽經脈的病變,赤色顯現於顴骨部位,是熱病的徵象,如病邪未交於營分,病尚輕淺,可用發汗的方法治療,等到其經氣當旺的時日疾病就會痊癒;如果同時又見到少陰經的脈證,不超過三天就會死亡,因為其熱病已向內部深入,累及腎臟了。少陽經脈的病變,赤色顯現於面頰的前方,是熱病的徵象,如病邪未交於營分,病尚輕淺,可用發汗的方法治療,等到其經氣當旺之日,疾病就會痊癒;如果同時又見到厥陰經的脈症,不超過三天就會死亡。
治療熱病的穴位:第三脊椎下面的穴位主治胸中的熱病,第四脊椎下面的穴位主治膈中的熱病,第五脊椎下面的穴位主治肝熱病,第六脊椎下面的穴位主治脾熱病,第七脊椎下面的穴位主治腎熱病,營分有熱可刺尾骶部的
長強穴及項上三椎下中央凹陷的
大椎穴。如果面頰部的赤色向上蔓延到顴部,病為大瘕;如赤色下行到頰車部位,則病腹部脹滿;赤色見於顴骨的後側,則病脅痛;赤色見於頰上,為病在膈上。
2、熱爭:即正邪交爭。
3、狂言及驚,脅滿痛,手足躁,不得安臥:肝主驚主風,故肝熱時出現手足躁擾驚駭等症狀,肝脈循脅肋,故脅滿痛,肝魂不藏故不得臥。
4、庚辛甚,甲乙大汗,氣逆則庚辛死:庚辛為金日,金克木故病甚,甲乙日為木之氣,正氣來復而勝邪故大汗,若熱淫內逆,則於金日死亡。以下四髒以此類推。
5、刺厥陰、少陽:刺肝、膽二經穴位。
6、其逆則頭痛員員,脈引沖頭也:員員,為眩暈之意。肝熱逆於上引起的頭痛眩暈,是由於肝經脈氣上沖的緣故。
7、心熱病者,先不樂,數日乃熱:心志為喜,心病故先不樂,數日以後才發熱。
8、熱爭則卒心痛,煩悶善嘔,頭痛面赤無汗:正邪交爭則突然心痛,火性上炎邪熱上沖,故煩悶善嘔,頭痛面赤,邪氣盛表實則無汗。
9、刺手少陰太陽:刺心與小腸經的俞穴。
10、先頭重頰痛,煩心顏青,欲嘔身熱:脾熱則胃亦受影響,胃脈循
頰車上耳前至額顱,所以頭重頰痛。脾脈上注於心故煩心,脾病木乘之故色青,胃氣上逆故欲嘔,正邪交爭則身熱。
11、熱爭則腰痛不可用俯仰,腹滿泄,兩頜痛:正邪交復,熱甚內灼腎陰,腎傷則腰痛,脾失健運則腹滿泄,胃脈循
大迎頰車故兩頜痛。兩頜:相當於下頜骨頰車部位。
12、刺足太陰、陽明:刺脾、胃二經俞穴。
13、肺熱病者,先淅然厥,起毫毛,惡風寒,舌上黃,身熱:肺主皮毛,故肺病者,開始有淅淅惡寒惡風,毫毛豎起。肺與大腸相表里,熱初入里故苔黃,邪正交爭則發熱。
14、刺手太陰、陽明,出血如大豆立已:刺肺與大腸經,刺其血絡盛處,熱隨血泄。
15、腎熱病者,先腰痛胻痠,苦渴數飲,身熱:腰為腎之府,故腎熱腰痛,腎脈循內踝之後上踹內,其直者上循喉嚨挾舌本,故病則胻骨部酸痛,口渴引飲身熱。
16、熱爭則項痛而強,胻寒且酸,足下熱,不欲言:正邪交爭傷及太陽經,故項痛而強,少陰經病則胻寒而酸,足下熱,腎傷精疲故不欲言。
18、刺足少陰、太陽:刺腎、膀胱二經俞穴。
19、所勝日:氣旺之日為所勝之日,如戊己是土勝之日。
20、肝熱病者左頰先赤:肝氣升於左,應於東方,故左頰先赤。
21、心熱病者顏先赤:顏,額也。應於南方火,為心所主,故心熱病者顏先赤。
22、脾熱病者鼻先赤:鼻為面王,居中屬土,為脾所主之部,故脾熱病者鼻先赤。
23、肺熱病者右頰先赤:肺藏於右,右應西方金,右頰為肺所屬之部,故肺熱病者右頰先赤。
24、腎熱病者頤先赤:頤為下頜,屬北方水,為腎所主之部,故腎熱病者頤先赤。
25、熱病從部所起者,至期而已:熱病從面部所屬部位發病,到本髒氣勝時就好了。如肝熱病甲乙大汗而愈。
26、重逆則死:反覆逆治則死。
27、身寒而止也:身寒熱退則停止治療。
30、刺手陽明、太陰而汗出止:可取手陽明經
商陽穴,手太陰之
列缺穴汗出則愈。
31、刺項太陽而汗出止:可取足太陽
天柱穴、大杼穴,汗出可愈。
32、刺足陽明而汗出止:可取足陽明經三里穴,汗出而愈。
34、刺足少陰、少陽:刺足少陰腎經及足少陽膽經之井滎穴。
36、今且得汗,待時而已:可汗出而解,待時如肝待甲乙之時等。
37、與厥陰脈爭見者,死期不過三日:與厥陰經熱證同時並見的屬病危。
38、其熱病內連腎,少陽之脈色也:《新校正》云:“舊本(守)無少陽之脈色也六字,乃王氏所添,王注非,當從(楊)上善之義。”其熱內連腎即熱傷腎陰之意。
39、色榮頰前:頰前,在顴骨下近鼻兩旁。
40、與少陰脈爭見者,死期不過三日:熱病外見少陽膽經證,兼見
足少陰腎經之證,為陰陽俱病,故病危。
41、榮在骶也:骶(dǐ),脊骨之盡處。治榮分熱應取骶部穴位。
42、項上三椎,陷中者也:若取項上三椎之下穴,椎骨下的陷凹中即是。
43、頰下逆顴為大瘕:大瘕,即大瘕泄,里急後重而莖中痛,為
五泄之一。病色從頰下上逆於顴的為痢疾病。
44、顴後為脅痛,頰上者鬲上也:病色見於顴骨的為脅痛,病色見於頰上的是鬲上的病。
作品譯文
肝臟有熱的病人,小便先發黃,腹中疼痛,嗜臥,身體發熱。熱邪與正氣相爭則表現為言語狂亂、驚駭、脅肋脹滿疼痛,手足躁擾,不能安臥;逢庚辛日則病情加重,遇甲乙日則大汗出而熱退。若邪氣橫逆、正不勝邪,那么在庚辛日就會死亡。治療應針刺足厥陰肝經和足少陽膽經的穴位。如果肝氣上逆,則頭痛眩暈,這是熱邪循肝脈上沖頭部之故。
心臟有熱的病人,先感到悶悶不樂,幾天以後才發熱。熱邪與正氣相爭則突然心痛,煩悶,易嘔吐,頭痛,面赤,無汗;逢壬癸日則病情加重,遇丙丁日則大汗出而熱退。如果邪熱亢盛,正不勝邪,那么在壬癸日就會死亡。治療應針刺手少陰心經和手太陽小腸經的穴位。
脾臟有熱的病人,先感到頭重,面頰疼痛,心煩,額部發青,想要嘔吐,身體發熱。熱邪與正氣相爭則腰痛不能俯仰,腹中脹滿,泄瀉,兩頷疼痛;逢甲乙日則病重,遇戊己日則大汗出而熱退。如果邪氣亢盛,正不勝邪,那么在甲乙日就會死亡。治療應針刺足太陰脾經和足陽明胃經的穴位。
肺臟有熱的病人,先感到寒冷,毫毛豎起,怕風寒,舌苔發黃,身體發熱。熱邪與正氣相爭則氣喘咳嗽,胸膺背部疼痛走竄,不能深呼吸,頭痛劇烈不能忍受,汗出怕冷;逢丙丁日則病情加重,遇庚辛日則大汗出而熱退。如邪氣亢盛,正不勝邪,那么在丙丁日就會死亡。治療應針刺手太陰肺經和手陽明大腸經的穴位,使其出血如黃豆大,病情立刻就減輕了。
腎臟有熱的病人,先感覺到腰痛,小腿發痠,口渴難忍,頻頻飲水,身體發熱。熱邪與正氣相爭則項部疼痛而強直,小腿發涼而痠困,足心發熱,不想講話;如果腎氣上逆則項部疼痛、頭暈目眩、搖晃不定;遇戊己日則病情加重,遇壬癸日則大汗出而熱退。如果邪氣亢盛,正不勝邪,那么在戊己日就會死亡。治療應針刺足少陰腎經和足太陽膀胱經的穴位。上述各髒熱病的大汗出,都是各自當旺之日,正氣得助而勝邪,故可汗出。
肝臟有熱的病人,左頰先出現赤色;心臟有熱的病人,額部先出現赤色;脾臟有熱的病人,鼻部先出現赤色;肺臟有熱的病人,右頰先出現赤色;腎臟有熱的病人,兩頤先出現赤色;即使熱病還沒有發作,但看到面部出現赤色就應給予針刺治療,這叫做“治未病"。熱病起始,只表現為五臟在面部所主的部位出現赤色,若及時給予恰當的治療,到了本髒之氣當旺的時日就會痊癒;如果刺法有誤,就會延長病程,要到生病之髒的第三個髒氣當旺之日,疾病才能痊癒;如果治療上一誤再誤,就必然造成死亡。諸髒熱病應當出汗的,都是至其髒氣當旺之日,才能夠汗大出。
凡是治療熱病,要先給病人喝些清涼的飲料,然後再進行針刺;必須讓病人少穿衣服,居住在涼爽的地方,熱退身涼則停針。
熱病先出現胸脅疼痛,手足躁動不安,應針刺瀉足少陽膽經,補足太陰脾經。若病情較重的,可選刺治療熱病的五十九個穴位。熱病先出現手臂疼痛的,可針刺手陽明大腸經和手太陰肺經的穴位,病人得汗出則停針。熱病的症狀開始於頭部的,可針刺足太陽膀胱經位於項部的穴位,病人得汗出則停針。熱病的症狀起始於足脛部位的,可刺足陽明胃經的穴位,病人得汗出則停針。熱病先出現身體沉重、骨節疼痛、耳聾、嗜睡的,可刺足少陰腎經的穴位,病情嚴重的可選刺治療熱病的五十九個穴位。熱病先出現頭昏目眩、發熱、胸脅脹滿的,可刺足少陰腎經和足少陽膽經的穴位。
太陽經脈的病變,赤色顯現於顴骨部位,是熱病的徵象,如病邪未交於營分,病尚輕淺,可用發汗的方法治療,等到其經氣當旺的時日疾病就會痊癒;如果同時又見到少陰經的脈證,不超過三天就會死亡,因為其熱病已向內部深入,累及腎臟了。少陽經脈的病變,赤色顯現於面頰的前方,是熱病的徵象,如病邪未交於營分,病尚輕淺,可用發汗的方法治療,等到其經氣當旺之日,疾病就會痊癒;如果同時又見到厥陰經的脈症,不超過三天就會死亡。
治療熱病的穴位:第三脊椎下面的穴位主治胸中的熱病,第四脊椎下面的穴位主治膈中的熱病,第五脊椎下面的穴位主治肝熱病,第六脊椎下面的穴位主治脾熱病,第七脊椎下面的穴位主治腎熱病,營分有熱可刺尾骶部的
長強穴及項上三椎下中央凹陷的
大椎穴。如果面頰部的赤色向上蔓延到顴部,病為大瘕;如赤色下行到頰車部位,則病腹部脹滿;赤色見於顴骨的後側,則病脅痛;赤色見於頰上,為病在膈上。